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武侠小说发展倒五六十年代,进入了全盛时期。此后二十年间,武侠作家达数百之众,流派众多。即便是在金庸的“传统派”和古龙的“新派”一统天下的时代,也依然门派林立。至金庸封笔,古龙逝世。“传统派”和“新派”逐渐衰微,原归附二派旗下的许多作家纷纷独立,武侠小说苑中更呈现出诸候割据局面。 在“传统派”和“新派”之后,对武侠小说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主要有“气势派”“血腥暴力派”、“温和型新派”等流派。以下本文着重就这些流派作粗浅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新派武侠小说的生成有其时代的必然性。在当时中西方政治矛盾尖锐对立、而港英政府采取“无政策”的政策的背景中,香港的文学语境既是受到一定限制的,也是相对开放与自由的。这不仅要求作家具有较敏锐的政治视角,而且也为其创作思考提供了较大的空间。此时的南来文人满怀被放逐的失意,在文学中展开了对现代国家、民族的想象,表现出强烈的悲剧意识。梁羽生与金庸因家变等因素亦产生类似的心态。种种原因加之一定的“触媒”作用,他们终在传统武侠小说的基础上开创了新派武侠小说。但这一小说流派在经历了繁荣期之后,却逐渐走向衰落,其中的原因是值得深思的。  相似文献   

3.
梁羽生是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创者,武侠小说三大家之一。他把现代历史政治观念融入武侠小说,又将传统小说审美特征大加发挥,打开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大门。梁羽生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始,已走过30余年,经历了发生期、拓展期和深入期三个阶段,包括了生平创作、艺术特色、创作观念、文学史地位和比较研究等多方面的研究。但放眼于武侠研究全局,梁羽生研究是显得不足的,存在研究方法欠缺、创新成果不足和研究领域狭窄等问题。如今梁羽生逝世已十周年,无论是毁还是誉都不能成为梁羽生研究未能形成合理格局的原因,这跟武侠小说本身"反武侠"的发展逻辑、梁羽生自身创作的传统基因和特有的时代印记是分不开的。武侠小说和大众审美早已产生多向的流变,梁羽生的作品早已不再风靡,但对研究者而言,打开梁羽生研究的新局面,有利于厘清武侠小说发展历史,为其他武侠小说研究指明路径。  相似文献   

4.
作为台湾新派武侠小说的杰出代表,古龙的创作与之有着明显的同构性。古龙武侠小说创作史可分为探索期、成熟期、鼎盛期、衰退期。“求变、求新、求突玻”是古龙创作的内驱力,并进而使他形成独特的风格,但最终却又成为制约创作发展的桎梏。  相似文献   

5.
不论是在文学修养、爱好还是文学天赋上,金庸都具有雅俗二极性,有两个金庸:通俗文学的金 庸和纯文学的金庸.金庸武侠小说可以从文本性质上区分为两种“版本”:一种是通俗文学版的金庸小说,可 称之为“旧版”;一种是纯文学版的金庸小说,可称之为“新版”.在文学观和写作方式上,1970年代之前的金 庸小说是通俗文学性的,1970年代之后的金庸小说是纯文学性的.1970年代之前金庸把武侠小说当作通俗 文学来写,读者也当作通俗文学来读;1970年代之后金庸从纯文学角度来修改他的武侠小说,读者把它当作 纯文学来读.作家金庸不具有统一性,金庸作品也不具有统一性.  相似文献   

6.
古龙是新派武侠小说三大家之一,台湾武侠小说的代表人物。他以“求新求变求突破”为创作宗旨,在武侠小说的主题、叙事、语言等方面开创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古龙研究已走过30年,古龙的生平创作和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都得到了细致的探讨,出现了现代观念、文体创新、金古比较、创作影响等热点议题。现代性视野的进入和研究方法的丰富,使古龙研究获得了领域上的拓展和学理性的提升,但总体上看甚显杂乱、不成体系,面临着类型学上的困境。探究古龙小说类型特征发现:现代都市平民生活体验的武侠意识形态,是市民文化和政治环境的产物;侦探推理模式和“浪子/游侠”模式形成的武侠形式结构,体现了事件中心建构方式到人物中心建构方式的转变;古龙武学和市井江湖组成的武侠专门知识,革新了传统武功设定和江湖背景构建,三者共同构成古龙小说的类型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7.
不论是在文学修养、爱好还是文学天赋上,金庸都具有雅俗二极性,有两个金庸:通俗文学的金庸和纯文学的金庸。金庸武侠小说可以从文本性质上区分为两种"版本":一种是通俗文学版的金庸小说,可称之为"旧版";一种是纯文学版的金庸小说,可称之为"新版"。在文学观和写作方式上,1970年代之前的金庸小说是通俗文学性的,1970年代之后的金庸小说是纯文学性的。1970年代之前金庸把武侠小说当作通俗文学来写,读者也当作通俗文学来读;1970年代之后金庸从纯文学角度来修改他的武侠小说,读者把它当作纯文学来读。作家金庸不具有统一性,金庸作品也不具有统一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指出,《子夜》之后,形成了一个创作方法、美学原则以及风格等与之相近的小说流派——“社会剖析小说”。作者从小说的内部要素及其联系出发,对这个流派作品的表层模拟、因果认识和价值判断三个层次,分别作了具体阐释和分析,然后从这个流派的整体总论它的文学意义,肯定它是中国现代文学诸流派中成就最高的一个,预言在呼唤表现社会历史的史诗性作品的今天,有理由期待“社会剖析小说”所确立的美学原则的复兴。  相似文献   

9.
1913年,意识流派鼻祖法国作家普鲁斯特发表意识流小说巨著《追忆往昔》第一部《在斯旺家那边》,几乎没有造成什么影响,当时的评论界远远没有意识到一种新的小说流派已经孕育成熟,将对小说艺术的发展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意识流派的崛起,表明现代主义文学运动进入小说领域。意识流派造成声势,扩大影响,在世界文坛上站住脚跟,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年代里,这正是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高潮时期。进入40年代,作为一个流派,意识流派已不复存在,然而此后崛起的现代主义诸多流派——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新小说派、黑色幽默派、垮掉的一代……几乎没有一个不带着意识流派小说的深刻影响的。说意识流派是现代主义文学在小说艺术领域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也许并不算过份。  相似文献   

10.
关于新派武侠小说 ,学界毁誉不一。本文试图从香港文化语境的角度阐释新派武侠小说的品格 :1949年以后 ,香港继承发展了民国时期的武侠小说 ,商业性既激发了新派武侠小说的产生 ,也制约了它的内容风格 ;中西方文化交汇的独特文化语境又衍生了金庸、梁羽生的现代观念 ,他们对于农民起义的不同观点 ,对于“夷夏之辨”辨析、对于伐恶复仇的探讨 ,对于人性的新的挖掘 ,都是他们对于旧派武侠小说的进一步的文化提升  相似文献   

11.
台湾作家张大春在小说中充分运用中国传统“说书体”的叙事技巧、语言风格和美学特征,并将此融入其后现代写作实验中,在“传统”与“现代”中建立起一种相得益彰的文学话语空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创作风格。这一创作风格的形成,也为探讨汉语言文学在与世界文学对话时,如何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提供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有人把文学系统比作一棵大树,树叶代表单个作家,而文学流派就是这棵大树上的枝枝节节。这一比喻尽管失之简单,但却形象地说明了文学流派在文学史研究出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如果说八十年代初对中国新文学流派的研究还滞留在对个别流派的分析、评价阶段,那么近几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已步入到一个崭新的台阶,尤其是严家炎的《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和殷国明的《中国现代文学流派发展史》等都上升到“史”的高度进行宏观的审视和把握。但对新文学流派的系统研究仍是一个薄弱环节,究其原因,一方面,“五四”以来的新文学流派发展史有主潮也有分支,有急流也有沙滩,时  相似文献   

13.
“简约派”是后现代文学中的一支重要流派。它力求以最简单明快的表现形式重现生活与社会风貌。美国简约派小说的先驱作家卡弗以其简约而峻峭的笔法,把美国六、七十年代中下层人民的困窘境遇作了深刻的反映,代表了这一文学流派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4.
建安文人集团的崛起──中国文学流派正式形成的标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建安文人集团的崛起──中国文学流派正式形成的标志梅新林文学流派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文学观念和风格相近的作家自觉或不自觉的群体组合,是文学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走向自觉与独立的产物,也是文学趋于成熟和繁荣的重要标志.概而言之,中国文学流派的发展演变可以划分为...  相似文献   

15.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大哉!吾从周”(《论语·八佾》),可见,自孔子起,就已开标榜前贤,树立经典之风,更不逞论后世刘勰“熔铸经典之范”(《文心雕龙·风骨))的要求和陆机“收百世之阅文,采千载之遗韵”(《陆平原集·文赋》)的希望了。然而“若无新变,不能代雄”(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当)又是不可否认的文学发展规律,故人明清之世后,复古与革新相峙于文坛,成为整个明清文学发展的动因之一。在这两大旗帜下,形成了众多的文学流派与团体,其斗争之激烈、更迭之频繁都是前所未有的。然而,不论斗争如何激烈,经典…  相似文献   

16.
“简约派”是后现代文学中的一支重要流派。它力求以最简单明快的表现形式重现生活与社会风貌。美国简约派小说的先驱作家卡弗以其简约而峻峭的笔法 ,把美国六、七十年代中下层人民的困窘境遇作了深刻的反映 ,代表了这一文学流派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7.
茶陵派之名,源于四库馆臣.茶陵派是一个由后人从实践和理论上加以总结、并予以冠名的松散文学流派,是明代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与文学传统积淀等多种因素整合、作用的结果.从外部环境而言,其形成深受明代结社风气之影响;就内部因素而论,它已具备文学流派成立的三个层面特征,即盟主意识、统系意识和风格意识.其形成时间上限当在成化九年左右,至迟不晚于成化十三年左右.  相似文献   

18.
如果以法国作家杜雅尔丹的小说《被砍倒的月桂树》为标志,意识流小说已经历了百余年的历史。这宛如一条波光闪耀的长河,汇集着众多文学天才与文学杰作。施尼茨勒是奥地利著名的戏剧家和小说家。由于他惯以心理描写和内心独白手法的运用见长,并创作了小说《古斯特少尉》和《埃尔泽小姐》,所以,言及意识流小说,必也言及施尼茨勒。当然,施尼茨勒和意识流小说的关系是由深刻的文化背景和创作内质上的联系所决定的。这也正是本文讨论的核心内容。意识流作为一种文学创作领域中的现象,其概念的内涵与实质曾引起过复杂而激烈的争论,但在有…  相似文献   

19.
鸳鸯蝴蝶派与民初办报热潮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鸳鸯蝴蝶派是现代文学史上颇遭非议的一个流派,历来被现代文学史研究者所忽视。过去编写的若干《现代文学史》,实际上都是革命文学史;对革命文学以外的不同的思想倾向、风格流派的作家、作品和社团,缺少必要的论述和分析。对于鸳鸯蝴蝶派这样一个活动时间很长、拥有众多作家作品的流派的考查,已成为现代文学史研究领域的不能回避的“话题”。本文拟从它与民初办报热潮关系的角度作出分析、以期揭示其独特的“个性”。众所周知,任何文学现象的产生必有其社会根源。而鸳鸯蝴蝶派产生的社会根源与其它文学现象所不同的,则是它与近代报刊…  相似文献   

20.
梅列日科夫斯基是俄国象征主义文学流派的理论奠基人,其象征主义具有宗教哲学色彩和世界观的品格。他以毕生的创作践行着自己的象征主义主张,其叙事风格彰显出一种新精神追求,从而与当时的“社会小说”和“市民小说”形成对话、论争的格局。《基督与反基督》三部曲即是其主张的重要代表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