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墨子》一书中,有被人们称之为《墨辩》的《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和《小取》等六篇文章。近人研究认为,这些文章是战国中、后期墨子后学即后期墨家(本文简称墨家)的东西。这些墨子后学发展了墨子的唯物主义思想。他们在《墨辩》中,提出了许多关于辩论的主张和辩论中表述事理的方法。这些看法,不仅是  相似文献   

2.
《墨辩》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体系较完整的逻辑学专著。在《墨辩》逻辑的研究中,一些学者往往是把《墨辩》简单地看作为形式逻辑,因而注重以西方传统形式逻辑的模式来考察《墨辩》的内容和体系,而忽视《墨辩》与古希腊逻辑在类型上的深刻差异。从而使《墨辩》的许多内容未能得到合理的解释,甚至造成拔高或降低《墨辩》逻辑内容实际意义的情况。为了更深入地对《墨辩》进行研究,本文拟就《墨辩》的逻辑类型问题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3.
新文化运动以来,《墨辩》研究有用西方学术为依据而成就的"新墨辩",如《墨辩》的科学思想、《墨辩》的逻辑学等;也有欲建立一个"逻辑"学科,基于此学科比较西方逻辑、中国逻辑、佛教逻辑之同异,如虞愚基于"论理学"学科下的因明、中国名学、逻辑比较研究;还有不少学者用因明理论解释《墨辩》,如张纯一的著作《墨子集释》中的《墨辩》研究、谭戒甫的著作《墨辩发微》等。从张纯一、谭戒甫的《墨辩》研究看,就因明而言,具有整体性,是与唯识学连为一体的;就《墨辩》的因明研究而言,是碎片化的,是剪裁"百科全书"《墨辩》的因明内容。  相似文献   

4.
《墨辩》是先秦哲学中最具逻辑性反思性格的哲学文献.在现代学术形成和奠基的阶段,关于《墨辩》的研究一时蔚为显学.《墨辩》中"纯客观"的物观的出现,是春秋末年礼序崩坏的结果.墨家以激进的"理性主义"态度,消解了礼序赋予物的价值属性.而更为抽象的几何意义的物观,则源自墨家对辩论的庄重态度,以及随名辩之学的兴起而来的形式性论证和辩护的需要.辩者之学是在儒、墨之间以及墨家内部各派之间的持续论辩中产生的,随之而来的普遍的质疑和辩护的思想氛围,对"子学时代"的各家哲学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名辩思潮的批判》中曾指出:“孟子在当时以‘好辩’而受非难时人,据现存的七篇书看来,他真有点名不虚传。”魏晋时期鲁胜也曾评论说:“孟子非墨家,其辩言正辞,则与墨同。”(《晋书·隐逸传》鲁胜《墨辩注序》) 孟子确实是我国古代有名的辩论家。孟子自命为孔子的继承者,“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俗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孟子·尽心下》),可见孟子是以孔子继承者而自居的。儒家是不尚辩论的,那么,作为儒家继承者的孟子似乎也不会注重辩论;然而事实却恰恰相  相似文献   

6.
论墨家“以说出故”的推论性质和推论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家自墨子开始建立墨家学派的时候起,为了批判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并和道家、阴阳家和名家中的诡辩逻辑作斗争,就十分重视研究“辩”的理论和“辩”的技术(方法)。墨家学说之所以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批判力,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墨家的理论大都是建立在严密的逻辑推论基础上。《墨子》全书各篇中的大量论证,逻辑严密,推论准确,今天读来仍使人感到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后期墨家尤其对“辩”的理论和“推”的方法作了相当科学的总结和概括。从《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一直到《大取》和《小取》(这六篇一般统称为《墨辩》),基本上完成了墨家逻辑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体系,所以一般也称墨家的逻辑为“墨辩逻辑”。  相似文献   

7.
一、鲁胜生平及其作《墨辩注》的时代背景 鲁胜《墨辩注·叙》是中国逻辑史第一篇专论,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和现实意义。 鲁胜字叔时,西晋代郡(治所在今山西阳高西南)人,大约生活在公元三世纪中叶至四世纪上叶。《晋书·隐逸传》说他“少有才操”,为佐著作郎;晋惠帝元康初,迁建康今;后称疾去官,大概从此即过着隐逸生活。 鲁胜对历法和逻辑均有深入研究。在建康令任上,曾著《正天论》,并上表请求根据他的推算改正以前历算上的错误,表示“如无据验,甘即刑戮”,但没得到朝廷答复。在逻辑方面,他有两部专著:一是将《墨子》的《经》和《经说》上下四篇辑为《墨辩》,并作注;一是“采诸众杂集为《形名》二篇”。“其著述为世所称”,可惜都遭乱遗失,至唐房玄龄等撰《晋书》时,即仅存《墨辩注·叙》,收入《隐逸传》中。  相似文献   

8.
论因明学之喻与墨辩之理类曾昭式中国先秦时期的《墨辩》与古印度的因明学适应当时社会环境而产生.与古希腊逻辑成为逻辑学产生的三大源流。三者对逻辑学理论的探讨各有其特色。同时,由于思维形式的相对独立性,他们在许多方面又有相似之处。本文就《墨带》的“理”、“...  相似文献   

9.
《墨辩》内容宏富,本文从语言的角度对《墨辩》在定义具体概念时的词语释义问题进行探讨。通过与其他古代词书释义的比较,指明《墨辩》在对词义的理解、词义的界定、词义的表述方式、释义的准确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墨辩》作为中国古典逻辑的第一个构造体系,以其理论的形态表现出中国古代逻辑思维的特点。逻辑学是以推理为主要研究内容的,那么《墨辩》逻辑推论理论的特点是什么呢?中国古代思维方式对《墨辩》逻辑推论学说的构建有些什么重要影响?本文试就这些问题作一点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浮生六记》男主人公沈复与其父、与其弟的比较分析,透视作品中主要男性人物独特的个性与形象,以期多视角、深入地认识封建社会中男性的人性与心理的复杂性,并进一步感知与把握《浮生六记》的审美意义与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2.
对<浮生六记>的研究渐热,人们在关注和研究其内容的同时,对其艺术性的探讨,也应不断地深入.因此,本文将对<浮生六记>精巧的艺术构思、变化的意境美进行较深入、系统的探析,以期人们在理解、鉴赏<浮生六记>时,能将其内容美与艺术美完美地结合,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13.
《浮生六记》是清朝沉复的自传体笔记式散。透过书中的言说主体,可以感受到女性在历史生活中的坎坷际遇以及女性在存在事实上的边缘性。沈复虽然无意把芸表现为一个物典型代表,但是芸的女性特征以及她对自我身份逾越的欲望,却显示了她作为女性存在于二元对立处境中的“他性”特质。从女性主义解读的角度入手,祈求对沈复《浮生产记》的话事和话语所蕴含的意识形态有所认识。  相似文献   

14.
让谁“安居不动”,原文作者亦或译文读者?长期以来在翻译界都是争论的话题。以林语堂英译本《浮生六记》为个案,分析强势文化中林氏文学翻译策略的归化与异化共存互补现象;并指出“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选择的翻译策略的历史文化背景。随后得出结论,在文化翻译中,最佳的策略是如林语堂先生的让读者和作者相互走向对方,即归化异化彼此杂糅,以达到两种文化的互补和交流。  相似文献   

15.
让谁"安居不动",原文作者亦或译文读者?长期以来在翻译界都是争论的话题.以林语堂英译本《浮生六记》为个案,分析强势文化中林氏文学翻译策略的归化与异化共存互补现象;并指出"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选择的翻译策略的历史文化背景.随后得出结论,在文化翻译中,最佳的策略是如林语堂先生的让读者和作者相互走向对方,即归化异化彼此杂糅,以达到两种文化的互补和交流.  相似文献   

16.
运气学说滥觞于《黄帝内经.素问》中的"七篇大论",《太平经》是道教的第一部典籍。通过对两部著作的思想进行梳理和比较研究,论述了《太平经》中蕴涵的运气学说思想,辨析了二者的渊源关系。首次对"王气"和"君火"两个概念进行了考辩,并依此提出了"七篇大论"的著述时间应该在《太平经》之后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现行初中阶段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中题目为《童趣》的一篇课文,是从清代文学家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节选的文字。教材编著者对文中"物外"一词注释为"超出事物之外"。这个注释是不对的,颇值得商榷。因为照这样解释,文中"物外之趣"就成了"超出事物之外的乐趣",而这样的乐趣是不可思议的,也是不存在的。"物外"应解释为"超出世俗之外"或"不寻常的"。"超然物外"是很有特色的道家思想。《浮生六记》的作者沈复受到道家"超然物外"思想影响,所以"物外"一词应当依道家思想来解释,不能望文生义,否则会误导学生。  相似文献   

18.
明末清初冒襄的《影梅庵忆语》、清中期沈复的《浮生六记》作为明清自传体笔记,自问世以来便因其中深蕴的夫妻缱绻深情而备受推崇。本文以《影梅庵忆语》《浮生六记》的文本为根据,以人文状况为背景,通过对文中沈复和陈芸、冒襄和董小宛的婚姻生活,以及士人重情与薄情背后原因的分析,试图以小见大,借芸芸众生的一隅看士人情爱观。  相似文献   

19.
林语堂是国内外著名的翻译家,其翻译最大的贡献体现在其美学思维中。选择其代表作《浮生六记》,分析在该译文中表现出的美学特性即音韵美、对称美、动态美和形态美,让其中的恬适和优雅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20.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成功的翻译能将原语文化汇精传神地介绍到译文中.通过赏析林语堂先生所译<浮生六记>中的一些典故,肯定了林语堂先生不拘一格运用的多种翻译手法使译文达到了"传神"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