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近几年来,我国的消费基金增长过快过猛,特别是1984年,消费基金的增长幅度大大超过了国民收入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现在需要分析消费基金增长过猛的表现,研究形成增长过猛的原因,探索加强消费基金监督和管理的办法,本文仅对此作一尝试。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特别是1984年以来,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以较高的速变持续增长。但是,也随之出现了消费基金增长偏快、消费需求日趋膨胀的问题,成为推动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的重要因素,亟待研究制定有效的解决对策。 一、我国消费基金膨胀的状况 消费基金的膨胀,主要表现在消费基金增长与生产、积累及消费品供给增长之间的速度对比关系上。  相似文献   

3.
1985年全国性消费基金增长速度仍然过快,消费基金膨胀的情况还很严重。这不但会使整个社会积累减少,生产萎缩,而且会破坏社会物资和资金的平衡,造成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引起物价上涨过快,对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带来很大的干扰。因此,必须要加强对消费基金增长速度的控制,消除消费基金的膨胀。本文试就此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我国社会消费基金增长过快过猛,明显超过国民收入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和市场稳定。本文拟从事实出发,寻求对消费基金进行宏观控制的途径,以求正于广大读者。一、消费基金膨胀的表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措施,使人民收入明显提高。一方面,调整积累和消费的比例,把积累率由1978年的36.5%降到1982年的29%;另一方面,提高农产品收购  相似文献   

5.
切实加强现金管理,严格控制现金投放,是当前控制消费基金过快增长,抑制通货膨胀的迫切要求。人民银行作为现金管理的主管部门,应切实履行职责,把对现金的监管纳入金融大监管体系。但从现状来看,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制约,不少基层人民银行的现金监管工作仍然步履艰难。 难点之一: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增加了现金的社会流量 (1)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城乡、个体、私营、股份合作经济迅速发展,其独特的经济结构决定其经营活动方式具有快、便、灵特点。因此其频繁的商品交易、原材料采购、管理人员的差旅费用等绝大部分用现金支付。(2)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加剧了现金投放。一些地方基本建设项目轮番上马,其基建投资中的石砂、砖及民工工资等也都是直接用现金交付。(3)由于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社会集团消费及工资性支出等消费基金过快增长,导致了现金的大量投放。(4)民间借贷市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日趋活跃,而一些不规范企业面向职工及社会集资大量存在,都需要大量现金在体外循环,势必增加市场现金流量,促使货币投放增加。(5)大量在外经商、务工人员其汇兑款全部以现金支付,其解付金额不是以往几百、几千而是几万元,甚至数十万元。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消费基金的宏观调节是整个国民经济宏观调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消费基金量是在许多复杂的因素作用下形成、分配和实现的。但是,不管怎么复杂,消费基金量的变动大体存在两种可能性:一是消费基金与生产的发展、国民收入的增长相适应;二是消费基金与生产的发展、国民收入的增长不相适应。后者又包括两种状况:第一种状况是  相似文献   

7.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在我国具体条件下,采用控制投资信贷额和货币供应量的手段,难于有效控制基本建设基金和消费基金的过速增长。必须采取配套措施,综合治理。 一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改革是经济模式的重新选择。在两种模式的转换过程中,由于新的经济体制尚不完善,难免会产生某些不协调,比如在我国经济改革中所出现的基本建设基金和消费基金过速增长等现象,就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对此,主张采用金融手段进行宏观调节的观点认为,现阶段我国投资缺  相似文献   

8.
近两年来,我国货币发行量曾几度出现失控情况.考其原因,除基本建设战线过长、消费基金增长过快、财政赤字增加过猛外,信贷投放规模偏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本来,在商品生产不断发展和商品流通不断扩大的情况下,相应地扩大信贷规模,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也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同任何事物都有一个量的界限一样,信贷投放也有一个适度与否的问题.如果投放规模超过适度,投放速度超过适度,都不利于经济的协调和稳定.因此,探索信贷规模的适度问题是不无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现金管理违规现象及治理吕根盛,倪勇中,严秀英进一步加强现金管理,严格控制现金投放,是当前控制消费基金过快增长,抑制通货膨胀的迫切要求,银行作为国家授权的现金监督管理部门,应认真履行职责,把这项工作纳入金融监管的重要内容,切实抓好落实。最近我们组织了一...  相似文献   

10.
要选择正确的宏观管理政策,就必须对宏观经济态势作出准确的判断,以便对症下药。然而,我国经济学界对目前宏观态势的判断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谈一些看法。一我国理论界对当前宏观态势的判断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见解。一种观点认为,1984年下半年我国出现了宏观失控的现象,表现为工业生产发展速度过快,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消费基金增长过猛,货币投放过多,外汇结存下降。1985年开始实施的紧缩政策尽管在方式上有待改进的地方,但对抑制宏观失控是有效的。即使在当前也不能说国民收入的“超分配”  相似文献   

11.
确立积累消费的合理比例关系,加强消费基金的管理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核心问题,近几年来积累消费关系和消费基金的增长情况,虽然是合理因素占居主导地位,但问题也是突出严峻的.一是在理论体系和指导思想上还是主要从量的增减、静态平衡上判定消费基金的增长是非,而不是主要从发挥消费对于生产的反作用出发.二是没有更多地摆脱旧体制下的单纯行政控制轨道,在建立适应商品经济需要的,以问接控制为主和运用市场机制的消  相似文献   

12.
中国政府规模增长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规模增长既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政治现象,是政治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种结果。根据国际通行的标准衡量,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政府规模有了显著的增长。我国政府规模增长在结构和原因上都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政府规模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机构及其人员的过快增长导致行政管理费支出的超常增长,其深层原因应当从官员的隐性收益和现行的官员制度上去寻找。因此,控制我国政府机构过快增长的途径是降低隐性收益,尤其是降低官员通过以权谋私来增加隐性收益的可能性;同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伴随着相应的政治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3.
物价上涨,尤其是某些食品和生产资料价格以双位数的幅度上涨,是全国人民及其在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的代表们的热门话题。几乎众认它是由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引起的,而这个起因,又是基本建设增长过快和消费基金膨胀所形成的。这个原因说来轻巧,但当探其究竟和对策时,那就众说不一,本文为此也拟谈点与众稍异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从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轨的过程之中。由于信贷、现金一度投放过多,消费基金增长过猛,引起了对宏观控制问题的普遍关注。货币发行是宏观控制的重要问题,展开对改革转轨时期合适的货币发行量的讨论,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5.
企业改革的实践充分证明,启动利益机制大大凋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对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但是,我们也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利益机制的作用也不是万能的。企业改革11年来,随着改革和建设的发展,消费基金的膨胀也一直在扩大,甚至出现过利益制动阀失灵的严重问题。这种经济现象很值得对企业利益机制的作用问题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6.
当前经济结构性调整是控制投资规模的着力点辛阳1995年的经济工作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为“九五”期间的改革和发展打下一个好的基础。当前,我国的投资规模过快增长,投资结构性膨胀,是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之一,它不仅涉及到亿...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宏观调控的重点是着力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的盲目扩张,努力缓解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的矛盾,控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  相似文献   

18.
目前,国家的直接经济控制范围已经大幅度缩小,微观经济因此空前活跃。但是,国民经济出现了一些新的比例失调,主要表现为消费基金和积累基金增长过速,造成国民收入的超额分配,对改革  相似文献   

19.
积累与消费是一个不断转化的过程。消费基金通过信用杠杆,可以部分地转化为积累基金。原来含义的积累楚金,加上部分折旧费和从消费基金中转化过来的积累基金,现在人们称之为广义积累基金。那末,消费基金是否也存在从积累基金中转化过来的部分呢?是否也可以形成广义消费基金这个概念呢?这是迄今还没有探讨过的问题,本文想就此谈点粗略意见。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我国的劳动就业制度逐步走向市场化,失业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实现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是我们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目前,我国劳动力资源增长过快而社会需求相对减少,而企业改革、结构调整更使失业职工再就业困难重重。加之劳动体制改革的实施和劳动力市场发展滞后带来的困扰,再就业成本过高对下岗职工分流到社会造成的阻碍等,已使职工再就业成为国家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仅就解决对策而言,主要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