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理论战綫”1960年第5期发表了孔经纬先生的“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经济实质”一文,对我们编写的“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讲义”(195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第二讲,提出了批评的意见。这对我们进一步理解清代闭关政策的实质是有启发的。我们在“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讲义”第二讲中关于  相似文献   

2.
自纪念毛泽东诞辰 10 0周年以来 ,国内对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研究继续深入发展 ,虽然其热度比起 80年代末 90年代初的“毛泽东热”来有所降温 ,但其理性程度却越来越高。十年来 ,出版的研究著作在 2 0 0部左右 ,发表的研究文章 ,自 1994年 1月至 2 0 0 3年 9月 ,仅中国期刊网登载的便达10 84 5篇之多。本文拟就十年来国内出版、发表的有关毛泽东研究成果及研究的热点问题作一简要述评。   一、成果概览  这一时期的研究状况 ,呈现出四个特点 :一是研究资料更加丰富。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文集》 ,在 1993年出版 1- 2卷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3.
对清朝前期“闭关政策”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的中外交往政策,学术界一直把它称为“闭关政策”,而且见仁见智,评价各异。当人们谈起中国的落后,进行历史的反思时,对清廷实行的这种政策,又多加指斥。但是,若加探究,当前学术界对于诸如“闭关政策”的名称、内容、起讫时间、实行的原因等问题的看法,都应细加斟酌。一、正名与界说产生学术界对“闭关政策”有关问题看法的分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对“闭关政策”的内涵理解不同。比如,持“闭关政策”具有防御侵略作用看法的论者认为,这种政策主要是指清政府对西方采取了排斥的态度,而正是在这一点上它具有积极的意  相似文献   

4.
文学的"现代性"与文学史观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写文学史”带来了中国现代文学历史研究的新发展,这些发展也促使了文学史观的改变和文学史理论的发展,这其中关于文学“现代性”的思考和探讨是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历史研究和文学史观变化的重要因素。对文学“现代性”思考和文学史观探讨的深化,正在促使一门新兴学科的兴起,这就是“文学史学”。  相似文献   

5.
简析清政府“闭关政策”的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闭关政策”,清季对外政策一大措施,历行八十余年,播及、影响所在甚大。其历史作用究竟如何,学界颇多争议。提出新的观点,认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清政府实施“闭关政策”,具有民族自卫的客观效果。  相似文献   

6.
“世纪初诗歌”概念的出现,使中国新诗进入到一个“过渡阶段”。而这种过渡性的产生,除了与“世纪初诗歌”本身的近距离和暂时性有关,关键还与其萌生了哪些艺术新质密切相关。因此,在正视这一概念之后,选取关键词的方式进行理论述析,就成为研讨这一时期诗歌现象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以接续以往历史和指向未来的方式为基本前提,主要研讨了这一阶段诗歌的四个热点话题,从而在澄清问题的过程中,填补这一阶段诗歌并不苍白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黄敏 《理论界》2006,(6):174-175
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社会转型、文化变异、哲学突破的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名实之辨”的思潮。道家代表人物老子作为这一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在构建“道”这一理论框架的过程中,提出了“名实之争”的问题。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包含了许多语言学思想,老子的语言学思想是其语言哲学思想的一部分。本文试图从老子对“道”的命名中来体察老子的语言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既超越自身社会发展的传统水平 ,又要超越早发现代化国家的既达水平 ,以在更理想的水平上重建现代性中国 ,这是后发外源性事实和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共同规定给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性选择。正是在这种历史语境中 ,由于严峻民族危机、社会危机、政治危机和险恶的国际环境的叠加影响 ,中国文化现代化始终处于一种“双重超越”性的焦虑之中 ,最终导致了由“双重超越”到“双重虚无”的文化畸变。  相似文献   

9.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的孕育发轫时期,研究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史无法回避这一历史时段。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社会思想:以“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时代主题,以“砸烂旧社会、建设新社会”为历史主线,以“社会变革与国家建构同步推进”为逻辑理路,以“革命化”为根本表征,既关注中国社会形态与社会性质的宏大话题,又关怀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社会价值取向,同时聚焦微观社会建设蓝图擘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同历史时段,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呈现出内在统一的精神内涵与丰富的表达样态。  相似文献   

10.
"十七年文学"的现代性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几年来,对“十七年文学”的现代性进行反思、重释的最有代表性、最有影响的论、著有唐小兵编辑的《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黄子平的《革命·历史·小说》,李杨的《抗争宿命之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42—1976)研究》,洪子诚的《关于五十至七十年代的中国文学》等。这些论著或论文的一个主要的观点是,延安文学,“十七年文学”以及“文革”文学等并不是一种封建专制主义的产物,而是一种非常“现代”的文化形态。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文学并不是“前现代”或现代化“倒退”的产物,而是现代性文化的另一…  相似文献   

11.
汉代社会意识中的"和合"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子今 《社会科学》2006,(7):152-161
“和合”,在中国历史上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存在。“和合”体现了一种文化倾向,也体现了一种文化理念,一种文化意境,一种文化精神。探索其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不能不注意汉代思想史。考察汉代社会意识,可以看到,“和合”有自然主义的思想渊源,在这一时期,已经成为一种公众愿望,一种社会理想。在民间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和合”的理念也有深入的渗透。早期道家文献如《太平经》中有关“和合”的论述,对于“和合”思想的丰富和完善,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佛教传入中国 ,从东汉到东晋的“六家七宗”以前 ,形式上以道术为媒介 ,内容上以格义为手段 ,用老庄的一些言论来比附 ,这一时期称为“道佛”阶段  相似文献   

13.
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于 1 92 4年 1 1月来华 ,主要任务是参与筹备和参加中共“四大”,指导中国大革命。中共“四大”在中共党史上有着重大历史功绩 ,它对中国革命问题的认识有了重大进展 ,已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要点。这是全党对中国革命经验的总结 ,其中也有维经斯基的贡献。本文根据新公布的档案资料 ,对维经斯基与中共“四大”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客观地评价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对中共“四大”的重要贡献 ,这对共产国际与中国大革命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彭明 《社会科学》2001,2(7):2-7
192 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被称为开天辟地的大事件 ,但它又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 ?》一文中提倡“古今中外法”。所谓“古今”就是鉴往知来 ,所谓“中外”就是知己知彼。“古今中外法”也就是“全面的历史的方法”。因此 ,研究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在 2 0世纪 2 0年代的中国诞生 ,还必需研究五四运动的来龙去脉 ,还必需从近代历史的变化 ,特别是从辛亥革命说起。一辛亥革命是 2 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毛泽东指出它“是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① 开始了中国的民主革命。它的最大功绩在于废除了两三千年来…  相似文献   

15.
"创新人"假设与"创新人"塑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管理活动史看 ,每一时期的管理模式都以当时社会条件下的人性假设为逻辑出发点。中、西方 2 0多年来的管理创新历程同时在追求一种新的人性假设 ,“创新人”假设呼之欲出。“创新人”假设有利于消除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对立 ,有利于组织的和谐发展和促成人的全面发展。塑造“创新人” ,从主观条件看 ,是花大力气培育创新能力 ;从客观条件看 ,是真正建立起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  相似文献   

16.
傅琼 《兰州学刊》2002,(1):23-24
在邓小平全球化理论指导下 ,中国从“复关”转向“入世”。经过 16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和谈判 ,随着我国“入世”谈判同美、日、欧盟等主要经济贸易伙伴国家达成双边协议与“入世”的有关法律文件的框架基本形成。 2 0 0 1年 12月11日 ,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国。面对这一新的历史转变 ,我们只有通过制度创新 ,才能真正建立起一个高效、廉洁、法制政府 ;才能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和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才能消除和化解我国现代经济制度与国际规则的差异和冲突 ,与世界经济接轨。  相似文献   

17.
追索中国文艺学学术研究的百年行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们以学术范型为重要关节点来研究中国 2 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中国 2 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是一个由 2 0世纪之前积蓄变革势能 ,到 1 9、2 0世纪之交从“诗文评”向“现代文艺学”的“蜕变”,再到 2 0世纪 40年代之后的“定格”,最后到 70年代末开始“突破”的过程。这百余年的历史 ,有两个时段变化最大、发展最快、最为耀眼 ,因而给我们感触最深 ,一是最初的二三十年 ,一是最末这 2 0来年 ;而中间几十年则略微平缓单调了一点。“学术政治化”是百年文艺学学术研究的总体特征之一。百年历史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 :要发展文艺学 ,必须不封闭 ,多元化。  相似文献   

18.
“古史辨”在从事《诗经》研究时 ,首先预设了《诗经》是文学的观念 ,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对汉代《诗经》学的批判。在反驳汉代《诗经》学时 ,“古史辨”提出了历史与伦理的分野。他们认为 ,汉代《诗经》学把《诗经》当“经”而不是诗 ,乃因于汉儒的伦理观念所致 ,而“古史辨”恢复《诗经》的文学面目正是尊重历史的表现。因此伦理观念可以被排除在历史研究之外。这一看法与“古史辨”的历史观———“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密切相联 ,并为反思“古史辨”《诗经》学的理论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9.
“五四”时期,沈从文的文学创作理论受到争议,笔者通过悉心研究,试图全面深刻地揭示这一时期沈从文的创作思想的实质。而且,只有深层次地了解“五四”特定时期沈从文的创作思想,才能更好地理解沈从文一生的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角色定位和形象抒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忠 《云南社会科学》2005,6(1):114-119
“五四”时期,知识分子肩负着启蒙与救亡的双重任务,在思想先驱与革命战士的角色选择上,他们大多将角色定位在“人的解放”与“文的解放”上,试图走出一条经由“立人”而“立国”的道路,“自觉”与“浪漫”可以称之为这一时期知识分子角色的两大基本特征,对应于此,文学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心灵世界也经历一个由高亢到苦闷到孤独的阵痛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