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辩证法研究中的难点之一。它该如何称谓,其主要内容是什么,一直是颇有争议的问题。对于这一规律,毛泽东是如何理解的呢?综观毛泽东的否定之否定观,毛泽东对否定之否定规律大体有三种表述。这三种表述,体现了毛泽东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独特思考和理解。表述之一:波浪式前进  相似文献   

2.
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恩格斯、列宁曾经用螺旋式的概念表述过。毛泽东同志除了采用螺旋式的提法以外,还提出了“波浪式”的概念,作为对事物发展普遍规律的另一种表述方式。  相似文献   

3.
<正> 十月革命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功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一部分,这是多年来我国理论界的一种流行提法(以下简称“一部分”提法)。我认为,这一提法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的基本原理,也不是出自经典作家之口,更与现代民族解放运动的现状不尽一致,有必要加以讨论。(一) “一部分”提法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同志的下列论述。1916年6月,列宁在《关于自决问题的争论总结》一文中说:“民主运功的个别要求,包括自决在内,并不是什么绝对的东西,而是世界一般民主主义(现在是一般社会主义)运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无产阶级革命道路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争论。有人认为暴力革命是一般规律,有人认为采用暴力革命只是一种策略。我认为如果把这两种提法对立起来,容易使人产生误解。似乎解决了暴力革命是规律还是策略的问题,无产阶级革命道路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其实这两种提法并不是对立的。首先;规律和策略不是一对范畴,策略是与战略任务相对的,它的灵活性大,规律则是稳定性大。其次,规律和策略并不是没有共同点。规律(除少数普遍规律外)和策略的存在以及起作用的程度都是有条件的,差别只在于前者是在条件发生质变时才变化,后者却会随着条件的量变而变化。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究竟是规律  相似文献   

5.
<正> A.引言。如何理解否定之否定规律,这一直是一个充满争论和疑惑的问题。争论和疑惑的焦点之一就集中在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表现形式——“两次否定三个阶段”上。有人因觉得很多现实事物并未按“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周期发展而怀疑乃至否定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也有人在觉得很多现实事物并未按“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周期发展时,为了维护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而反对把这一规律的表现形式概括为“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王满同志的《“两次否定三个阶段”不符合否定之否定规律》一文(载《东岳论丛》1990年第6期,以下简称王文)就属于后一种情况。这两种观点,虽然具体表现各异,但实质和根源却是相同的:就是不能辩证地理解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6.
在《学术研究辑刊》(现改为《中州学刊》一九八○年第二期上,发表了拙文《略论〈水浒〉的反皇思想》(以下简称《略论》)。很想得到研究《水浒》的同志们的帮助。 去年《中州学刊》第三期发表了欧阳健同志与金实秋、牛玉生和我商榷的文章:《谈〈水浒〉反不反皇帝的问题》。与我的观点很不一致。现想就《水浒》的反皇思想问题重申自己的看法,想再次争得欧阳健和其他同志们的批评与帮助。 欧阳健同志的文章(以下简称欧阳文)不同意金、牛二同志关于《水浒》反皇帝的论述,更不同意我的《水浒》有反皇思想的看法,并且认为《水浒》若有反皇思想,“那就意味着对于皇权及其所代表的封建制度的根本否定了。”但我在《略论》中的提法是这样的:“反皇思想还仅限于是对皇帝的蔑视、揭露、批判和挑战”,并在文章最后重申:“《水浒》所表现的反皇思想仅是在思想上对皇帝的批判与否定,还不是,也不可能是在行动上对皇帝的取缔。这是历史的局限,我们决不能用今人的政治观点来苛求古人。”显然欧阳健同志的商榷意见是忽视了《略论》的提法的。  相似文献   

7.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这一规律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进一步展开,并具有对事物的辩证发展和内在联系带有综合性、总括性的特征.它揭示了事物自我运动的全过程.这一过程包含着两次否定三个阶段:两次否定即对肯定的否定和对否定的否定;三个阶段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一般地说,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两次否定,便呈现出一个周期.事物的肯定阶段为事物发展的一个周期的起点,,第二次否定(否定之否定)是前一个周期的终点,又是后一个周期的起点.那么怎样确定周期的起点和终点呢?这是哲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研究和确定它的起点和终点: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人们谈论我国现阶段民族关系中的平等问题时,我们经常看到或听到这样一个论点或提法:现在,我国各民族已经实现了法律上的平等、政治上的平等,但还存在着经济上、文化上事实上的不平等。这样的论点或提法,不仅常见于各种报章杂志和有关民族问题的讲话中,而且还见于论述我国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的专著中,甚至在辞书里,也有这样的提法。可见这一论点或提法存在之广,影响之深,实际上已成为人们众口一词、普遍承认的肯定观点。笔者不揣冒昧,提出质疑,认为用“事实上的不平等”来表述我  相似文献   

9.
如河看待事物发展的螺旋式和波浪式及其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关系,哲学界意见不一.传统的观点是把螺旋式与波浪式等同起来,认为人们无非是"用它们来比喻否定之否定规律"(林?《波浪式发展不是与辩证法三大规律并列的一条基本规律》,载《毛泽东思想研究》1985年第2期),而有些同志则认为,波浪式曲折与螺旋式曲折有本质的区别,它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条基本规律(杨超《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林圃、彭湾农《"波浪式"曲折与"螺旋式"曲折的区别》,载《毛泽东思想研究》1987年第3期).我们认为,这两种相反的观点,尽管各自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他们各执一端,未免失之偏颇.因为事物发展的波浪式和螺旋式有区别,又有联系,既不能把它们等同起来,混为一谈,也不能把它们的区别无限夸大,把波浪式发展视为唯物辩证法的另一条独立的基本规律.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一点我们的粗浅看法,就教于哲学界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10.
<正> 一、《易传》与孔子的关系自来论述孔子教育思想的人,多取材于《论语》;而对《易传》中所涵有的孔子教育思想,则较少有人注意。这大概和许多人不承认《易传》为孔子所作有关。《易传》为孔子所作,自汉至唐,历代学者皆笃信此说。自北宋欧阳修《易童子问》传世以来,异说渐多,辩论之文渐繁,完全否定《易传》与孔子有关者亦多有之。我现在只提出我所同意的说法,其他的就不罗列了。  相似文献   

11.
我不同意电子计算机是人工认识主体的提法,我认为认识主体只有一个,它就是作为自然界发展最高产物的有意识的人。但我认为哲学应该认真研究现代科学有关思维本质、认识工具的作用与地位问题的新提法。这方面有二个问题特别值得注意。首先是特殊性与统一性的关系问题。我们强调人的思维的特殊性是对的,但不能忽视生命、思维运动与物理、化学运动的统一性。从人类认识史看,不仅统一性思想经常在认识世界中起一种推动作用,而且  相似文献   

12.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序言中讲过:对自然界到处盛行的两极对大及其相互转化“这样的一种认识,构成辩证自然观的核心”。又在该书正文中专门论述否定之否定规律时讲过:“马克思所使闸的整整一系列辩证的说法:按本性说是对抗的、包含着矛盾的过程,每个极端向它的反面的转化,最后,作为整个过程的核心的否定的否定”。 人们从这两段论述中得出了恩格斯既讲过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又讲过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这样的结论。由此出发,不仅引起了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还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争论,而且引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中的许多问题和争论。  相似文献   

13.
凡是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人,提起唐诗,那是众口一辞,誉为中国诗史上的高峰;一提到宋诗,却聚讼纷纭,毁誉不一。贬宋诗者把它说得一无是处,甚至谓“终宋之世无诗”(陈子龙《陈忠裕集》)褒之者有的则把恰恰是宋诗的缺点也加以赞赏,奉为圭臬。建国以来,诸家评论兼顾内容形式两方面,肯定了宋诗的历史地位。但自从公开发表毛泽东同志《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之后,由于信中谈到“宋人多数不懂诗是要用形象思维的,一反唐人规律,所以味同嚼蜡”,一些文学论著涉及宋诗时,大多不是裹足不前,就是绕道而行,或者只谈宋诗不懂形象思维而不及其它。这就会使人产生宋诗除了“味同嚼蜡”之外再无长处的误解。我认为毛泽东同志的评论本是从诗歌创作的形式方面着眼的,并没有对宋诗给以全面否定的意思。我们绝不能因为毛泽东同志对  相似文献   

14.
<正> 在近年来的人性问题讨论中,绝大多数人不同意以前流行的那种庸俗社会学观点,就是用阶级性去否定人类共性。但有不少人又进而认为,既然存在着人类共性,那末,就应该理所当然地承认超阶级的人性也是存在的。如有些人认为,“没有抽象的人性的提法是不对的,没有超阶级的人性的提法也是片面的”。(见《学术月刊》一九八一年第一期:《一年来若干学术问题讨论综述》)还有人这样明确地指出,那种认为“根本不存在超阶级的共同性”的“看法”“是不符合实  相似文献   

15.
再论岳飞的《满江红》词不是伪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今年春间,我曾写了一篇短文,论证岳飞的《满江红》词并不是一首伪作,后来发表在中华书局编印的《文史知识》第三期上。该文发表之后,不久我即陆续接到一些读者来信,仍然就这一问题与我进行讨论。其中,有些人是不同意我的意见的,原因是,他们认为我对于前此那些持否定论者所提出的论据和论点,并未能一一加以辨正和纠驳;但多数人对我的意见表示赞同,而且还有人向我提供了更有力量的论据。这两方面的意见都对我大有助益,也都促使我对这一问题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细致的考虑。现在写成的这篇《再论》,就是我在发表了前一篇短文之后,根据读者来信所提意见和所补充的资料,在最近几个月内反复考虑的一个结果。  相似文献   

16.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我认为理论界的认识并没有完全解决。本文想作一探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书中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乃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性质和情况罢了。”(《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373页)毛泽东同志这一唯物史观的科学论述,意义非常重大。它不仅否定了那种认为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完全适应,没有矛盾的形而上学的观点,而且也科学地阐明了这些矛盾不具有对抗的性质。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发展。  相似文献   

17.
哲学界流行着一种观点,认为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总的趋势是螺旋式上升的。例如有的文章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总发展过程,所以具有一种不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粗糙变为完善的趋势,其根本原因,就是由于有否定之否定这个规律的存在。” 这一观点似未能正确反映宇宙一切事物的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有简单化和片面性的缺点。  相似文献   

18.
一些哲学教科书总是把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过程中的第一次否定看成是辩证的否定,由此认为,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必须经过三个对立面统一的过程才能构成,即:肯定阶段(包含否定的对立统一)、否定阶段(包含肯定的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阶段(扬弃了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只表现在第三阶段的对立面的统一上,而前两个阶段虽然是对立面的统一,但不表现否定之否定,也就是说,石定之否定是对立面的统一,而对立面的统一不一定都是否定之否定过程。因此,在某些书上就有这样的话:“对立面统一的规律,在事物发展的每一点上都在起作用,在事物发展的每一点上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而否  相似文献   

19.
张振华 《阴山学刊》2001,14(4):71-73
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是马克恩在<资本论>中提出来的.马克思运用"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原理,阐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资本主义制度代替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小私有制,是第一个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第二个否定,即"否定之否定".重建"个人所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另一种提法.  相似文献   

20.
<正> 我们的哲学教科书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论述确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这说明人们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认识确需深化和发展。本文仅从一个角度谈谈自己的意见。一、肯定与否定的互相包含是有“条件”的。我们的教科书在论述肯定与否定关系时,说:“一方面,肯定包含否定。……与此相联系,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另一方面,否定中又包含着肯定。……与此相联系,在一定意义上,否定也就是肯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以下引文均出于此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