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和美 《社科纵横》2006,21(6):130-131
目前大学生中面对困难和失败而体验挫折后,出现萎靡不振、消极怠学、焦躁烦闷等心理现象的还不少。今日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与“明天”中华民族的兴衰息息相关,高校及社会各界切不可掉以轻心。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挫折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挫折认知的提高、挫折承受力的加强和挫折后心理的调整,来促使大学生达到自强不息的良好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2.
我国当代大学生实践能力令人堪忧.考察哲学界关于“认识”与“实践”问题,有利于辩明“实践能力”这一本质,为研究分析当代大学生实践能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提出了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学校教育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3.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学习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学习的成果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韦格斯勒提出的心理测量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智力因素是指认识过程中各种认识能力的综合,即由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注意力和想像力这五大要素所构成。而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的心理素质,亦即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动机、情感、性格、意志等个性心理品格因素。许多教育心理学家把智力因素看做学习知识的操作系统,把非智力因素看做维持系…  相似文献   

4.
一、主体认识能力及其作用主体认识能力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主体反映能力和认识指导实践的能力。我们可以把“实践——认识——实践”的公式,分解为“实践——认识”的认识系统和“认识——实践”的实践系统。认识系统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体现了主体反映能力,实践系统回答“怎么办”的问题,体现了认识指导实践的能力。主体反映能力,可以具体化为感觉能力、知觉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什么我们把反映  相似文献   

5.
吴芬 《社会福利》2007,(7):48-49
挫折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每个人在现实生活由于客观与主观条件的局限,不可能完全克服所有困难.耐挫教育就是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会面对困难,并战胜挫折,建立自信、乐观的品质,培养起一种耐挫能力.  相似文献   

6.
《中庸》说“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这句话告诉提醒我们每一个做教育的人,要真正的走进与了解教育.就应该亲自感受教育,走进课堂与学生,将自己每天的工作感受、所见、所闻、所感提炼成真正的教育感悟与思索. 每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可以努力成为一名教育家,而不是教书匠,关键在于要有自己对教育独立的理解,有自己对教育的理想,有自己对教育的持久的追求,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而每一位年轻的教师在刚踏上工作岗位时,都热情有余而思考不足,自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因而盲目积极,却很少想过其他,于是就会遇到各种挫折.从这些挫折中才能成长为一名成熟的、优秀的人民教师.  相似文献   

7.
智障儿童个别化教育的误区及实施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晓民  胡芳 《社会福利》2009,(10):50-51
误区一:个别化教育就是个别训练 有人把个别化教育称为“一对一的训练”,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个别的”与“个别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个别的”指一对一的,“个别化”则是适应个别需要的,使每个人有其特色的。由此可见,“个别教育”与“个别化教育”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指一对一的教学,后者并不是指一个教师对一个学生的个别施教,  相似文献   

8.
论文通过论述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地位以及发展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容易受到挫折情绪的影响的现实情况,提出高职院校学生挫折教育的必要性。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形成挫折的组成要素,提出挫折教育的具体含义和挫折教育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冯文波 《生存》2020,(11):0122-0122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运用多媒体手段对提高数学课堂时效肯定大有裨益,其突出的作用,正在逐步被人们认识、理解、接受和应用。教育部陈至立部长曾经强调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多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关于挫折心理的理论,是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份。一个人及其所从事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和他能否认识挫折心理规律,正确对待挫折关系极大。本文试就青年和学生的挫折心理有关问题,发表一点粗浅的看法。一、挫折理论概述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经常要运用激励理论,其中重点又是内容型激励,就是分析和研究学生的内在需要和动机是如何推动行为的,经过一些激励因素,使其行为达到我们所预定的目标。激励理论大致包括需要层次论、期望理论、挫折理论、公平理论和双因素论。其中挫折理论研究的重点是行为的改造,就是研究如何改造和转化学生的行为,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这在我们的工作中是—个重要方面,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1.
平面设计专业广告设计教学中的市场模拟意识探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专业要立足于经济环境、人文环境。学生在设计理念与商业的关系上普遍缺乏感性的认识 ,通过对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广告设计课进行市场模拟教学的形式 ,以此培养学生在走入社会后的应变能力和实战能力。作为“职业技术教育” ,是培养“第一线的技术人才” ,强调“行业背景” ,“技术能力” ,“项目实施” ,因此在设计教学中与市场背景相融合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挫折教育是让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在职业生涯、未来人生当中面临巨大挫折、失败的时候能够以积极、正确的态度面对,从而更好实现人生价值的教育,它是学生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当前,高职院校教育非常重要,职业院校学生进入社会之后会面临更多问题,承受来自社会、生活的压力,在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也是挫折的一部分.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研究当前学生挫折教育问题并提出对策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陈剑玲 《探求》2000,(Z1):38-39
在世纪之交的变革时期,党中央决定在全国县级以上党政班子和领导干部中,用整风精神深入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这是在新形势下全面提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认真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推动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因此,认真学习、领会“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深刻内涵,更好地贯彻落实“三讲”的总要求,是当前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就开展“三讲”教育的实践意义,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学习型社会的基石:学习型社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雅丽 《社会》2003,(6):35-36
社区建设 2001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论坛上发表讲话,发出了“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倡议。他强调:“教育是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基础,学习是提高人的能力的基本途径”,要“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又一次明确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今,学习型社会的理念已经日渐为人们所认识和接受,一些省市开始率先进行试点,我国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帷幕已经拉开。  相似文献   

15.
赵婷  杜波 《社科纵横》2012,(5):174-176
当今社会,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十分突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他们社会适应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促进其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新时期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阐述了当前语文教育中听说读写的重要性,听说读写是相对独立的但又有着密切联系的四种语文能力,同属人类交流思想活动的范畴,是同一范畴的不同活动形式。语文教学基本任务应该是:以能力训练为主,重视文化熏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怎样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听”的能力,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读”的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廖鸿冰 《社会工作》2015,(5):109-117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社会问题不断增多,催生了社会工作职业的发展。但是与职业化发展要求相比,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仍然存在着实践教学滞后、实务教学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培养真正符合职业发展需要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应采取实践取向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湖南女子学院社会工作专业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遵循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推进实践教学模式,形成了“434”实践教学模式,即“四个体系”、“三个课堂”、“四个阶段”的内容体系。该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成为培养学生具有实践能力、职业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较好地推动着专业教育与职业化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8.
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生命活动──读《形体美的发现》有感马驰古希腊德尔斐神庙中的碑文里曾经铭刻着一句充满哲理而又耐人寻味的格言──“认识自己”。这句至理名言为历代圣贤们反复论道,至今未竭。通过劳动活动发展起来的人类审美活动及其认识能力,乃是人类认识自己...  相似文献   

19.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始终贯彻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教育者要科学认知“家校社”劳动教育协同育人的特征与路径,厘清家庭、学校、社会的责任边界,注重“家校社”劳动育人的目标统一性、整体关联性、动态互补性。教育者有必要在教育理念、实施机制、实践创新等方面,保持开放心态、挖掘先进典型、建立长效机制,不断推进“家校社”劳动教育协同育人的统一性与互补性、科学化与规范化,这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观,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与增强社会责任感,全面提升学生劳动品格和劳动能力等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持续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抓住机遇,紧跟融媒体深度融合步伐。该文基于对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方式的思考,结合国内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教学现状,抓住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研究的新机遇,提出增强国内高校“双创”人力素质路径的新认识,对国内高校“双创”教育课程教学创新思维、创业传播双基地构建、教学国际交流合作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