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汉时期,都吏与督邮都是郡守的属吏,二者在存在形式和实际职能上都极其相似。二者关系并不是传统说法中的"督邮即都吏",而是两个不同的职官。都吏并不是一泛称,而是一职官名,它与督邮在西汉中期到东汉初期这段时期里作为郡守的属吏曾是并存的,但进入东汉以后,逐渐被督邮所取代。  相似文献   

2.
东汉简牍《和从书》所见东汉若干制度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和从书>来看,监临湘李永是中部督邮下属的监部派往临湘办案的属吏,例督盗贼也是中部督邮的属吏,其职守是捕斩群盗、核查各类案件.尹湾汉简中的"督盗贼"并非指"犹今之侍卫队长"的"门下督盗贼",而更可能是督邮属吏例督盗贼的省称;东汉时期临湘县的亩制是按一石种子能播撒多少亩地的标准来计算的,缴纳田税不是用谷子而是未脱颖的禾.简文中计算禾的重量单位"下石"疑相对于"钧",重三十斤.精张、李建都有各自的口分田,当属自耕农阶层.精女 正留下的十三石田并非口分田,而是具有私有土地性质的田产.关于财产继承问题,死者没有儿子也没有父母、妻子的情况下,出嫁的女儿也有继承权,女儿死后嫡长外甥有继承权.  相似文献   

3.
庄小霞 《南都学坛》2010,30(3):19-21
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中一件命名为"光和六年(183年)监临湘李永、例督盗贼殷何上言李建与精张诤田自相和从书"的法律文书,其中的"例督盗贼"实为"督盗贼",此件文书实际上是监临湘即中部督邮李永上呈督盗贼殷何实核大男李建与精张自相和从的案卷,从中可进一步了解汉代督盗贼参与调查解决民事纠纷和汉代督邮传递文书的职责。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督邮一职权责很重,选拔标准很高,督邮官员绝大多数都有正面的声誉;陶渊明曾祖陶侃曾任督邮并被骂为小人,而晋代士人为祖先避讳甚严;文献中似乎能证明督邮人格较低、声誉不好的史实其实都另有原因,不能作为相关的证据。所以,所谓“不为五斗米折腰”乃事出传闻,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5.
《三国演义》中关于张翼德鞭笞督邮的描写,可谓是活龙活现、哙炙人口,然而,它终归是历史的演义。事实上,作为郡守佐吏的督邮,在汉代地方政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试图对这个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西汉时有邮、传、亭等专设机构。邮的本职是“行书”,兼具停宿职能。传、亭各有它职,但在特定情况和范围下,也兼有“行书”职能。置、驿在西汉时是对传内服务方式的细分,并非某种机构的正式名称。后世的驿站兼容了汉代诸相关机构的职能,故后人概以“驿站”来解释汉代的各相关名词。  相似文献   

7.
根据出土的金石、简牍文字,结合文献记载,可知汉代县域的监察制度既有郡监察县的上级监察部分,也有县令长仿效郡域督邮监察方式而进行的县域监控体制。由于汉代县一级官员是由中央任命,而乡、里一级官员都由乡里产生,二者代表的利益存在一定冲突;尤其是啬夫、亭长级官员被郡守用为督邮,转而监察本县时,会激起本县令长及其僚佐的极大反感。由于汉代县级长官的任命、去职都不如后世严格,其权力又无所不统,按理来说回旋的空间应该很大,但在当时的回避制、禁锢制等时代背景下,导致县域监察成为汉代地方监察体制中冲突最激烈的一环,任命的无序及擅自弃职等成为汉代县级长官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河西地区是汉代的边防重地以及经营西域的重要基地,从居延汉简的记载中,汉代河西地区的戍卒和田卒来自于全国的27个郡国。各郡国人口的输出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自然灾害的原因,也有战争、政治、人地矛盾等因素。戍卒和田卒的输入对汉代河西地区的军事防卫和经济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试论秦汉行政巡视制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秦汉时期确立和完善了自上而下的行政巡视制度.中央对地方的行政巡视主要有皇帝巡狩、州刺史"行部"和大使巡视三种类型,地方政府对行政的巡视主要有郡国守相"行县"和督邮、廷掾对郡县辖区的分部巡视两种类型,形成多维的地方行政巡视体系.秦汉行政巡视制度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分层和分部巡视制度相结合,职权分明,各负其责;二是巡视形式多样化,既有行政长官皇帝、刺史、郡守、县令的定期巡视,也有专职官吏司直、督邮、廷掾的分部巡视;既有公开的、耀武扬威的行政巡视,也有微服私访的暗地行政巡视.不同的巡视形式有不同的职能,互相补充,使行政巡视的作用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挥.行政巡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防止了违法和乱纪行为,保证了国家政令的正确制定和贯彻执行,提高了秦汉时期行政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10.
汉代官吏到地方出行 ,像刺史行部、太守行县 ,史料记载较多 ,但对于下层一般官吏的出行 ,《汉书》等文献却鲜有记录 ,情况知之甚少。尹湾汉简《元延二年日记》记录了东海郡太守府一名属吏全年的出行活动 ,应是代表了汉代一般官吏出行的基本情况 ,从中分析可以大致看出其所反映的汉代地方一般官吏出行的事由、住宿、旅费报销、回府报告等方面的制度 ,堪补正史记载之缺  相似文献   

11.
汉代居延地区的邮传制度及其驿站、邮程问题,陈梦家先生有过系统的专门性研究。但是,由于释文上的原因,特别是由于70年代以后居延新简的发现,使陈先生的研究成果出现一些明显的偏颇、失误之处,有必要根据最新汉简资料和更可靠的旧简释文,对汉代居延地区的邮驿、邮程及邮传制度作新的研究和探讨。这无论对于研究汉代的屯戍制度,还是弄清居延地区的历史地理状况,都是一项极为有益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建国以来,南阳地区多处发现汉代铸钱遗址,出土了吕后八铢半两石钱范、郡国五铢钱范,王莽时期的大泉五十、契刀五百、货泉、大布黄千钱范等,分布范围广泛,种类较多,不仅反映了汉代南阳铸钱业的发达和货币经济的繁荣,而且表明汉代南阳郡以宛城为中心曾有规模可观的“造币厂”,是全国最重要的铸钱基地之一。  相似文献   

13.
河南汉代学术思想文化发达,儒家思想学者辈出,著述丰厚,颇有造诣,黄老道家神仙学说大量传播,法家刑名法律之士颇为活跃,谶讳之学也广为流传,佛教首开濡染.河南成为中外学术思想文化的交流中心,对汉代诸郡国学术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从一开始"驻军图"、"守备图"或"防区图"这些命名,就造成了大家认识此图性质的框框。唯有跳脱出来,才看得见其它的可能性。对照马王堆地形图和天水放马滩木板地图来看,这幅"驻军图"有可能是一张汉代郡国常有普通的箭道行政区地图,在汉代或应名为箭道图或箭道封域图。如此一来,"驻军图"上一些难解之处,或许可以得到较合情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后汉书·张俭传》载:东 汉山阳东部督邮张俭,为官 清廉,对贪官污吏疾恶如仇。 官吏朱并,和张俭是同乡,此 人性情奸邪谄媚,张俭很看 不起他。这位同乡便上书诬  相似文献   

16.
河南汉代经济繁荣有四条主要原因:优越的地理环境为其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和物质资源;发达的科学技术为其发展提供了进步的生产力;先进的经营管理体制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诸郡国历任守相励精图治为其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17.
秦汉帝国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邮驿系统, 以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高效运转。 首先, 秦汉实现了 中央政府的高度集权, 其行政过程文书化, 保证并实现政令通达的政治需要是高效的邮驿系统产生的前提, 而秦汉道路交通的发达以及设施的完善又为邮驿系统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次, 秦汉邮路以首都为核 心, 向各郡、 县以及边境呈网状分布, 郡县政府设立相应的职能机构, 并配备足够数目专职邮人。 邮递方式 多样, 邮间距合理。 再次, 《行书律》 通过对邮书类别划分、 邮递速度、 交接手续、 封检等保密措施加以规 范, 保证了邮驿系统的高效、 快速、 安全、 正常运转。 最后, 完备的邮驿系统衍生了督邮的监察属县功能, 和为公务差旅官员提供食宿和交通车马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汉代的传舍是邮传制度的组成部分。传舍负责公职人员公差行旅时的食物供应、休息止宿和行道交通工具。传舍有一套严格而细致的管理方式,保证了其正常运行。传舍有别于普通旅舍。  相似文献   

19.
汉代郡国在都城设立的住宿设施邸服务郡国官吏。郡县官吏因各种事务到朝廷从事公务,刺史因年末到京师奏事,入住郡邸当是常态。除上计外,临时赴京师公干要下榻郡邸需要在传文书上标注,计吏入住可能有律令规定,无需每次在文书上注明。郡邸不止是官吏进京的住所,亦是官场私下交往的重要舞台。南朝时期邸从王公住所发展成为渔利的商铺,称为邸店或邸舍,是与邸的特殊地位、使用者可利用官方渠道与机构免费运送货物分不开的。这种假公济私的做法蔓延南北,南北朝末年南北竞相开始向邸店课税,加上唐代以后法网渐严,其特权地位受到挑战,邸店逐渐沦为一般商铺的通称。  相似文献   

20.
"军吏"在先秦时仅指军队里的各级军官,起家途径以军功为主.两汉时,一方面将军从"军吏"中分离,校尉成了将军与"军吏"的分界点;另一方面,除了军队中校尉以下的军官,各号将军幕府的属吏以及中央或地方部分负责军务的武官也被纳入"军吏"的范畴,不少士人和士卒以此起家入仕.随着"军吏"群体的扩大以及选官制度的发展,汉代"军吏"的起家途径更加丰富,涵盖军功、将军或都尉辟请、举荐、朝廷征拜、招募、察举等.相比于文官与后世"军吏",汉代"军吏"的起家仍保留"尚首功"特色,体现出明显的原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