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声乐是感觉的艺术 ,在声乐教学中“找感觉”是老师最常用的教学术语。在声乐教学中 ,教师应培养学生的歌唱感觉 ,针对发声器官的特点 ,运用比喻的方法去品味歌唱感觉及歌唱内部感觉与外部感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王白菊 《云梦学刊》2003,24(3):81-82
声音语言是歌唱表演的主要工具和手段,而形体语言则是其重要补充,在演唱中,演唱者应从着装打扮、艺术感觉、情感体会、动作幅度以及艺术修养等方面着眼,努力发挥形体语言在歌唱中的表现作用。  相似文献   

3.
歌唱是音乐和歌词语言文字的相互结合体,歌词语言在歌唱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歌唱语言的规范化和技能化在歌唱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演唱者的咬字吐字的艺术特定化处理和正确科学的发声以及流畅动听的音乐旋律曲调相结合,给听众塑造深刻的音乐形象。演唱者必须充分认识语言的规律和特征.掌握语言在歌唱时的特有规律,做到正确的咬字与吐字,充分发挥语言在艺术中的创造功能与作用,以便演唱时能更好、更完美地表达演唱作品的思想情感内涵。  相似文献   

4.
声乐是发声技巧、心理、语言等多种知识相互关联的整体学科,声乐教学中发声各部位技巧的训练需要协调统一相互关照,片面的强调某一部位的技术技巧的训练,而忽略各部位相互间的协调与统一,就会造成发声训练的片面、机械化。从发声各部位的对抗与协调训练研究入手,分析歌唱发声时各器官之间存在着的对抗与协调,以及与歌唱心理之间的关系,列出影响歌唱发声协调统一的因素,强调声乐训练应从局部到整体协调一致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学生获得协调统一的整体歌唱状态。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如何正确地观察形势,实事求是地总结过去、把握现实、展望未来,是一个事关全局的大问题.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这个重大问题上,始终坚持按辩证法办事,无论是总结过去、把握现实还是展望未来,我们都需要自觉地把握两重性,即认识和把握实践进程中对主体有利与不利的两个方面,以及这两个方面的相互对立、相互联接与相互转化,并据此作为制定战略与政策的重要根据和前提,使我们在把握两重性中前进.  相似文献   

6.
姚屹东 《理论界》2005,(10):175-175
每一个歌唱者都有属于自己的嗓音功能,但其实践演唱的能力如何,则取决于学习声乐过程中的训练方法。声乐艺术是通过运用多类型的丰富语言来训练嗓音功能的。因为人体各发声器官及相关联的肌肉组织在歌唱运动状态中,它们之间的互相影响及协调配合作用是无法以具体影像来呈现的,而是需要声乐教师把自己本身的歌唱经验和方法,即感觉、体会、通过通俗易懂的、精准的、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给学生,并指导对他们发声中的各种要点及各发声器官的协调配合能力的掌握,根据学生的声音效果来进行判断和点  相似文献   

7.
经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在声乐教学中逐步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现把它写出来,供同行们评证。一、歌唱的心理每当我面对新来的学生第一节声乐课时,总有这样一种感觉:大多数学生怕唱歌,做简单的发声练习也不敢自然地张嘴唱,不管是学过声乐还是一点基础都没有的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  相似文献   

8.
声乐教学就是对人的声音训练成乐音的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摈弃某些感觉,再建立某些感觉。这种训练是复杂的,全靠教师通过听觉去感觉、去分辩,借以采取各种手段对学生进行声音训练。几年来,通过教学实践和探索,我认为师专声乐教学在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嗓音的训练中,抓好基础训练是至关重要的,这些基础训练是: 一、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 好的声音来自正确的声音概念。建立好学生的声音概念是声乐教学的起始和基点,学生初学声乐,无论歌唱方法的体验和听觉的辨别力,都处于入门阶段。开始学习声乐,教学不应强调方法,只求他们能自然地把声音放出来。一般地说,他们唱出的声音不一定好听,而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学习邓小平理论,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①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而实际生活总在不停的变化之中,这种变化的深刻和剧烈,近一百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但是马克思主义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理论始终被证明是一条真理。在当代,它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结合在一起,在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上都…  相似文献   

10.
气韵美是一切艺术美的核心问题,歌唱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歌唱的气韵美,笔者从“气”和“韵”的因果关系、歌唱气韵美的表现特征、演唱者主体气质的风采神韵,对歌唱气韵美的形成所起的作用等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深人的研究,初步揭示了歌唱气韵美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相似文献   

11.
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都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并且二者在本质上都是为了保证人类享受健康、富足的生活。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环境问题国际化,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这两个议题被紧紧地连在一起,相互碰撞,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平衡。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高师声乐教学中应运用心理学中关于感觉、知觉、注意、思维、情绪等原理和知识,讲解复杂的歌唱心理现象问题,分析了声乐学习过程用心理学的原理和知识认识并分析演唱过程中的心理状态。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声乐学习和演唱的内在其规律。  相似文献   

13.
在中小学的音乐教学中,唱歌教学是最基本的教学内容。歌唱作为人的一种活动实践,它是在人的生理和心理的作用下进行的。心理诸因素对中小学学生的歌唱学习有较大的影响和制约,歌唱时的生理机能状态也需要一定的心理调控。过去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往往比较重视音乐知识的传授和歌唱发声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歌唱心理调控能力的培养。本文将歌唱心理的一般知识同中小学的唱歌教学实际相联系,着重论述中小学唱歌教学中几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分析这些心理因素对学生歌唱学习的影响和作用,以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唱歌教学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贺杨 《理论界》2003,(1):107-107
什么是歌唱心理?用最浅显的话说就是对歌唱的想法。想法正确歌唱状态就好,学习进展就快。想法不当,心理状态不好,学习就要受到影响。初学声乐的人有两大敌人摆在面前即体质和精神,体质的敌人就是歌唱时肌肉高度紧张;精神的敌人是指歌唱时的恐惧的心理和缺乏自信心。当然,二者是互为联系的。因为恐惧,使得歌唱时失去控制能力,造成肌体僵硬,所以只有先解除恐惧心理,体质上的紧张程度才能逐渐减少。恐惧感的由来正是因为对歌唱的想法不正确,害羞、胆怯、丧失信心或失去理智的激动和兴奋等等,都是恐惧的表现。在歌唱中的表现为吸气不深,中途停顿、结巴、忘词或机械地、目无表情地”随便唱”。  相似文献   

15.
党劲 《南方论刊》2011,(4):105-106
说话发声是歌唱发声的声音基础。说话发声和歌唱发声的机理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用说话的发声方法进行歌唱的发声训练。由于说话和唱歌是同一发声原理,我们运用朗诵法和唱诵法来发展歌唱,借助于说话发声的生理功能,无论是从生理学还是从音响学角度来看,都是一种简单、直接有效的声乐训练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扎实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必须紧密结合实际,按照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积极推进和诣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感觉的人性化程度 ,也就是人的心理世界整体性丰富和提高的程度 ;感觉的人性化过程 ,既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更体现在艺术活动中。从生活到艺术的过程 ,可以说 ,就是感觉的推移、衍化、笼括与物化的过程。感觉的推移、衍化和笼括 ,彼此形成范围越来越广的递进关系。“感觉的笼括”与整个艺术构思过程相始终 ,笼括感觉的最终完成则是在艺术构思的物化过程中实现  相似文献   

18.
漫谈歌唱呼吸贾丽清声乐教学是一门内容丰富,技艺性很强的课程,为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中学音乐教师,让他们会唱歌,唱好歌是十分必要的。而正确的歌唱是综合的产物,是发声的各个要素如呼吸、共鸣、喉头稳定、咬字吐词等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协调一致的机能活动。声乐教...  相似文献   

19.
随着"感性活动"原则在存在论根基处所造成的哲学革命的发生,马克思也实际地确立了现象学的哲学立场。如果说现象学的目的意在实现"本质还原",或意在证明在进行反省之前,世界作为一种不可剥夺的呈现始终已经存在,那么在马克思那里,当"感觉"被看做是"感性活动"的前提而不是沉思的器官时,其所谓"感觉意识"就是一种"感性意识",它所呈现的是人与存在的原初关联状态或境域。因此,马克思的现象学乃是感觉意识的现象学。  相似文献   

20.
论审美趣味     
一对审美趣味的研究之所以仍是美学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以往的研究意识似乎都不自觉地隐含这样的假定,即可以通过对审美趣味某一要素的把握认识审美趣味本身。于是势必产生这样的悖论:越是深入地对审美趣味某一要素作线性的把握,就越有可能使认识远离审美趣味的整体。这实在是靠不住的。审美趣味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以特定的方式包容了显意识的知、情、意,也“振荡”着无意识的深层心理因素,由此导出相应的趣味判断。首先是“知”的范畴。它应该兼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想象和思维等都挤身其中。任何个体的审美起点必然是感觉、知觉和表象等,在这里它们始终受制于特定的审美趣味的心理结构而显得格外有个性色彩。主体感觉、知觉和表象等的水平始终影响、制约着主体情感过程的展开和深化,细腻、丰富而深刻的情感总是同具有相当质量的感性认识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