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南溪号子     
<正>南溪号子在重庆黔江区土家族人民中广为传唱。南溪号子歌词多为即兴创作,但其腔调和唱法比较固定。唱腔主要有"大板腔""九道拐""三台声""打闹号""喇叭号"等10余种。基本唱法为:1人领喊,2人或3人喊高音,3人或更多的人喊低音,众人帮腔,从而形成高中低声部互相应和。南溪号子的内容涉及土家族历史、地  相似文献   

2.
浅论重庆黔江南溪号子的艺术特色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陵山特殊的地理和社会环境培育了土家人粗犷、豪放的性格特征,也造就了其浓郁的民族文化——南溪号子。南溪号子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其内容涉及土家族历史、地理、民间传说,传达了许多已经消亡的文化信息,为山歌号子的一种原生态特异体裁,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与价值。  相似文献   

3.
重庆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现状与保护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保持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举措。重庆是具有深厚巴文化底蕴和多民族的聚居地,巴人及其后裔土家族创造了大量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土家语、“哆儿调”、摆手舞、南溪号子、傩戏、梯玛神歌、薅草锣鼓、吊脚楼工艺、悬棺葬、“西兰卡普”织锦工艺等。然而面对这些灿若明星的民族文化,其保护还存在诸多问题。为此应迅速行动起来,对其进行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  相似文献   

4.
孙氏是明洪武年间由江苏因军事屯戍,担任黔江守御千户所世袭千户,移民到黔江的一大姓族,历经20多代600多年的发展,成为黔江的一大望族。这里对其入黔的原因、世系传承、地域分布、发展演变及对黔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作了一定的考察。  相似文献   

5.
大连长海号子是长海县渔民在漫长的海上劳作中创作出的具有丰富地域特色的艺术形式,于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长海号子因其独特的节奏和曲调成为民间艺术的瑰宝,也成为艺术创作的素材。随着社会的发展,长海号子面临生存空间缺失、发展不力等困境。文章对长海号子的历史源流、艺术特色与价值进行探讨,并根据其发展困境提出可行性保护与传承对策。  相似文献   

6.
川江号子是船工在奔腾的川江上航行时传唱的民歌。本文从川江号子的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作了较全面的论述,并对船工演唱号子时的内心情感作了心理分析,旨在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淮南子》成语典故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对当前《淮南子》成语典故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淮南子》成语典故有效传承的具体路径——创造性转化,认为要依据传播学原理,在《淮南子》成语典故研究和传承现状基础上,树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机制,用城市景观和文创产品等"讯息"表达《淮南子》成语典故文化内涵,最终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有效传承效果.  相似文献   

8.
[提要]有明一代,大兴卫所屯田,其中尤以云贵边疆民族地区的汉族移民屯田意义巨大。然而,从西南区域史的视域出发,一向为学界鲜有留意的明洪武四年的黔江屯田实则为明代整个西南地区屯田的开端。黔江移民屯田使得黔江的大片土地得到开发,明朝在黔江及其周边的统治更加稳固,黔江的人口结构、民族格局和社会面貌均发生了重大变化,黔江的政治地位相较以往也得到重大提升。从国家治理角度讲,黔江移民屯田昭示明代边疆民族地区汉族移民屯田是明廷实现边疆有效治理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9.
中唐诗人李渤,于宝历元年(公元八二五)二月来到桂林,为桂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桂管都防御观察使。他在桂林四年,曾为桂林人民做了不少好事,并留下了许多遗迹,如今的隐山、南溪山就是他在的时候开的,诗人吴武陵作的《新开隐山记》和李渤自己写的《南溪诗序》都说得很详细。我们这些后之游者是不应该忘记“伐棘导泉”的开辟者李渤的。  相似文献   

10.
民族舞蹈是一种能够直接传达劳动人民思想感情、性格素质、生活态度的艺术形式和表达形式。其中,山东地区的秧歌舞蹈就直观地展现了山东人民落落大方、热情奔放、开朗豪迈的性格品质和生活态度。山东人民创造的秧歌文化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最常见、最具有代表性的山东秧歌包括海阳秧歌、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三个类别。笔者在文中针对三种最具典型性的秧歌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三种典型秧歌文化当前的传承情况,并提出了对山东秧歌实施保护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1.
湖南炎陵客家民歌包括客家山歌、小调、劳动号子以及风俗歌曲,是炎陵客家人在山野间的劳动和生活中产生的,全面反映了历史上炎陵客家人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内容。炎陵客家民歌在客家人近现代的革命活动、曲艺、戏曲和民间器乐以及建国后新民歌的创作中,其表现内容、音乐旋律、音乐结构和表演形式都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2.
宋元南戏既反映了古代洛阳的人文实况,又为洛阳增添了文学趣味。在《琵琶记》剧本中,洛阳承担着重要的空间背景任务,是作品安排场次的要点。《破窑记》虽经艺术处理,但作者依然把蒙正觅瓜的地点放在洛阳。宋元戏文佚曲不仅反映出唐宋时期汴、洛之间频繁的社会交往,体现了市民阶层新兴力量的道德追求,而且彰显了洛阳的园林景观之美,其盛况超过李格非《洛阳名园记》中的介绍。  相似文献   

13.
布依族是一个喜歌的民族,口耳相传留下来的古老民歌对自己的历史文化进行了传唱,作为布依族重要特征的家庭手工纺织活动也在民歌中得以充分体现.布依族纺织民歌记载了哪些与纺织相关的内容,传达出布依族怎样的思想情感和价值理念,如何发挥布依族纺织民歌的当代价值,是本文想表达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每个历史时期都有经典歌曲,通过剖析从抗日战争时期到当代的几首经典歌曲,阐述了其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六洞侗族音乐的突出特点是复调音乐,它以羽调为主调,形成抒情优美的羽调式色彩。旋律分二至三条同时进行,而每一条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此起彼伏,时分时合,在起承转合的过程中形成了支声复调色彩。六洞的侗族大歌是由混合节拍组成的支声复调曲式结构;其山歌则是由散拍子构成的五句式结构;其琵琶歌有明显的和声色彩;而其曲艺和戏曲则属上下句型的曲式结构。  相似文献   

16.
黔中布依族中除流行本民族民歌外,还流行大量汉语民歌。这些汉语民歌有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以及儿歌等。其中以礼俗歌与情歌数量最多也最具特色。黔中布依族汉语民歌是汉文化传播的结果,属于自然传播,符合文化传播中的“适应原理”,其体式上与汉族民歌相同,但演唱方式有较大差异,内容、风格也具有浓厚的布依特色。无论是礼俗歌还是情歌,在汉族民间已经缺少相应文化环境的情况下,却在布依族中找到了生存的环境和土壤。布依族中的汉语民歌虽然使用汉语,但已融入布依族文化体系,成为布依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布依族汉语民歌属于布依族民歌。  相似文献   

17.
客歌是壮族根据汉族故事重构的山歌。以名物为切入点,可将客歌的内部建构与外部文化紧密联系起来。名物之名,是建构壮族客歌的基本路径,其具体建构方式包括增益家畜、鸟类和鬼神叙事,置换故事中的地名、环境和人物身份,以及删减汉族版故事中诸多陌生的名物,等等。名物之实,意指壮族客歌丰富的文化意涵,其具体包括崇尚家畜、鸟类和“尚鬼”的万物有灵观念以及强烈的处所意识等等。以名物为视角对壮族客歌进行研究,揭示出壮族客歌建构的基本路径,有助于壮族人以自己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8.
陕北民歌是流行于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的民间歌曲的统称。陕北民歌中既有近代以来民众对鸦片毒害的痛斥和西方列强侵略的控诉,也有民众对统治者残暴统治的鞭挞和灾荒中困苦生活的呐喊,也有对民风民俗的反映和描述,又有对民众朴实革命思想的表露和社会现实的思考,同时陕北民歌对近代陕北民众社会生活及社会变革也有深刻的写照和记录,以及陕北民歌中大量关于陕北、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及陕甘宁边区军民生活和斗争的记述和歌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