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论消费文化——左右企业经营成败看不见的手蒲心文什么是消费文化我们每个人,天天都需吃、穿、住、行。所以天天都在消费,甚至时时都在消费。但是同样是吃、穿、住,而人们消费选择取向却不同。这是因为人们有不同的文化倾向,表现在消费中就是消费文化。因此,所谓消费...  相似文献   

2.
任何企业,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在不停地创造着、建设着自己的文化——企业文化。怎样自觉地建设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是摆在企业领导者面前的一大课题。 文化是一个有丰富内涵的概念。人类的任何一种创造活动,都是在创造着某种文化,而这种创造活动又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一位考古学家,能够从出土的陶器上,向人们展示出一个时代的文化形态,即一个时代人们的审美意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等。同样,一个企业的  相似文献   

3.
乔东升 《理论界》2002,(1):52-53
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而道德传统则是文化传统的灵魂。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传统道德,是在千百年来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继承、扬弃、丰  相似文献   

4.
任何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回应环境的挑战中所特有的精神信念和价值选择。它是一个民族存在、发展所依赖的精神支柱、动力,也是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生活态度。民族精神是由民族文化凝聚而成的,文化是民族精神得以形成的前提和条件,而民族精神是传统文化集中的表现形式。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而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核心地位,为其主体内容。那么中国传统的,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受儒学长期影响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什么呢?北京大学张岱年教授用《周易大传》的两句话将之概括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即天体运行,永无已时。君子法天,故应努力不止;地势平顺,赞育万物,君子法地,故应兼容并包。“自强不息”,就是永远奋斗,回应自然与社会的挑战,表现了中华民族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拼搏抗争,不向恶劣环境低头的精神。“厚德载物”,就是包容万物,以和为贵,以忍为高,表现了中华民族具有宽广的胸怀和容忍的精神。中华民族正是具备了这两种精神,才生生不息,努力向上,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虽屡遭挫折,历经磨难,但始终坚韧不拔,百折不挠,而终使自己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似文献   

5.
世界各民族在创造自我衍生历史的同时,也都相应地创造着自己的传统文化。而作为传统文化的内容组成部分之一的音乐文化,自然是和民族的进步、历史的延伸同步发展的。民族音乐传统应是国家音乐文化的主体。在中国五千年漫长、复杂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都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和积累着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而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都是源于各自的民族音乐传统而滋生的,故而我国总体的音乐文化,勿容置疑地源于我国总体的民族音乐传统而滋生的。笔者认为总体的民族音乐传统是我国五十多个民族各自创造和积累的民族音乐传统,在个性的汇集、共…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凡认为思维是存在的反映,存在是第一性、思维是第二性的,就是唯物主义;反之,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思维是第一性、存在是第二性的、则属于唯心主义各派。这个结论是普遍适用的,或者说,是从人类认识的历史实际中概括出来的,世界各民族的哲学学说,概莫能外。当人类的祖先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并为其生存而向自然进行斗争的时候,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考问天、地、万物是怎样形成的?它们的本性如何?怎样才能使自然听从于人并服务于人?继而就要追问人类自己的历史:人是从哪儿来的?是本来如此呢或是由什么东西变来的?人类自己将怎样发展下去、将来的人是什么样子呢?寻问自然和人类的根源这两大内容,成了全世界各个民族  相似文献   

7.
一、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回顾与前瞻思考文化交流,就是不同的国家、地区或民族在文化领域里互相学习、借鉴、吸收和合作,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表明,任何国家、地区或民族的文化,都受到自己民族特点、文化传统、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8.
宋生贵 《阴山学刊》2004,17(3):5-11
艺术与地域环境的密切关系是人类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原始"情结".这个情结是具有超时空的永恒性的.民族艺术审美的地域性特质具有合规律的必然性,但同样又是处于发展变化状态的.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不同地域都有自己的根性、自己的特色,独有的地域风光,独特的民族风情,独存的传统文化,独具的民族性格,可以使每个民族都有资本创造出富有新的审美内涵的民族艺术.这是民族艺术对于世界文化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9.
论民族的民族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民族的民族特点及其形成、意义什么是民族的民族特点,它是怎样形成的,它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有什么意义,这些似乎已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但事实上远非如此。如有的人认为民族的民族特点是指民族在自我发展中所形成的,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历史传统、自然环境等...  相似文献   

10.
民族心理素质,是民族历史地形成的社会生存条件的内化,以及其观念形态的文化,在人们心理中的凝结和沉淀;而民族精神则是民族心理素质中占主导地位,并体现本民族发展活力的精髓。任何一个民族的心理素质,都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环境里潜移默化塑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民族心理素质的历史考察,与对传统文化的科学总结,是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由此可见,民族精神、民族心理素质和该民族的传统文化,三者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在这个联系中,民族心理素质是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中介环节。因此,探讨民族精神的拓展,既  相似文献   

11.
儒商精神与现代市场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们讨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时 ,自然而然地又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商精神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关系。如同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是两个不同的文化理念一样 ,儒商精神与现代市场经济精神或市场经济原则也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概念。然而 ,任何国家或民族的现代化必须是在吸收自己国家和民族、乃至整个人类以往优秀文化传统基础上的现代化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 ,儒商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必将对现代市场经济原则的建构和完善起到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它所蕴含的古典式的商品交换精神也应该为现代市场经济所借鉴和利…  相似文献   

12.
保护自然环境并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世人的普遍共识,但怎样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其本体论基础是什么,这些都尚需要进一步澄明。无论是工业文明对自然界的破坏,还是生态文明对自然界的保护,都必须通过劳动活动才能够得以完成,劳动是改变自然界的物质性力量,因而生态文明建设的本体论基础应当是劳动。劳动创造世界、创造人、创造人类历史,这意味着劳动本身拥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目的。长期以来人们总是用主观性目的代替劳动的客观性目的,致使劳动的本真性始终处于遮蔽状态。只有人自觉意识到劳动的目的就是人的最高目的,并将人的最高目的与劳动的客观目的合二为一,劳动才能够复归自己的本真状态。在创造自然世界和创造人的劳动关系当中,创造自然世界具有优先性,人怎样创造自然世界就怎样创造人自身。这一逻辑决定了人必须通过创造美丽的自然世界,才能够担保自己走向崇高和伟岸。  相似文献   

13.
论朝鲜族饮食及其文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禹彤 《理论界》2009,(10):149-150
任何民族的饮食文化都是在独特的自然风土环境及民族历史文化土壤中孕育、发展而来的,同时又伴随着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延边朝鲜族人民在继承民族历史传统的基础上,依托本地自然条件,不断汲取汉族、其他少数民族及朝鲜半岛(韩国)的饮食文化元素,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朝鲜族饮食文化,其尚天然、重食疗、融多元的饮食文化特征,在中华饮食中独树一帜,为民族事业的进步和中华民族饮食文明的健康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的各种形式在20世纪都经历了深刻的转型过程,当我们将要走出这个世纪的时候,自然会回首过去、反思历史、以资未来。中华民族在这个风风火火、坎坎坷坷的世纪里,不仅在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精神文化上也有突飞猛进的变化和发展。但我们在民族文化的选择和重建上仍然存在着某些失误,如对待传统文化的一些激进态度所带来的中国现代文化的某些畸变和遗憾,这是无法回避和足以令人深思的。 一个民族的存在依据是什么?我们认为主要有两条:一是具有独特的民族个性;二是它的存在对整个人类具有特殊…  相似文献   

15.
周恩来同志说:“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要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在民族繁荣的基础上前进.”因此,“各民族繁荣是我们社会主义在民族政策上的根本立场.”“我们社会主义的民族政策,就是要使所有的民族得到发展,得到繁荣.所以,我们国家的民族政策,是繁荣各民族的政策.”周恩来同志这些论述的涵义是十分深刻的.首先,我们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是以每个民族都有同样的走向繁荣富强的机会为认识基础的.每个民族都是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斗争中发展而来的,在长期历史过程中,每个民族都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产生活特点和文化传统,这些生产生活特点和文化传统既是在该民族所处的特定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又为适应并改造特定的自然环境和  相似文献   

16.
城市文化本身便是人类文明活的裁体和存在方式,对任何一种城市文化的研究都不可能脱离人类文明史的历史进程.中国城市文化和其他任何一国的城市文化一样,都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高级体现,是在各种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尤其是在各种异质文化的碰撞、交流、整合过程中形成并逐渐完善的,显示了人类文明和文化的成就,并且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7.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方法问题,正是人们获取认识和改造自然成果的重要手段。 一、涵义和性质 “方法”一词,源于希腊文,意思是“沿着”或遵循什么“道路”行进。科学技术方法,是指人们在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中的途径、办法、手段、程序和行为方式。它是一切有目的的行为的产物。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要想达到预定的目的,都不应只解决  相似文献   

18.
文化性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文化性格的形成和表征几乎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几乎每个民族也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不过对于前者来说,必须以鲜明的个性为前提,其共性总是蕴藏于个性之中的;而后者却侧重于表现出明显的集体性与类型性,它是许多个别性格的不同程度和不同途径的复合物,因此它的内涵自然就比个别的性格具有更为集中的社会意义.究其实质,可以说是自己民族长期文化传统积淀而成的产物,有着十分源远流长的来历,这样就可以称之为文化性格,以便与前者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9.
传统并不仅是凝固的过去,更是一种活泼泼的发展。文化的流衍没有终结,也不可能有什么终结。它渗透在人们的血液里、涌动于可感可触的现实中,使当代的文学风气成为它的特定演变——既是传统文化的产物,又是革新传统文化的产物。任何一个作家、任何一部作品,都是在这一新旧交替的时风下继承和汲取的。同时,他们又以自己的创造参与了这一时风的形成与发展。任何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都要通过当代文化的中介方能对作家发生实际的影响。本文试图透过老舍与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运动密不可分的关系略作考察研究。  相似文献   

20.
问题的提出 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都是劳动者。传统的观念认为,知识分子是“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的脑力劳动者”。而工人和农民则是体力劳动者,他们之间,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社会分工。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什么单纯的体力劳动或单纯的脑力劳动。人类的劳动是有目的的改造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