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增强媒体公信力的社会制度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研究媒介公信力与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媒介公信力的因素,并提出了用制度来捍卫媒介公信力,以获得稳定持久的受众,从而提高媒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促进了新闻流通领域的开放,对外媒体已很难拥有信息资源上的对外垄断优势,惟有提高新闻品质和公信力,才能增强舆论影响力,进而担负为中国塑造良好国际形象的重任。 相似文献
3.
王改清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1(5):49-51
随着信息网络化的高速发展,网络政治时代已经来临。当前,在公民利用网络进行政治参与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表现出缺位、回应性差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与公民之间的互动,同时也降低了政府公信力。在复杂纷乱的网络时代,政府对公开的信息应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同时,利用网络监督优势,制约行政权力,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4.
媒介环境、受众与媒体公信力下降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体公信力下降已成为世界各国媒体面临的一大问题.媒体公信力的下降不仅是媒体自身的责任问题,而且受传播的社会环境、受众等诸多外部因素的制约.中国媒体的公信力与政府公信力、媒体功能调适、文化多元化等社会环境因素密切相关,还与受众的社会生活状态、意见领袖的作用、受众需求的多样化与媒介功能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等非媒体因素密切相关.媒体公信力的下降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要辩证地看待和客观分析.只有充分重视和加强导致媒体公信力下降的非媒体因素研究,才能标本兼治,实现提高媒体公信力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5.
随着突发性群体事件的频繁发生和网络议政的兴起,政府公信力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重塑政府公信力,有利于进一步保证政府政策的有效执行和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有必要依据政府自身和社会公众两大主体的角度探究其影响政府公信力流失的主要原因,并提出需要从转变政府角色、加强信息沟通和反馈、提高公务员诚信素养和完善政府监督机制等方面规范政府行为,密切社会公众和政府间的友好信任关系,从而达到重塑政府公信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7.
电视媒体是社会主流媒体之一.本文就主流媒体如何依靠拥有与其主流地位相匹配的公信力来维系电视媒体公信力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公信力是大众媒介赖以生存的基础.当下我国大众媒介在发展中存在虚假新闻泛滥、有偿新闻屡禁不止、新闻报道缺乏人文关怀等问题,导致媒介公信力渐渐下滑.大众媒介公信力应通过加强新闻法制建设、健全相关监督机制、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树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观等路径加以重塑. 相似文献
9.
社会传媒公信力的增强及公德意识的强化是当今社会全体成员都要重视的一个重要思想内容。具有较高公信力的传媒必然也是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传媒,胸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富强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从媒体从业人员的道德与作品的公德属性来看,首先应该强调的是媒体人员的职业道德及其他应负有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0.
公信力作为维系社会组织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要素,是社会组织的生命力,体现和反映着社会的需要及公众的意愿。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在网络时代的冲击下其公信力正日益下降。解决网络时代高等教育公信力的危机,就高校来说,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深化高校办学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不断加强教育行为的公开透明与规范自律。 相似文献
11.
试论政府公信力的提升途径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笔者从2004年搜狐网一期专栏中的网友评论有感而发,认为提升政府公信力是大势所趋,要重视历史传承的意义,保持适度的不信任,加大政府的培育和扶持,关注公信力下降的警示迹象。 相似文献
12.
政府的合法性在于政府来自于一致的同意和授权委托,在于对自身职责的忠诚履行,在此基础上政府通过自身行为获取公众的信任和支持。各级政府间的内在权力配置关系使得政府在履行职能时易出现偏差,在政府运作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和制约。有必要通过明确地方政府责任、强化官员信用意识、完善民主监督机制等方面提高地方政府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3.
重塑信用:论司法公信力的生成——以网络环境下公众参与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法公信力反映了司法机关及其成员与社会公众之间良性互动、动态均衡的信任与相互评价的话语内涵.缺乏广泛的公众参与导致民众对审判公正性的怀疑,这是我国司法公信力长期无法得到有效生成的重要原因.网络环境下公众广泛参与形成的司法民主倒逼机制、开放性司法运作机制及司法公开-反馈-回应机制,对有效促进司法公信力的生成具有重要的价值功能.司法公信力生成的路径应当从实行裁判文书上网、推行庭审网络直播、构筑网络主流民意搜集、甄别和反馈机制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4.
15.
公共权力的公信力是现代民主社会得以正常运转的基础。人大的公信力主要来源于其对立法权、人事任免权、重大事项决定权、监督权的行使。从人大对这几项权力的行使看,各级人大基本行使了这几项法定权力,从而赢得了一定的公信力。但是这几项权力并未完全行使到位,这与人大的崇高地位以及人民群众的期望尚有一定差距,从而影响了其公信力。人大应通过充分行使法定职权来赢得公信力。人大赢得公信力的过程就是落实人民当家作主的宪政理念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司法公信力的生成机制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司法公信力,是指社会公众对司法权的运行及运行结果具有的信任和心理认同感,进而自觉地服从并尊重司法权远行规律的一种状态和社会现象.具有公信力的司法反映了社会公众对司法信任和尊重程度,体现着司法作为社会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所应当具有的权威性.司法公信力的生成既有其制度基础和司法理念的要求,也有司法运行的主体素质和载体表现的要求,这是一个有机联系和相互协调的综合机制. 相似文献
17.
社会多元化因素日益增多,社会关系的调处就越加显得对权威机构公信力的要求和注重,然而当前我国却存在着某些权威机构公信力下降的态势,从而对和谐社会的建构不能充分发挥其有效功能.通过提升法律职业的公信力实现司法正义,是带动社会其他权威机构重塑公信力的有效路径.因此,克服法律职业思维的技术性冷漠,以增强司法的能动性促进法律思维与公众思维的融通,以重建和回归法律职业固有的价值内涵为目标,才能在保有法律职业公信力的同时,获得司法的权威和法治社会与和谐社会的推进. 相似文献
18.
执政党的公信力是公众对其因信任而产生的坚定不移的拥护和支持,它来自于执政党为民服务的能力,并由这种服务的结果而得到公众无畏的批评和由衷的褒扬。加强党执政能力的关键就是要使党能赢得人民公信,提高共产党的公信力已成为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党政机关及党员干部必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以民为本,关注民生;必须以身作则,依法行政。 相似文献
19.
执政党的公信力主要来自群众的认同与支持系统。与此同时,党的公信力的形成也要经过党的舆论宣传和合法性的论证。因此,提升党的公信力首先要处理好党群关系,同时转变宣传方式和传播理念,为党的公信力提供合法性论证。 相似文献
20.
预警是社会分工赋予大众媒体的独特功能。媒体及时准确的预警,可以帮助人们正确抉择,规避风险,促使企业履行其社会责任,有效防范公共权力和司法权力"任性"。当前我国媒体预警功能缺失,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因此,需要通过立法赋予媒体社会监控的职责、确认媒体及时预警的权利,需要清除阻碍媒体预警的障碍,需要建立媒体与职能部门的互动机制,需要抓住要害问题有效预警,从而净化社会风气、保障社会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