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自母亲因操劳过度而去世后,琳达一直很伤心。更让她伤心的是,没过几个月,父亲便又娶了一个叫菲莉的女人。让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对新过门的继母产生好感,并友好热情地对她,这无疑难于登天。看着菲莉整天在家里指手画脚,俨然一副女主人的样子,琳达对她更不满了,并将这种不满转移到父亲身上。琳达开始觉得,母亲的死跟父亲有很大关系。如果他不是只知道在外忙着工作挣钱,丝毫不顾家里,母亲也就不会死了。  相似文献   

2.
林娜是个乖巧的姑娘,悲苦的身世培养了她善良、坚韧的个性。林娜的父亲是位乡村教员,母亲在她不到2岁时,因癌症不幸病逝。从此,父女俩相依为命。白天父亲把她带到学校让她在操场上玩,晚上父亲在油灯下批改作业,林娜便在一旁翻看小人书。林娜妈死后,乡亲们看林老师一个人带着个孩子,实在不容易,便好心撮合着要给林娜找—个后妈,但是林老师总忘不了林娜的妈,更不愿小林娜受半点苦。林娜很小便学着帮  相似文献   

3.
从小就记不起母亲模样的她,在饱受后妈和父亲的欺辱后离家外出打工,在生命历经劫难并引发绝症时,父亲和后妈却以一万元买断亲情。然而女孩却得到了无数好心人的帮助,当她生命的蜡烛即将燃尽,积聚多年的梦想终于变成生命最后的呼唤:“妈妈,让我看你一眼,至少死在你的怀里,我会微笑……”  相似文献   

4.
李慧玲在她满38岁那天——1998年2月20日,才随着她事业的成功,喜气洋洋地步入洞房。为了这一天,她有过多少辛酸与苦涩,有过多少愁苦与哀怨是谁扼杀了少女怀春的心1959年,李慧玲出生在奉节县兴隆区一个农村家庭,母亲在家务农,父亲在二磺厂当工人。她初中毕业后,父亲就让她到二磺厂当了临时工。当时李慧玲已满23岁,农村的家里有好些人给她提亲说媒,父亲却一概拒绝。在母亲的安排下,她背着父亲先后与几个农村青年相了亲,但几年的工厂生活,已使她看不惯农村人。她对母亲说:“让我在工厂找朋友好吗?”母亲见此情形,也就同意了女…  相似文献   

5.
圆子 《现代妇女》2009,(7):50-50
我父母感情不好.父亲对母亲关心不够,遏事总站在祖母一边,致使母亲心生怨恨.加上母亲总抱怨父亲的养家能力.不爱父亲.后来终于自寻短见。由于父母的事.结婚以后,我对妻非常忍让。特别是经济方面,全都交给她支配,但婚姻还是出现了问题。结婚前她有一个男友.都发展到快结婚了,分开后也一直联系着。她很能干,但独断专行,  相似文献   

6.
肖芸 《当代老年》2006,(1):17-17
我3岁那年母亲病逝。我常听人说后妈是世界上最坏的女人,一旦有了后妈,亲爹的感情定位就要倾斜,我便时刻提高警惕严防别有用心的人乘虚而入。  相似文献   

7.
<正>她和父亲的那点儿暧昧记忆里,我6岁起就和她住在一个大院。她是一个精致的女人,不太漂亮,但是很会打扮,举手投足间都很有味道。小时候,妈妈和其他阿姨都穿着黑色或者深蓝的衣服,只有她,经常穿一条大红的裙子,鲜亮得让人移不开眼睛。她的丈夫在部队,一年才回来一两次。她和我父亲是初中同学,两家是世交。她管父亲叫"哥",管母亲叫"嫂子",  相似文献   

8.
爱的纪念日     
颜彦 《老年世界》2006,(16):20-21
母亲没有戒指,没有耳环,什么首饰都没有。每次除夕夜吃年夜饭的时候.父亲总是很小心地为母亲斟一杯酒,端给她并且保证来年一定会努力地开车(父亲是一个汽车司机),努力地攒钱,给她买一条金项链。母亲每次都用微笑接受了父亲的承诺,也用微笑接受了下一年里无数个意料之外的起起伏伏和升升落落。  相似文献   

9.
朱吉红 《当代老年》2011,(11):16-17
她出生安徽安庆市的一个书香家庭,父亲是京剧导演,母亲是音乐编导。从5岁开始,每个周末母亲都要送她到音乐教室学习琵琶,一弹就是8年,风雨无阻。从小学开始,每天放学,母亲都要让她在小操场练习“顶碗”,一顶就是一个小时,稍有懈怠或碗从头顶掉下,母亲手中的小细鞭就会毫不留情地打到她的身上。  相似文献   

10.
劝母亲再婚     
李春香 《老年人》2013,(12):32-32
母亲命途多舛。一生经历过三次婚姻。她的两次再婚都是因为丈夫亡故,第一次我坚决反对,第二次我则全力支持。母亲是12岁时以童养媳身份嫁到我父亲家来的,和我父亲共生育了4个孩子——姐姐,哥哥,我和妹妹。我5岁时,先是哥哥夭折,不久父亲又因病去世,母亲一下子失去两位亲人,心灵受到沉重打击。更重要的是父亲走了,家里的顶梁柱也倒了,母亲要养老抚小,放牛、养猪、织布,哪样重活脏活她都干过。在我父亲病故3年后.母亲遇到一个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的男人,决意嫁给他。  相似文献   

11.
浅水 《老年世界》2011,(15):29-29
十岁那年,母亲和父亲分了手,我归母亲单独抚养。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在埋怨母亲,怪她让我失去了父亲的疼爱。  相似文献   

12.
《老年人》1999,(3)
快半年没回家看母亲了。这期间,母亲倒是进城来看过我两次。我不是没时间,而是与母亲之间的共同语言愈来愈少了。几年前,妻子说很希望母亲来给我们带孩子,而我并不希望她老人家来,我的内心深处对她有一种排斥。表面看来,我是一个孝子。父亲在世时,每次回家,都有一...  相似文献   

13.
永恒的母亲     
三毛 《职业》2007,(14)
我的母亲——猎进兰女士,在19岁高中毕业那年,经过相亲,认识了我的父亲。母亲20岁的时候,她放弃进入大学的机会,下嫁父亲,成为一个妇人。童年时代,很少看见母亲有过什么表情,她的脸色一向安详,在那安详的背后,总使人感受到那一份巨大的茫然。  相似文献   

14.
心心 《女性天地》2008,(9):20-22
名校女生钓上“金龟婿”相识一个月装阔闪婚 23岁的张晶是天津市人,父母都是普通工人。15岁那年,她的父亲因车祸去世了。母亲怕她受委屈没有再婚,用柔弱的肩膀支撑着这个家,母女俩的日子过得很艰难。 由于生活在单亲贫困家庭,张晶渐渐变得自卑敏感。她发誓一定要考上北京的重点大学,让所有人都不敢轻看自己。2004年,她如愿考取了北京一所著名的大学。  相似文献   

15.
彭成 《金色年华》2010,(10):46-47
贝里·马卡斯的父母于20世纪20年代从俄罗斯来到美国。他们在纽威克一个穷人聚居区安顿下来。他的父亲做木工活维持生计,母亲则料理家务。当时,马卡斯已有了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他的母亲在40来岁的时候患上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卧床不起。她的手脚关节变得像树枝似的粗糙和弯曲。为她看病的医生建议她再生一个孩子。  相似文献   

16.
她的父亲对她不好。什么事都要挑剔:上学说她不 上进,做家务骂她不用心,参加了工作,又指责她赚不到钱。她坐得直,说她呆板;坐弯了,又说她没有教养。一句话,只要是她做的事,在父亲眼里,没有一件是对的。她与父亲每隔一天两天就要干上一仗,是动口不动手的那种。很长一段时间,她甚至怀疑自己的父亲是不是亲生的。 得知自己的身世,是因为无意中看了一本父亲的日记。 父亲本是上海某大医院的一名内科医生,三十岁的时候认识了作为病人二十二岁的母亲。母亲是小镇一所中学的语文老师,长得很漂亮,气质又好,还拉得一手美妙的小提琴。父亲被她迷住了,有事没事总往她  相似文献   

17.
母亲是韩国华侨,中文程度自然及不上父亲。于是我看到,每封母亲写的信上,都会有一个一个的红笔圈着错别字,那是父亲帮她挑出来的,然后又把信寄回给我母亲。  相似文献   

18.
卫宣利 《当代老年》2006,(11):16-17
她15岁那年,父亲死于一场车祸。家里塌了半个天,她的心却完全塌了。从小她就是父亲最宠爱的宝贝,可是幸福到此嘎然而止。那个沉闷的夏天,她封闭了自己,几乎不和任何人说话。她看着母亲依然衣着光鲜地上班下班,和别人谈笑自如,心就像被针尖一点点地刺了个遍。她不明白,难道父亲的离去,对母亲,竟然没留下丝毫痕迹?  相似文献   

19.
马丽 《当代老年》2006,(11):13-13
母亲不小心把戒指丢了,很是沮丧。因为那个戒指是前些日子母亲生日时父亲送她的生日礼物,戴了没几天,现在丢了。  相似文献   

20.
对于娄正纲来说,家的概念是刻骨铭心的。因为她12岁时就离开家了。当年,小小年纪、瘦瘦弱弱的她,随着父亲从黑龙江省鸡西市小恒山煤矿走出来,客居北京,一住就是7年。7年,娄正纲从12岁长到19岁,她多么想像别的北京孩子那样拥有一个温馨的家啊!可是,她没有。她身边只有父亲在不停地催促她读书、写字、作画。父亲非常威严,威严到近乎刻板。她必须每天唱着《读书郎》去上学,严格地按照父亲规定的时间表生活。她想母亲,可母亲远在鸡西,一年也难得回去见上一面。和她朝夕相伴的只有父亲。父亲是爱她的,可这爱却表现得粗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