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简论哲学的环境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哲学的环境意识是客观环境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随着实践水平的提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经历了“畏惧--主宰--重视”的过程,并逐步由自然环境意识发展到自然环境意识、社会环境意识、文化环境意识并重。为了有效地解决环境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强化环境意识,明确环境意识的全面性、和谐性和实践性。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问题愈来愈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有了明显提高,但是,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环境意识还存在着明显差异。因此,开拓环保宣传阵地,提升环保宣传品位,扩大环保宣传力度,把环保理念升华为社会主流意识,全面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形成公众参与,人人关心环保,个个执行环保的社会新风尚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康德美学受机械自然观的影响,通过共通感解释人类美学鉴赏能力,作为主体的人在以康德美学为理论基础的音乐审美哲学中被迫缺席,于是,音乐成为自主拥有审美特征的客体。诞生康德美学的社会阶层环境使音乐审美哲学赋予欧洲古典音乐关的典范和化身的角色。实践音乐哲学从音乐实践性的特征出发,将音乐看作是一种人类的活动,从而将音乐纳入到人类文化的系统中而成为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中的重要元素,音乐教育从而被打上文化的烙印,成为音乐主体获得文化特征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人与环境的关系成为关注的焦点。了解认识我国西部公民的环保素质,对于发展西部,提高西部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不同性别、不同学历、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及不同职业、不同工龄等人群的环保素质进行调查分析,发现文化水平、经济差异、性别年龄及从事职业与其有关。因此,提高西部公民的环保素质,一是应从文化教育入手;二是加快发展西部经济;三是要求公民将所学到的环保常识与履行环保职责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5.
论大学生的环境意识教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环境问题是20世纪以来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加强环境意识教育,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已成为全球人类的共同呼声。高等教育在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正确处理环境问题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大学生的环境意识教育对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实现公众环境意识升华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意识体现了人们对良好环境状况的愿望,良好的环境质量是人类本性的追求,应该说环境意识很早就存在于人类天性中,但环境意识的普遍觉醒却不是从来就有的。当今的环境问题根源于人,是人对自然的作用产生的不良后果。因此,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提高人的素质,是协调人、自然环境、社会关系的关键一环。本文主要探讨如何立足现实、超越现实,实现公众环境意识的升华。  相似文献   

7.
“乐感”是音乐表演艺术中经常涉及到的重要问题。乐感的审美体悟是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它集中了音乐表演中的音、情、技、意、境、力等多种感知因索的综合。乐感审美体悟的深化运动方式以唤情结构、环境音画勾描、音型动力构型、动作技能的高智能组合等程序的最终完善形成音乐环境心理中的“三境重合”。乐感审美体悟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音乐表演意识中的力型意识。它需要演奏(唱)者将意识中长期积累起来的活的音响材料、技术密码通过艺术表演化为一种特定的力的呜响,最后形成音一心一力的“轴心”效应。这样,乐感既能造成演奏(唱)者全方位、多视听的联觉效能,又能促进音乐审美和音乐训练的健全发展。  相似文献   

8.
相对于其他居住地的人们而言,那些居住在洛基山脉的人们享受着独特的自然与人文之美。而通常,人们所处的环境往往都是自然与文化耦合而成的产物。一般说来,某处原始的自然,一旦遭遇移民,就会烙上某种人类文化的印记,从而很难保留原始的自在样态。大多数风景都是一种自然与文化的综合体,但也有很多风景,对它们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仍然是自在的自然——这是相对于由文化主导的人化风景而言的。较之于美国东部这处被文化驯化了的风景而言,西部的洛基山脉则是一处被文化遗忘了的风景,一处以自然为主导的美丽画卷。它依稀告诉我们:不是自然存在于我们之中,而是我们生存于自然之中;环境是我们的,我们是环境的,我们与环境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自然联合体";文化的风景之美,较之以永恒而丰富的自然之美,不过是暂时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的科学 ,具有基础性和独特性 ,并与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要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 ,必须从环境教育的重要性、现实意义以及生命科学的特点出发 ,在生命科学教学中 ,提高环境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化中环保思想的综述 ,从崇尚和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中 ,得到一种历史的启示 ,确立一种自然界是有价值的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共同进化的文化观念 ,以期更好地增强环保意识和改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1.
音乐作品欣赏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音乐作品欣赏实现美育作用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 :把知识贯穿在鉴赏过程中 ,听、唱、想、说相结合等  相似文献   

12.
大学期间对于人们形成环境意识非常重要,而我国的环境教育相对滞后,不利于大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在大学生中尤其是非环境专业的大学生中加强环境意识的培养。"环境科学与人类文明"课程正是基于此而开设的,通过了解古文明的兴衰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现代主要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使非环境专业学生通过选修这门课,逐渐培养其环境意识。  相似文献   

13.
环境教育的若干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环境教育是一种旨在提高人正确处理其与环境关系的能力的教育活动。其内容主要有激发环境忧患意识、增强环境道德意识、提高环境参与意识、学习环境知识、掌握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技能等。其特点在于广泛的社会性、手段的多样性、跨学科的综合性及高度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14.
音乐审美教育可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文明的审美情感,提高审美能力,增进涵养进而完善人格;音乐审美的主体性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参与的积极主动性,音乐审美的整体性有利于对大学生全身心的整体开发,音乐审美的活跃性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想象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试论高校环境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道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德育活动。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考察,论述了环境伦理及环境道德教育的产生,旨在表明高校教育要冲破传统道德教育的一些界限,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强对环境道德教育的研究探讨,改变传统伦理的思维方式,尽快完善环境道德教育课程体系,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以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环境道德观。  相似文献   

16.
环境教育只有建立在哲学、经济学、环境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之上,才能在科学化的道路上更加健康和迅速地发展."天人合一"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大自然观是环境教育的哲学基础;"持续发展"理论是环境教育的经济学基础;正确处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解决人类环境问题的根本对策的思想构成了环境教育的环境学基础;"环境与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和谐与健康发展是环境教育的教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环境教育现状及对策探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世纪以来,随着人口的急剧膨胀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的活动极大地影响着它赖以生存的环境:自然资源过度开发,污染物大量排放,生态恶化,环境严重污染等.人类逐渐认识到要根本解决环境问题,必须通过人类自身环保意识的提高和自觉的环境保护行动.因此,环境教育成为提高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一个有力手段和有效措施.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环境教育的现状,探讨解决目前问题的对策,使之朝深远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环境意识是城市居民形成的对环境的稳定态度,并由此养成自觉保护环境行为的习惯,对城市居民环境意识进行研究对于其改善环境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在以往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居民的特征,构建城市居民环境意识模型,并通过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属性评价和模型检验可以发现,环境意识的形成受多元因素的影响。环境态度是影响环境意识的关键变量,城市居民对环境保护态度的改善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教育、宣传、引导,现实中具体的环境问题案例对居民的环境意识影响力较大,应加强对城市居民环境知识的普及,从而促使其在提升环境意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环境行为。  相似文献   

19.
环境教育:由来、内容与目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想有效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必须进一步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而环境意识的养成有赖于环境教育的实施。搞清环境教育的由来、内容和目的是实施环境教育的重要一步。环境教育的内容包括环境科学知识、环境法律法规知识和环境道德伦理知识。环境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环境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唤醒生态伦理良知,培养审美情感。  相似文献   

20.
音乐欣赏是普通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中最重要的一门常规性课程,但新时期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程教学还存在很多的问题,目前还远远不能与它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相适应,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教学模式较为传统单一。因此,我们应该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充分调动和发挥大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从而实施以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的音乐欣赏创新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