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所谓城市化,指的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转化。衡量某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重要的测量标志就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1850年,世界上只有4.3%的人居住在人口两万人以上的城市里,那时只有伦敦、北京、巴黎三个城市的人口超过100万。1950年以后,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加到29.63%。1970年增加到36.95%,1985年达41%。预计到2000年,世界将有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与城市人口的增加成正比,1950年超过百万人的城市有48座,1970年超过百万人的城市达98座,预计到2000年百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将达236座以上,这种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城市化是一种世界性的发展趋势,但最近几十年世界城市化的发展主要还是在发展中国家。1970年发达国家城市总人口比发展中国家多3000万,时  相似文献   

2.
繁荣之城     
今年,城市人口的数量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而且这些城市都朝着更大规模发展。据联合国统计,全球特大城市,或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已经达到了19座。到2025年,预计又将有8座城市加入这一行列,它们是钦奈、广州、雅加达、金沙萨、拉各斯、拉合尔、巴黎和深玔。  相似文献   

3.
西方对20世纪上半期中国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的直接研究、整体研究很少,其相关性研究散见于其他专题研究之中。分析西方与此关联的论著,可以看到20世纪上半期中国城市数量与城市人口在不断增加,城市内部的现代性在逐渐扩散。然而与此同时,也能感知到在这一过程中,人口城市化所带来的城市病以及城市现代化发展的不足。总体看来,20世纪上半期中国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的发展都是非常有限的。  相似文献   

4.
杨叙 《社区》2002,(9):63-64
贝克卢拉(Backlura)市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南部,拥有约23000人口。由于北欧国家中小城市很多,城市人口较少,所以许多城市已经城市社区化,社区城市化,贝克卢拉就是这样一个社区化的城市,或者说是一个城市化了的社区。贝克卢拉是瑞典著名的古镇,有多达200处古迹,可见在历史上曾盛极一时。20世纪,贝克卢拉经历了  相似文献   

5.
17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是农业时代中国人口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城市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中国人口一度占世界人口总量的37%,但是中国城市人口却只占世界城市人口的11.5%,城市人口的增长远低于总人口的增长,城市化水平相比宋明等历史时期不升反降,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在此一时期仍然处于农业时代,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不能支撑城市化高速发展。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武力强行纳入半殖民地体系,城市化开始艰难起步,但仍受到自然地理、政治、经济等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等特征,并对20世纪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目前的668座城市中,国家有关部门确定的煤矿城市有63座,占全国城市总数的近1/10;煤矿城市人口有1亿多人,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10。这63座煤矿城市全部诞生于20世纪。确立煤矿城市的概念,追溯中国煤矿城市的缘起与演进,梳理中国煤矿城市的兴起、发展、转型,分析煤矿城市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总结煤矿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煤矿城市的产生和发展进行长时段的研究,对煤矿城市的发展、升级、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对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可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中国正在经历的城市化进程,无论规模还是速度,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据2005年11月在广西南宁举行的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透露,过去10年中,中国城市以年均10%速度扩张。1978年到2004年,中国城镇化水平由17.9%提高到41.8%,城市人口由1.7亿增加到5.4亿。预计到本世纪中叶,与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总体进程相适应,中国城市化率将提高到75%左右。中国将用几十年时间,完成西方发达国家三四百年完成的城市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从区域的"城市性"视角,重新理解城市化的深刻内涵。考察中外城市化的演变史发现,城市化道路有两种类型:一是人口转移型城市化道路,二是结构转换型城市化道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借鉴中外城市化的经验教训,如今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的选择,应是走人口转移和结构转型并存的"双轨"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相似文献   

9.
在新一轮的城市化建设中,武汉市政府及城市规划部门应把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网络状的城镇体系作为发展目标。对此,应有总体发展的思路和目标,即以推进城市郊区化和郊区城市化为核心,把卫星城和小城镇建设作为带动郊区城市化的重点环节,完善卫星城功能,加快小城镇开发建设步伐,形成对市区人口和农村人口有双重吸引力的城镇体系,促进人口和产业的合理布局,显著提高郊区城市化水平,促进城郊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城市发展质量不断提高,构建起现代化特大都市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0.
通过2005年经济数据分析了辽宁"五点一线"经济带的经济城市化水平、人口城市化水平、空间城市化水平、生活方式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化综合评价系数,并认为存在人口城市化水平空间差异大、城市发展缓慢、城市等级规模不协调和城市基础设施薄弱四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选用1985-2011年中国城市人口增量数据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人口增量结构分解并分析各部分年度发展趋势,得到如下结论: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因市镇的新建、扩建以及城市地域的重新划分而增加的城市人口年均占城市人口总增量近40%,高于自然增长和城乡迁移占比,导致城市化水平的滞后及后续发展困难;自2005年之后,城市人口增长构成逐渐趋向合理,新增城镇人口和农村城镇净迁入人口规模趋稳,城乡迁移则构成了城市人口增量的主要部分,其中农村人口的非户籍城乡迁移所占比例呈趋增态势,表明我国城市化进程已转向市场导向的以城乡人口迁移为主的模式。  相似文献   

12.
《市民》2007,(6):4-4
2007年6月27日,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发布《2007世界人口状况报告》指出,世界必须为城市化做好准备。到2008年,全世界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口将首次超过世界人口总数的一半,达到33亿;而到2030年,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口数量将达到50亿。  相似文献   

13.
在区分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类型差异的基础上,分析租借地城市早期现代化过程中的人口变迁以及人口对城市早期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对于租借地城市而言,早期发展阶段的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依靠移民的迁入,而城市工业化的发展使得人口的职业结构不断趋向高级,人口职业结构的提高又进一步促进城市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1.人口13亿,地球上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位是中国人。2.拥有20个5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100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3.中国拥有几乎无限大的劳动力资源,有劳动能力的人口达7.52亿。4.现有老年人的人口达1.31亿;2015年将达2亿。到2040年,60岁以上人口将占全国人口的28%,而现在是11%; 2002年,人的寿命已从1949年  相似文献   

15.
综述了近二十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新进展,概括了各领域研究的主要观点,主要包括城市化研究、城市体系研究、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研究、城市地貌与不同类型城市研究、城市发展研究等五个领域,并对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作了评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16.
民国以来20世纪前半叶中国城市化水平研究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近代中国尤其是20世纪前半期(1900—1949年)中国城市数量、城市人口及城市化率,自民国以来就不断有中外学者和政府机构、外国团体进行过统计、分析。这些成果都成为今天的研究者深入研究近代中国城市化问题的基础材料,但都远远没有穷尽这个问题的最终答案,该研究仍然是一个既繁复棘手,又十分重要并有极大深入研究空间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解放后海南城乡人口变化的特征,探讨了海南城市化进程中城乡人口变化的规律,提出了10年(2001-2010年)中海南农村人口城市化转移的速度要求,并分析了实现海南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特殊困难。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城市人口的增长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的排放量越来越大,已严重影响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对其治理问题已成为困扰中国各级政府的一大难题.资源化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有效途径.根据中国国情,提出了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城市规模约束: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新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城镇化处在加速时期,更应该重视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在人口、土地、水资源之间达到合理配置.以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城市化实践,广义的城市化符合可持续发展.广义的城市化理解不仅仅是城市人口的比重问题,还包括基础设施、土地、就业方式、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规模是确定城市规模的重要依据,传统的人口规模预测方法遇到了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挑战.要注重生态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的约束,把城市人口规模建立在资源承载力基础上,实现区域"生态-经济-社会"三元复合系统的最佳耦合发展,使城市更加适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是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可阻挡的潮流,同时跨区域到动或融合亦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镇江,扬州两座隔江相望的城市,随着大桥的构建和通达,城市化发展步伐将大大加快,而两岸实行互动发展,不仅带来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而且将带来城市质态的快速提升,并将形成跨江组团式特大城市,本文试就两地城市发展的机遇,条件,取向等作些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