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语言的环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语言环境是由语言的世界、物理的世界、文化的世界和心理的世界所构成的,是交际活动中的四个世界的统一。语言环境具有匹配、定位、定向、填补、生成、预测的功能。语境是客观存在的,但交际者也可以临时地创造语境。  相似文献   

2.
伊格尔顿是反"本质"论者,他把对"文学"的命名看做是各种现实关系相互纠葛所形成的某项事件。伊格尔顿从对语言的分析出发,将其与现实的话语相连,引入本雅明的"寓言"概念,企图从中找出从语言通往现实秩序的入口,而修辞理论则是伊格尔顿语言关系现实化工作的深入。修辞强调对话性与公共性,这正是现代性建立以来逐步失去的东西,而批评的意义就在于重新唤醒修辞的力量,让个体与其生存的现实秩序变得更具互动性。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中国对苏联文学批评的接受,恶化和助长了中国文学批评的工具论倾向。许多文学批评工作者狭隘地理解"革命文学"的理论性质,片面夸大"革命文学"的社会功能,忽视文学的艺术审美属性而强调"文学工具论"。同时,中国文学批评也常用简单粗暴和行政命令的方式,来对待文艺中的思想问题和是非问题,即用政治式的宣判来解决文学问题,或用政治话语来代替文学的审美分析,从政治的角度来对文学作品进行价值评价。苏联文学批评之所以会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工具论产生影响,其一是因为苏联文学批评中原本就存在工具论思想,其二是因为中国接受苏联文学批评时的功利立场。  相似文献   

4.
论解构主义文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构主义是西方整个后结构主义思潮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应用于文学领域的解构批评是一种具有颠覆性和破坏性的阅读理论和实践,它质疑并挑战了语言系统所谓确定文本边界、总体与明确意义的功能。本文以德里达为重点,论述其解构主义批评的核心概念,以对解构主义批评达成要领性理解。  相似文献   

5.
对待许多学现象,往往一些论持截然相反的批评。表面上看,它显示着批评的活跃,但事实上,相反的两方都过于极端,将复杂多元的现象简化为单纯冲突的两极。有必要对简单的二元对立作一个适当的清算。  相似文献   

6.
一在世界范围内,20世纪被公认为“批评的时代”,各种各样的批评模式与批评流派层出不穷,异彩纷呈;一反此前那种需上百年乃至几百年才转换一次批评模式的状况,而且更迭的周期愈来愈短,不是各领风骚几百年,而是几十年乃至十几年。这些不同的模式与流派互相辩难,互相排斥,在排斥中又有互相吸收的一面。我国的文学批评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和深入,随着各种外国  相似文献   

7.
论外语教学的语言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语言的文化属性和儿童母语的习得等都充分地说明了语言环境是掌握一门语言的必备条件。创造外语语言环境就是要去充分挖掘自然语言,增加语言输入量,扩大学生的外语语言习得。文章作者就如何创造良好的外语语言环境从宏观和微观上提出了八条建议。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言语交际是一种社会活动。理解和使用语言都离不开一定的时间、空间及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这种使用语言时的具体的时间、空间及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就叫做交际环境。交际环境是言语交际活动赖以进行的客观基础。它包括地域环境及社会环境。地域可以大到世界不同的地区,小至居室内外。社会环境主要指某一时代的社会物质、文化生活及一定的交际场合。言语交际包含了四个因素——话语、交际双方、交际目的及交际环境。言语交际的这四个因素在交际活动中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言语交际因此而形成一个有机的统…  相似文献   

9.
当代文学批评的一个发展趋势,就是学术性和主体性的加强。什么是文学批评中的学术性与主体性?它们在文学批评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如何?本文拟就这些问题略抒管见。在当代文学批评史上,曾出现过两种倾向,一是把文学批评作为对作家、作品的批判,二是把文学批评作为对作家、作品的吹捧。两种倾向如此截然不同,却都有碍于文学创作的繁荣和文学批评的正常开展。造成这两种倾向的原因尽管各异,但出于对文学批评的学术性缺乏正确理解这一点却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0.
法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主要以语言为研究对象,并且受德里达和拉康的影响很大。无论是西苏的女性写作、依端格瑞的女人腔还是克莉丝蒂娃的符号学,都试图以语言为颠覆父权制文化的切入口和工具。尽管她们的理论形态是激进的,但在政治实践性上,较之英美学派却逊色得多。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李健吾(刘西渭)不仅是优秀的剧作家、小说家、散文家和翻译家,而且还是别有风彩的杰出批评家。可是,对他的文学批评思想进行研究的,至今却仍寥寥无几。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一探讨,以期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格非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的专职教授,也是当代文坛中的实力派作家。作家、学者、教师三种身份的结合,使得他的文学批评在理论建构、话语方式和文体风格上都具有难以复制的独特性。由于既要投身于艺术创作又要从事学术研究,他更能体察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的各自范式及其规律,从而达到一种可贵的平衡。  相似文献   

13.
坚持“纯正的文学趣味”,反对文学的商业化与政治化,强调文学的独立品格,是沈从文进行文学批评时遵循的基本文艺思想与美学原则。为此,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批评观念与准则,如作品应“匀称”和“和谐”,作家应讲求创作的“技巧”与独创性等。而在批评方法与风格上,则表现为典型的印象式批评,他不是从作家的生平与外部环境入手,而是结合自己的创作实际,深入作家的内心世界,就文章本身加以分析与点评。同时,他还十分重视批评文体的多样性,反对千篇一律。沈从文的文学批评体现出的批评观与批评个性,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占有突出的位置。  相似文献   

14.
审美趣味是文学批评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审美趣味的讨论,有社会现实意义和理论建设意义.应对审美趣味做完整的理解.正确对待审美趣味的复杂状态,有五条原则:尊重审美趣味的多样性,分辨审美趣味的层次性,尊重审美趣味的个体性,重视审美趣味的社会性,区别文学趣味的不同含义.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后七子”文学流派的集大成者王世贞,因为提出了文必秦汉和诗学“格调”说的文学主张,一直受到文学批评史研究者的冷遇,并被简单地冠之以复古模拟派代表的称号。然而,要是注意到王世贞文学批评理论内在的意义和当时特定的文学氛围,注意到他的文学主张在明代波浪起伏的文学批评长河中所产生的影响,对他的评价,就会得出  相似文献   

16.
语言环境是言语交际得以实现的环境。任何一种语言活动形式、任何一种言语行为的互动模式都存在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之中。笔者在学习、借鉴国内外语言环境理论的基础上 ,分析研究了语言环境的三相系统结构。语言环境是由语言相、互动相和社会相构成的一个三相系统。语言环境的三相之所以同时存在于一个系统是因为语言环境与言语交际之间、语言环境与语言基本规则之间具有顺应规律。这种顺应不仅体现在语言环境的语言相上 ,而且体现在语言环境的互动相和社会相上  相似文献   

17.
60年代,欧美国家随着群众政治运动的风起和结构分解战略在文化界的泛滥,兴起了一种新的批评模式:女权主义文学批评(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或称女性文学批评(female literary criticism)。它在思想路线上申张女性权利,“女权”名称由此而来;它在研究主题上以女性生活为对象,因之与“女性”之称也相吻合。所以,对于欧美国家和地区来说女性文学批评与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是异名同实的一对概念。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奇特的作家,他曾经长期受到冷落。但随着读者思想观念的改变,他成为人们注目的焦点。本文结合作家的文学观念,对其独具特色的文学批评作一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网络文学的发展繁荣,对网络环境中文学批评的构建提出了更紧迫的要求。在网络环境中,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批评主体被重组;文学批评抛弃以往的批评对象与批评方式,回归大众文化本色。但网络文学批评获得自由的同时,也带来了混乱与无序。网络环境中的文学批评规则将如何建立,是新传媒时代需要探究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20.
“批评性”是关系到文学批评生存发展的本体性问题及命题,也是强化批评的文学评价机制及功能作用的内驱力,更是批评自身建设及完善提高的推进器。作为批评的总体性概念,“批评性”关系到批评的方方面面,由此形成“批评性”多维立体的构成系统,从强化批评的现代性、核心价值、功能作用、主体性等方式及路径实现“批评性”。批评的逻辑起点是主客体关系中的经验与理念的统一,在其主体间性及其经验与理念间性中提供批评创造及“批评性”发挥与实现的空间。作为文学批评的总体性及本体性概念,“批评性”与无批评性、缺乏批评性、丧失批评性的批评泾渭分明,亦为好批评与伪批评、精品批评与低劣批评、高雅批评与庸俗批评的试金石,更是批评与捧评、棒评、恶评、误评、炫评、酷评、滥评的分水岭。批评作为“诤友”而着眼于“症候”批评,正是批评大有可为的用武之地,亦是批评精神之所在,更是“批评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