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1世纪》2005,(3)
最近的《美国星岛日报》报道,现在是在美留学生求职特别困难的时期。纽约大学职业服务部行政主任史坦菲对《纽约时报》说过:“现在只有较少的公司在聘请国际学生。”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在2004财政年内的工作签证。给国会削减了2/3,从19.5万削至6.5万,使得本来已经紧张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大学官员也表示,除了情绪上的困扰外,官僚的做法也令外国学生的生活更加困难。熟悉美国就业市场的史坦菲和其它就业专家也说,一些公司已经大幅度地减少聘请外国学生。以至于大部分美国留学生以前拨出2至6个月的时间找工作,现在则应该为自己准…  相似文献   

2.
留美学生密切关注华盛顿会议,积极向国内通告信息,反对直接交涉,监督政府代表,反驳不利国际舆论,并博得了国际舆论一定程度的同情与支持.  相似文献   

3.
根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所作的最新调查,1997年至1998年在美国就读的外国学生人数大约为48,128万人,较前年增加5.1%,是自八 年代以来增幅最大的一年,其中以来自亚洲地区的学生最多,显示金融风暴并未影响来美就读的意愿,美国仍是亚洲学生的最爱。留美学生排名前十五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是日本、中国大陆、韩国、印度、台湾、加拿大、泰国、马来西亚、印尼、香港、墨西哥、德国、土耳其、  相似文献   

4.
李鸿章与中国首批留美学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论述李鸿章对促成中国学生留学美国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并辨析史学界在此问题上对李鸿章的误解。一、留学海外的拓荒者中国学生留学美国是由容闳首先提出的。容闳是中国第一个留美毕业生。1855年学成归国后,为实现其报国情愫,容闳先投奔太平军,未被采纳,后倾心曾国藩,引起重视。与曾国藩有“半师半友”之交的李鸿章闻讯后,对此深表赞同。因为容闳的提议正同李鸿章痛恨中国旧式教育制度的落后,唉叹新式人才的匮乏相衔接。19世纪60—70年  相似文献   

5.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随着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的同时,留学教育开始兴起。被洋务派称为“中国自强根本”的留学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长期以来,许多论者却把它视为“买办教育”,把留学生一律视为外国侵略者的“奴才走卒”,不承认它的进步性。去年新出版的陈景盘同志的《中国近代教育史》,仍持这种观点。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现就中国第一批留学生的派遣,谈谈我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对部分中国留美学生在真实语言环境下使用语言的实际能力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根据他们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反馈情况,反思大学英语的教学成果及不足之处,以促进今后的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7.
她和他7岁时相识在开学的第一天。那时的她又黑又瘦,刚随母亲搬到城里。身边喧闹着的都是一些粉妆玉琢的城里孩子,只有  相似文献   

8.
刘其舜 《社区》2009,(8):57-57
前不久,我带着小孙子去文庙书市,看到了久别的“小人书”,一下子让我似乎回到了过去的迷恋小人书的时代。 小人书的学名应该是连环画,上了年纪的老人似乎都经历过那段迷恋小人书的岁月。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穷的原因。那个时候,对孩子来说,看一场电影是高档享受了。  相似文献   

9.
被车撞留学生惨遭横祸,肇事者迟迟未能归案;众华人伸出救援之手,医院失误失职造成死亡;我领事馆提出严正交涉,美律师代为参与诉讼。三年来官司未果,世人拭目以待!  相似文献   

10.
古城情结     
当世人纷纷向往与追求繁华的大都市之时,我却恋起了古城。多少个夜晚,我仰望苍穹,想起了古城的萋萋芳草与斜阳古道,想起了古城的人与树,涌起的思绪总是久久难以平静。 或许是缘于我出生在古城的缘故吧,我的生命里埋下了无法舍弃的古城情结。那是三国时便闻名天下的古城,名叫荆州。“得荆州者,得天下也”。古时她以军事要地著称。我的家距古城墙不远,所以小的时候,我几乎天天都要跑上去,摸摸那青砖以及砖缝里长出的小草。到了黄昏,我便坐在家门口,看着古城在夕阳中渐渐地隐退。夜里,又听着长辈们讲述的关羽的传说入睡。我的童年是孤独的,古城墙是我惟一的伙伴了。  相似文献   

11.
自恋情结     
《阅读与作文》2008,(9):21-21,20
那喀索斯是一位河神与一位水泽仙女的儿子,他异常俊美。希腊神话中最伟大的预言家、盲人先知泰瑞西斯曾时那喀索斯的母亲预言说,如果“这个英俊男孩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话,他就可以长命长寿。先知此言当时颇令人费解。  相似文献   

12.
怀旧情结     
(一) 南京这地方用不着怀古。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城,十朝都会,百代兴衰。多少年来,南京以其山川名胜,吸引了无数英雄豪杰角逐争雄,建都立业。是地方就有典故,是地方就有来头,是地方就能让人一番感叹,然后写出好好坏坏的文章来。 物以稀为贵,许多城市,为了保护一处历史遗迹,保护一个名人故居,保护一间快散架的破房子,能把嗓子都喊哑了。在南京常常无所谓,根本不当一回事,太多了,毁几样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相似文献   

13.
晋剧情结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的童年时期,农村的文化娱乐活动只有正月十五“闹红火”、看秧歌和邻近村庄的赶会唱戏。每逢邻村赶会唱戏,十几里地人们都要争相前往观看。我们那里唱的戏,主要是晋剧(中路梆子)。我那种庄稼的叔父是个“晋剧迷”,只要邻村唱戏,他是每场必去。大概我在六七岁时,他就带着我去看戏。叔父文化程度不高,却懂得不少戏文,一边看戏一边给我讲解戏剧的情节和朝代背景,有时还跟着台上的唱腔低声哼唱。这样耳濡目染,我也逐渐成了“晋剧迷”。大多数儿童看戏,都爱看武打场面的红火热闹,我却爱听演员的唱段。当时看过的名演员,主要有…  相似文献   

14.
校服情结     
很久以前,看一本美学方面的书,其中有一章叫《云想衣裳花想容》,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因为里面讲到了校服。在日本有一个传统:女孩子会把自己所拥有的校服都保存起来,等自己做了妈妈时,再拿出来给自己的孩子看。从深深的木箱底珍重地捧出来的校服,依然干净整洁。散发出遥远而熟悉的青春味道。每一条裙褶,每一处纹理,都是那么亲切而美好。妈妈们的眼神,久久地停留在窗外的紫薇花上。恍惚中,记忆如箭穿梭而过。可惜我没有这份浪漫的细心,在小学众多的校服中,我只留下了一条水手服的裙子——深蓝色,轻盈顺滑,裙口有两道白色的细绸条,轻巧光亮,俏皮…  相似文献   

15.
怀旧情结     
刚过“花甲”,怀旧心理不时缠绕,独处的时候,心里常常充满了对往事的怀念。 想很远很远的童年,童年住过的老屋,童年吹过的柳笛,童年甜甜的麦草和麦草堆起的那一份殷实。很想在青纱帐茂密的时节再回一趟故乡,到清澈的滹沱河里游一回泳,到瓜田里随意摘几颗瓜,再到绿荫下伴着蝉鸣做一个清幽的梦,醒后用辘轳打一桶清凉的井水,边喝边看燕子在井台边低徊,心里便会有几多感慨——年年岁岁燕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相似文献   

16.
牵手情结     
年轻夫妻老来伴。爸妈的争吵,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老两口变得越来越恩爱。老妈的碎话越来越多,她的忠实听众,当属老爸。爸年轻时,没耐心听妈唠叨,现在会耐着性子,有一句没一句  相似文献   

17.
香云纱情结     
落樱 《社区》2014,(17):52-52
我一直认为衣服的质地很重要,好比人的内在;有了好的质地,还能好打理,好比人贵而不娇;若能再加上纯天然,好比人的性情纯真自然,那才是上佳。香云纱是真丝的一种,却是真丝中的特例。绢、纱、绮、罗、锦缎们无不爱作出飘飘欲仙的矜贵模样,独有香云纱,古朴低调,不与争锋。  相似文献   

18.
复式情结     
《社区》2007,(1)
  相似文献   

19.
猴王情结     
郑永 《北京纪事》2014,(2):77-78
近千只猕猴在山谷中自由地跳跃、玩耍,还不时和人近距离接触,俨然猴子和人成了亲密的同伴。这是在房山七渡的“花果山”看到的一景。只要来过“花果山”,都会联想到猴王张随生。早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张随生就开始自主经营,首先致了富。4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说七渡附近的山上有野生的猴子,就是这条消息,使他的后半生和猴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20.
石克 《中华魂》2012,(15):64-64
“普世价值”泛滥的时候,诺奖情结涨潮。像面对一个绝世佳人,有人想得灵魂出壳。得到她自然出名,世上无人不晓:拥有她当然得利,顷刻间堪比富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