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犯罪过程中所蕴涵的各种信息必须依托于犯罪现场,侦查破案的过程就是对这些信息寻找、发现并加以利用的思维历程.本文剖析了犯罪过程中信息转移的必然性、构成及规律,着重刚述了其在侦查破案中的现实作用,分析了犯罪过程中的信息转移在现实侦查工作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期能对各类案件的侦破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2.
《社科纵横》2017,(8):104-107
无证逮捕是有证逮捕的一种例外,主要是在紧急情况下对现行犯、准现行犯采取的暂时限制犯罪嫌疑人人身自由的侦查措施。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先行拘留"是对现行犯及有重大犯罪嫌疑的人在无拘留证的情况下,抓捕犯罪嫌疑人,这与国外无证逮捕制度本质上相同。  相似文献   

3.
倪春乐 《社科纵横》2011,26(4):85-87
卧底侦查是侦破有组织犯罪、团伙犯罪的有效手段。随着中国诉讼观念的更新和诉讼模式的转变,卧底侦查所衍生的法律问题越发凸显。作为侦查谋略",卧底"在侦查中应用广泛,但学界对其尚存争议。本文从卧底侦查的概念入手,分析卧底侦查的理论基础、卧底侦查行为的性质及其可罚性,并提出立法上的制约建议。  相似文献   

4.
陈闻高 《创新》2015,9(3):87-94
案侦信息一般具有隐蔽性,其面向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公开,存在适度问题。案侦公开是警方侦查权与公众知情权的博弈。其公开的现状,第一是面向当事人的,第二是面向检察、法庭等相关人员的,第三才是面向社会公众的。侦查公开案件信息,具有阶段性、程序性与封闭性。侦查信息的公开化,虽然具有现实必然性,但司法体制内的侦查监督具有间接性与滞后性。侦查隐蔽性与其公开的趋向是一种动态平衡,司法信息公开化与侦查的封闭性也存在博弈。网络自媒体迫使案侦处于一定的可视状态。案侦信息的适度公开化,能够阻止流言,正确地引导社会舆论。侦查效率也需要兼顾案件公开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腐败案件的高发案率是中国当前所处的社会转型期的突出特点。为了适应治理腐败犯罪的需要,中国刑事司法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侦查体制、办案原则,并且注重依靠群众查办腐败案件,注重打击重点的随时调整。中国刑事司法注重提高腐败案件的侦查能力和加强反腐败刑事司法的规范化建设等,这是中国反腐败策略在刑事司法领域的具体体现。同时,中国在反腐败刑事程序如何与国际公约对接等方面面临着一些挑战,这也指引着中国刑事司法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言词证据在毒品案件侦查中显得至关重要,通过对毒品案件证据特征的认识,依照两高对证据的最新规定,结合实际案例分析,论述毒品案件侦查中通过盘问检查时的询问;对嫌疑人的及时讯问;证人证言的收集;言词依托实物证据相互验证的方法收集应用言词证据。  相似文献   

7.
公诉人既要面向法庭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又要逆向审查侦查活动的合法性,这一双重性的法律监督职责决定了公诉人在审查案件时,应当以超然中立者的地位洞察案件的事实和证据,缜密厘清侦查证据与待证事实之间的关系,查明侦查证据的取得方式、取得程序是否合乎法律规定,以及现有证据是否足以排除合理怀疑.然而,透过“景案”可以发现,这一职能在司法实践中已经出现异化,这种异化使得公诉人的支持公诉行为与法律规定之间发生了直接冲突.透过“景案”亦可以探知,审查起诉程序要发挥其预期作用,需要公诉人回归依法、审慎、认真审查案件的角色,同时以中立者的超然心态切实履行法律监督职责.  相似文献   

8.
技术侦查是刑事诉讼中“风险系数”最高的一项特殊侦查手段。技术侦查的立法模式和实践运行与一国科技发展情况、社会治安形势、刑事犯罪状况、人权保障水平等密切相关。要使技术侦查在中国刑事诉讼目的实现中达到犯罪控制和人权保障的平衡,必须对其适用原则、决定机制、执行机制、救济机制等进行法制化规制。  相似文献   

9.
笔录类证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48条规定的法定证据种类之一,是侦查机关在侦查行为过程中制作的、旨在获取证据物或认定案件事实的笔录类材料。作为特定侦查行为的固定方式,笔录类证据有着规范侦查行为的价值;作为证据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笔录类证据有着证明案件事实的价值。其既可以充当实质证据,也可以充当实物证据的补助证据。在司法实践中,笔录类证据的适用存在类型泛化和质证虚化两大问题。在类型上,笔录类证据应当走向法定化,即明确笔录类证据包括勘验笔录、检查笔录、辨认笔录、侦查实验笔录、搜查笔录、扣押笔录和证据提取笔录,不包括讯问、询问笔录和情况说明。在质证程序上,笔录类证据应当走向言词化,即构建必要笔录制作人、见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和相应配套措施,以还原案件事实真相。  相似文献   

10.
林维业 《唐都学刊》2009,25(3):87-90
毛泽东军事谋略,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军事对抗中的计谋与方略。它是中国革命战争以谋制胜的历史经验的总结,是中国军事谋略的奇葩。犯罪侦查是国家侦查机关与犯罪分子构成的特殊矛盾运动,这种矛盾的对立和斗争与军事斗争十分相似。侦查机关完全可以在毛泽东军事谋略的指导下,研究斗争双方的情况,设计和运用犯罪侦查的最佳谋略,争取斗争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中日传销经济犯罪比较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销犯罪属于经济犯罪范畴,近年来,在中国十分猖獗,防控传销犯罪因此成为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在日本,传销犯罪被称作"老鼠会","丰田商事事件"是日本战后最大的传销犯罪案件.中日传销犯罪有很多相似之处,比较研究中日传销犯罪,不仅可以预防传销犯罪的发生,同时也对此类犯罪的侦查和防控提供积极借鉴.  相似文献   

12.
笑话     
推销员 一推销员因有犯罪嫌疑被带到了警察局里问讯。半小时后,三个警员从问讯室里走出来。  相似文献   

13.
出于实体真实和价值观的基本考虑,现代各国所设计和运用的刑事诉讼制度大致可归于职权主义模式或当事人主义模式。前者适用于大陆法系,后者适用于英美法系。一般认为,狭义上的诉讼模式(审判模式)因价值观而得到支持和强化,但它不受价值观的直接影响,所以难以判断哪一种模式更适宜发现客观真实。而广义上的诉讼模式,至少在审前阶段受价值观的决定性影响。奉行犯罪控制观的的理念,就会选择审问式侦查模式;奉行正当程序观的理念,就会选择弹劾式侦查模式。比较英美法系的弹劾式侦查模式,大陆法系的审问式侦查模式发现客观真相的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14.
诱惑侦查的司法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诱惑侦查作为一种带有引诱性的特殊的侦查手段,我国立法尚未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而从国内外运用这种手段的利弊看,如果对诱惑侦查的使用不加以限制,往往会出现侦查人员滥用侦查权力而侵犯公民权利,或执法人员倚仗国家权利参与犯罪等违法现象,影响刑事诉讼的合法公正。本文在考察、借鉴各主要法治国家诱惑侦查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诱惑侦查进行司法控制的构想。  相似文献   

15.
现代刑事诉讼法一方面要注重惩治犯罪,保证社会良好秩序,另一方面要充分保护被告人的诉讼权利。为此,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律师法已有相关规定,明确了律师介入诉讼的时间提前至侦查阶段,并确立完善了一些相关权利。但从立法及司法操作来看,辩护律师在侦查阶段的辩护权存在立法缺陷,借鉴外国立法及实践研究,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6.
一般说来,贪污贿赂案件同其他案件相比具有很大复杂性,这就给这类案件的取证工作带来许多困难。正确认识这些复杂性,会使我们更有力地打击贪污贿赂案件。 第一,同其他案件相比,贪污贿赂案的证据具有更大的隐蔽性,犯罪分子都是采取隐蔽狡猾的手段进行犯罪活动,企图逃避法律的追究,在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今天,经济犯罪又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如单一的经济犯罪减少,往往一人犯数罪,案连案、共同犯罪、牵连犯罪、结合犯罪、连续犯罪纠缠在一起;有目的,有计划犯罪行为和官僚主义、渎职行为、不正之风、社会腐败现象等纠缠在一起。这类…  相似文献   

17.
孙远 《求是学刊》2022,(1):94-103
起诉裁量权专指检察机关对于那些已经达到法定起诉条件的案件,从一定的政策、利益等出发进行合目的性的考量之后,作出不起诉处分的权力,检察机关对于证据的判断以及对法律的解释均不属于裁量的范畴。在我国制度背景下,检察机关无权以某一刑法规则不具合理性为由作出裁量不起诉的决定,其裁量权原则上只能在轻微犯罪这一有限范围内行使。因此,扩大检察机关的起诉裁量权并不在于扩大该权力可以行使的案件范围,而是应一方面丰富起诉裁量权的行使方法,另一方面,通过改造现有的撤回起诉制度以及推进检察机关提前介入侦查,为起诉裁量权的运行提供更为充分的程序空间。  相似文献   

18.
死刑复核程序具有防止错杀、控制死刑适用、统一适用死刑的功能.对于死刑复核程序功能的发挥应当进行理性思考,不能奢求死刑复核程序解决死刑案件中的所有问题.应当进一步加强对死刑案件的侦查、提起公诉以及一审、二审程序的工作,使死刑案件得到综合的控制.  相似文献   

19.
网络经济犯罪及防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各种网络犯罪中,网络经济犯罪是主流.网络经济犯罪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利用计算机及其网络实施侵犯财产罪;另一类是利用计算机及其网络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罪.由于网络经济犯罪手段的特殊性,它具有犯罪主体的一般化、客体的突出化、手段的多样化、方式的智能化等特征.当前,网络犯罪呈现侵犯公私财物的案件多发趋势,侵害目标相对突出,青少年网络经济犯罪增多.网络经济犯罪防控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努力,全社会的通力合作.  相似文献   

20.
田春苗  苟根源 《社科纵横》2010,25(5):103-105
当前,甘肃省侵财犯罪仍呈现高发态势,具有智能化、流动化、团伙化、组织化等特点,对社会治安危害巨大,已成为关系社会治安大局稳定的重点问题。公安机关虽然一直把多发性侵财犯罪作为打击防范控制的重点,但依然存在"四重四轻"等不足,需要进一步加深对多发性侵财犯罪的理性认识,精准把握该犯罪的规律特点,以多元化的侦查模式打击多样化的犯罪活动,以专业化的打击手段对付职业化的犯罪手段,打防并举、以防为主、管控跟进,以实现多发性侵财犯罪打防控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