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散论自然美     
一、“人类学的自然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关于自然界的两个概念,一个叫做“人化的自然界”,一个叫作“人类学的自然界”。对于“人化的自然界”,人们已经十分熟悉,而“人类学的自然界”这个概念似乎还不大为人们所注意。什么是“人类学的自然界”呢?马克思指出:“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提出的“人化自然”命题 ,深刻地揭示了人类通过实践和思维活动与自然界不停地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在西方 ,人们过分地强调了主客对立和以人为主导、征服自然、统治自然 ,在物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 ,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信仰危机。人们在寻求解决“主客二分”的过程中 ,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过分地看重“天人合一”。而马克思的“人化自然”命题 ,则是对“主客二分”与“天人合一”思想的扬弃  相似文献   

3.
“人化自然”思想是青年马克思的一个重要思想,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它,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国内这几年对它颇感兴趣,但彼此理解很不相同。我也谈一些意见,以资讨论。一“人化自然”这一概念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提出来的,用的是“人化了的自然界”。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对“人类自由”的总体把握,主要体现在“自我意识”的自由、“个人的自主活动”、“现实的个人”的自由和“自由人的联合体”等多个维度。这些不同的维度可以总结为两个层面:哲学人类学视域的人类自由和作为历史范畴的人类自由。马克思在评价历史进程时所采用的自由概念,不同于他在哲学人类学中所阐述的自由概念,哲学人类学的维度侧重于自我实现,历史范畴的维度侧重力量,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5.
(一) “人化的自然”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马克思认为:人和自然发生联系的过程,实际上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的过程。人和自然发生联系的中介必须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在“自然的人化”过程中,美也被创造出来。自然界打上了人的烙印,成为人们的劳动对象、产品和“无机的身体”;而人在认识、观照、征服、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做出的突出的哲学成就,就是以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为基础,形成了一系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从马克思当时使用的术语来看,虽使用了费尔巴哈关于人是类存在这个提法,但已是一种全新的解读。费尔巴哈把人和自然的关系看成是自然和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不但把自然看作是直观的对象,而且看作实践的对象、改造的对象。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社会历史领域,并用“人化自然”说明人的本质,说明人特有的改造世界的能动与伟大力量,强调自然界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因此,本文不同意这样的观点:自然界是人创造的;离开人的实践,自然界只是一种虚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只能被理解为人和“人化自然”之间的关系等。说到底,整个人类历史就是通过不断地认识和实践,使“非人世界”转化为“属人世界”即“人化自然”,从而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相似文献   

7.
自然界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化的自然”是马克思科学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过程中形成的一个重要范畴,它重在揭示人对自然的能动性,包含极丰富的内容。但马克思在研究和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是同对人与人的关系的研究和解决联系在一起的,自然界的人化和人的社会化,并没有引入“人的自然化”概念。“人的自然化”,在理论上没有根据,在实践上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哲学思考,是从"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开始的,这就既有自然性,又有人类性,从而为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态度奠定了基础。马克思强调要从"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把握世界,由此形成了马克思的人类学生态学的双重一体的哲学立场。马克思强调人类学的自然界和自然界的人类学,并由此把人与自然界视为同一个生态整体,这就形成了马克思的人与自然界的辩证生态整体论世界观,从而既超越了导致生态危机的机械论二元论世界观,又为今天解决生态问题奠定了世界观基础。这三个方面为解救当代世界的生态危机奠定了哲学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本世纪30年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发表,曾在西方学术界引发了关于“两个马克思”——青年马克思和老年马克思争论的思潮。70年代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发表后,西方学者又宣称发现了“第三个马克思”——一个文化人类学家的马克思,一个结束了对资本主义批判的总题目,而转向对行将毁灭的人类古老文明的“崇高”进行讴歌的晚  相似文献   

10.
国内学术界对于《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交往”概念的研究是延续了传统的哲学研究范式,即从抽象人本主义的异化逻辑来阐述其理论内涵,认为此时马克思的“交往”概念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劳动过程中“交往关系”的异化。事实上,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主要是从哲学人类学的思维范式出发,从自我意识、审美和共同体这三个方面阐释了“交往”概念的内涵。首先,马克思提出了自我意识是人类社会交往的基本前提这一理论观点,并指认了自我超越是人类社会交往方式发展的内在动力;其次,马克思认为审美性的交往是解决人与社会矛盾的重要途径;第三,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交往的理想目标是建立真正的共同体即自由人的联合体。  相似文献   

11.
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说:“马克思加深和发展了哲学唯物主义,使它成为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列宁的这段话时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作了精辟的概括。但是对这段话的理解,当前却存在着重大的分歧。分歧的焦点集中在马克思把什么样的对自然界的认识,即自然观,“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这个问题上面。有的同志以为列宁所指的“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是旧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那也就是说,马克思在建立历史唯物主义之前并没有建立起唯物主义的辩证的自然观。如吴国光同志在《论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之关系》一文中认为,“这里,列宁并没有说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的推广,而是说,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在人类社会领域里的推广;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与基础并非辩证唯物主义,而是唯物主义——即哲学史上的‘一般唯物主义’,确切地说,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以前的‘旧’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自然观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人们对马克思哲学自然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维度:物质本体论的自然观,实践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人化自然是马克思自然观中的核心概念。人们对人化自然的内涵和特征的理解也存在很大歧义。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今世界上,这样一种观念已愈益为人们所普遍接受:政治生活已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几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现象,人类是“政治化”的人类。与此相适应,一门以人类学为主、融合政治学以及其它行为科学而成的年青学科——政治人类学(Politcal AnthroPology)——便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在对那些多民族社会的政治结构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政治人类学的学科优势确实是十分明显的。  相似文献   

14.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中的奠基性著作。《手稿》中“人化自然”的观点与“异化劳动”的分析有着逻辑的内在联系。长期以来,人们对“人化自然”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评价。深入开掘“人化自然”学说的理论内涵,对于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来丰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理论基础——实践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于回答现代科技革命中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迫切问题,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文献特别是政治经济学文献中客观存在人化自然理论,论说者的简单化理解使其丰富的内涵被抛入视野黑洞之中。回归文本,原生态检视的结果是如下内容:人化自然是人类的基本问题,意谓人类生存的前提是人化自然;变自然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历史的起源之处;人化自然理论的逻辑起点是区分人化自然与非人化自然。与传统哲学中的自然理论相比,人化自然理论已消除了传统哲学自然理论中的客观性陷阱,使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要求落到实处。人化自然秉有多重属性,如主体属性、预设属性、法权属性和文明属性等。人化自然与非人化自然的边界处于变动过程之中,前者的边界不断扩张,后者的边界逐步退缩,因而形成人化自然的客观辩证法。人化自然的特质之一是作为主体的人发明并利用中介。人化自然的主要成果是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财富,但具体性结果层面显现出多种性质,其中包括对人类有害的性质。人化自然的哲学评价标准是“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人类本性”。  相似文献   

16.
“自然界的人化”或“人化自然”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下简称《手稿》)中提出的命题。旨在批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形而上学性,用以揭示人的本质,展示人特有的改造世界的能动作用,从而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列原理。对此,笔者已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作了简要的评析。本文,仍以《手稿》中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原理为理论背景,对近年来学术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明确提出:“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保持着。”对此处“自然”的理解,学界观点大致有两种:一种认为指天然自然,即人的感性活动尚未触及到的自然;另一种认为指人化自然,即被人的实践活动中介的自然。本文基于马克思文本,对此问题浅做梳理认为,马克思所指“自然”的内涵兼具两层含义: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二者互为转化的观点以及在当下谈论“自然优先地位”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曾将“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和“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页)规定为人类历史的起点,进而也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那么,“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和“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它们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乃至人类社会的成因何在?这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史的一个根源性问题。恩格斯在1876年写作的《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里,阐述过“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05页),但受当时人类学研究状况的限制,也由于当时具有唯物论倾向的历史学家只是单纯研究历史中变动的因素,至于历史中  相似文献   

19.
“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K·马克思 “希腊艺术的前提是希腊神话,即在人民的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形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 ——K·马克思 “(神话中的)神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一种幻想的东西,而是一种用某种劳动工具武装着的十分现实的人物。” ——M·高尔基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人化自然观中体现了丰富的人性精神。首先,丰富的人性化内蕴是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主体尺度;其次,马克思审视资本主义社会被异化的工人劳动和自然界,揭示了其反人性化的一面;第三,人性化的自然是共产主义的客体尺度。马克思从理想社会的自然即是人性化的自然这一视角论证了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统一,说明必须彻底地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解放人与自然界,才能真正实现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统一并最终向共产主义社会迈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