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社会已有数百万年的历史,关于社会的种种认识及著述亦如云海.但是,人类究竟怎样在认识社会,如何才能使对社会的认识达到科学?回答这个问题,必然要以“人类对社会的认识”为研究对象,重新进行反思。在这方面,一向缺乏自觉的深入的系统研究。现在,欧阳康博士的《社会认识论导论》(简称《导论》)出版了,使“整个哲学研究领域有了第一本关于社会认识论方面的专著。”(见夏甄陶先生为该书作的序)  相似文献   

2.
历史是已经过去的存在,因而在认识历史的活动中,认识主体不可能直接接触认识客体。认识对象的这种特殊性造成了历史认识的特殊性,并使历史认识论的研究遇到了一系列特殊的困难。正因为如此,能否认识历史以及如何认识历史的问题似乎成了现代历史哲学中的“歌德巴赫猜想”。然而,马克思的“从后思索法”已经为我们走出这一理论迷宫,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思路。本文拟就马克思的“从后思索法”作一新的考察和审视,以深化我们对马克思的历史认识论以至整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认识论通常被界定为“关于认识的理论”。这个界定中包含致命的歧义 :“关于认识的理论” ,是关于认识的“哲学”理论 ,还是关于认识的“科学”理论 ?这种歧义之所以是致命的 ,是因为它决定着如何定位认识论的理论性质 :认识论是哲学 ,还是科学 ?这个界定上的模糊指示着人们思想上的混乱 :一方面 ,把认识论看做是对于认识或知识的科学的研究 ,比如 ,对认识的发生、认识的方法、认识的机制、认识的结构等的研究 ;另一方面 ,又认为“认识论是哲学的一部分” ,把近代哲学对古代哲学的变革称作“认识论转向” ,并且把认识论研究同价值论、生存论…  相似文献   

4.
认识的宏观社会文化机制问题是现代认识论的新的生长点,加强对认识的宏观社会文化机制的研究是认识论发展的迫切需要。本文把“氛围”引入认识论的理论体系,提出“认识氛围”这一新范畴,并就认识氛围的生成和演变进行初步探讨。本质:何为认识氛围认识氛围,是认识主体周围的社会气氛,是认识主体所处的认知社会形态,是认识系统周围的与认识活动有直接关系的那部分社会因素的总和。这是从内涵与外延相统一的角度对认识氛围进行界说的。从内涵方面看,认识主体所处的认知社会形态就是认识氛围。要理解  相似文献   

5.
据《奋飞》杂志载,最近在乐山召开的首届“社会认识论”研讨会上,《社会认识论》一书的作者、陕西师大副教授欧阳康和他的指导教师、人民大学夏甄陶教授发表了以下看法: 传统的对社会认识的单因决定论的认识方法是不正确的。因为社会发展受着多种偶然因素的左右。现代社会改革是适应人们对社会认识的变化而进行的。而社会认识论的发展则可  相似文献   

6.
社会认识论是关于如何认识社会的学问,它以人们的以社会为对象的认识活动及其结果为对象,考察人们认识社会的特殊活动结构、活动方式、认识手法、进化过程和特殊规律,揭示人类社会自己认识自己的特殊道路。 社会认识论作为人类社会自我认识之谜的哲学探索,本质上是一门反思的科学。黑格尔曾经说过:“反思以思想和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认识是主体以思想、观念方式接近和掌握客体的自觉活动。认识论的研究以认识着对象的认识、或思考着客体的  相似文献   

7.
为了使理论面向社会批判的实践活动 ,哈贝马斯在实证主义所代表的唯科学主义背景下 ,坚持对科学从认识论上进行反思 ,力图为批判的社会理论奠定认识论基础。哈贝马斯将“人的科学”置回生活世界的关联之中 ,开辟了社会理论与认识理论相结合的新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8.
在当今科技革命和社会改革中,知识社会化和社会知识化,已成为现时代的一个基本特征.科学知识的价值越来越大,因而,探讨知识的辩证运动、研究知识内容、结构及体系,揭示科学知识在实践和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已成为现代认识论不可缺少的主要内容.一、知识应是认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什么是知识?《辞海》解释:“是人们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科学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体系.科学知识的本质是揭示客观世界及主观思维发展的规律性,其作用能指导人们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科学知识作为实践经验的总结、认识成果的结晶,它属于不属于认识论研究的范畴呢?列宁指出:“在认识论上和在科学的其它一切领城中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认识论研究会、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陕西师范大学政教系等11个单位共同发起召开的《首届全国“社会认识论”学术研讨会》于1989年4月15日至19日在四川省乐山市举行。与会代表对建立“社会认识论”这门新学科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社会主义认识论”的体系、性质、地  相似文献   

10.
知识的基础是什么?西方哲学一直从理论的和理性的立场来说明,曼海姆则独辟蹊径,试图从生存和社会的角度来理解知识。他主张“思想的社会和存在的决定”,认为“超理论的因素”,对知识特别是社会历史知识具有决定意义,它不仅影响了认识过程,而且还渗透于规范整个认识的观点之中。这样,通过把“社会存在决定意识”的原则由历史观导入认识论,传统的意识形态理论变成了知识社会学,并为现代认识论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认识论,对比西方传统哲学的认识论,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是因为中国古代哲学是围绕天人关系的讨论而展开的,很早就形成了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宇宙观。因此,研究人世现实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以及人世沧桑变迁的兴趣,大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对自然界研究的兴趣。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伦理道德以及统观、直观的辩证思维十分丰富。与西方对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在认识论则显得不足。  相似文献   

12.
由中国认识论研究会、陕西师大、四川省社科院等11个单位联合举办的“社会认识论”讨论会,四月中旬在四川乐山市召开。“社会认识论”作为一项课题,在国内还是近年来刚开始研究的,中国人民大学博士、陕西师大副教授欧阳康率先在这方面作出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不少学者认为这一研究是颇有成效的,比苏联曾经有过的同类研究迈进了一大步。为了严格确  相似文献   

13.
<正> 皮亚杰创立的“发生认识论”是从生物学出发,经由心理学,通向认识论的桥梁.他试图通过对儿童认知结构的发展的研究,寻求支配心理发展的一般原理,揭示人类认识发生、发展的规律.因此“发生认识论”实际上就是认知结构的发生发展理论.皮亚杰的研究成果对心理学以外的哲学认识论、科学史、逻辑、教育等领域均产生了深远影响.皮亚杰从个体认知结构在认识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揭示认识发生发展规律,使认识发展的规律获得了新的、全面的解释.开辟了研究认识论的新领域.下面我们从认识论的角度对皮亚杰的几个基本论点加以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4.
考察人的认识活动,考察社会文化背景对认识活动的影响,就不能不研究人们的社会交往。社会文化是通过人们相互交往而对认识发生作用的。交往把个体卷入了社会文化背景,交往又把社会文化因素传递给个体,从而实现了个体认识与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或相互影响。因此交往在认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和意义。沙夫指出:“交际似乎是一个同一切有关认识的过程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要素,甚至在独白中的没有盲语的思想,也是广义的交际的一种特殊的行为。所以如果我们要以任何合理的方式来研究认识论的话,哲学就不能不注意交际的问题,这是没有可奇怪的。”把交往作为认识活动的环节和前提来研究。把交往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范畴确立起来,按理说是应该没有什么疑义的。  相似文献   

15.
列宁指出:“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列宁全集》第38卷,第410页。)不言而喻,历史辩证法也就是社会历史的认识论。既然如此,笔者为什么还要在标题中特别申明本文研究的是“作为社会认识论”的历史辩证法呢?这是因为,长期以来我们很少从社会认识论的角度看待和研究历史辩证法,在一定程度上,历史辩证法被单纯地理解为经济状况和整个社会结构的一般进程。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人们至今对于认识、研究社会的特殊方法不甚了然,也未能找到将辩证法和认识论统一起来的具体途径。笔者试就这个课题做些粗浅探讨,不正确的地方,望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6.
康德哲学向来是西方哲学研究中的“显学”。我们对康德哲学的研究获得了许多新见解,尽管如此,我们对康德哲学的认识从根本上还未突破“认识论”的框架,即把康德哲学“认识论化”了。诚然,康德研究认识论问题曾写下《纯粹理性批判》,但《纯粹理性批判》却只是康德哲学的“导论”,更何况《纯粹理性批判》不仅仅是一部认识论著作。其实,人是什么?这一斯芬克斯之迷才是康德一生渴求解决的主题。康德对这一哲学主题解答就是重建形而上学即人的科学。康德的意图并非人们理解的那样,在认识论领域实现哥白尼式的革命。当把康德哲学“认识论…  相似文献   

17.
力学是人类的认识,对力学的研究不能不涉及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笔者认为,认识论最基本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客观实在何在?二是认识何以可能?对这两个问题,本文试作事实和逻辑的证明.但是,要对认识论的基本问题作出事实和逻辑的证明,首先要弄清什么是“事实”,什么又是“逻辑”.只要我们仔细检查不难发现,人们通常所说的“事实”无不是由认识来表达的,人们通常所用的“逻辑”更是一种理论的体系,这就是说,通常所说“事实”和“逻辑”实际不过是一种认识,它本身就需要证明.那么,有没有这样一种事实和逻辑:它们在发生的意义上说不是认识即其产生与人的意识无关,但在认识的内容意义上说是认识即它们是认识的基石?笔者认为,找到这样一种“事实”和“逻辑”,即找到认识的基石是证明认识论基本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媒介环境学对媒介技术之于人类认识的作用充满了争议.争议的焦点就集中在技术究竟是“放大”抑或“遮蔽”了人的认识.然而,仅仅从媒介的“尺度”或技术属性中无法全面解释人类的认识机制.实际上,要走出技术认识论的理论误区,解释媒介技术在认识论意义上的“延伸”或“遮蔽”的“二重性”问题,就必须摒弃对媒介技术的“尺度”与人的”类本质”的迷恋,从而深入认识人类社会的权力结构及具体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9.
认识社会关系——认识论研究的新领域认识论是关于认识(包括知识)的理论科学。认识的本质结构,应是一个通过多极认知主体的活动方式实现出来的关系系统。因此,认识论的基本目标,是要在理论上再现动态的认知关系系统。回溯认识史,在认识论的沃野上,历经数千年人类思辨智慧的垦耕劳作,虽已硕果累累,但是蛮荒野地依然存在。“认识社会关系”——在各认知主体之间存在的认识交往关系,就是在我们视野之外未被拓荒的领域。  相似文献   

20.
作为哲学认识论中的“个别”范畴,千百年来吸引了无数学者对其探究。从古希腊的哲人到当代的哲学大师几乎都对“个别”作出过自己的理解和界定。然而,在我国哲学认识论理论研究中对“个别”的研究却显得薄弱,以至在高清海同志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一书问世前,几乎所有的哲学教科书都不曾把“个别”作为哲学基本范畴加以论述过。这就使得在哲学认识论的研究中许多问题都含混不清、不甚了了。例如,认识的基础对象,认识活动的微观机制,个别与特殊的关系等等问题就是这样。诚然,研究“个别”不仅涉及哲学认识论,而且涉及到了心理学、逻辑学、语义学诸方面,稍有不慎就会把已经够复杂的问题,更加复杂化。但愿本文中的这些不够成熟看法能促进对“个别”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