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男性作家笔下出现了众多淳朴善良而伟大的乡村女性,她们因自身与知识、文明的疏离,以及历史积淀和个人经验积淀的影响,形成了难以释怀的知识分子情结.这种知识分子情结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在对男性的爱情选择中,她们认同的是男权化了的价值尺度;在与男性相处的过程中,她们追求的是男尊女卑的男权观念;在对男权文化的认同与追求中,她们不自觉地迷失了自我.  相似文献   

2.
张乃良 《西部论坛》2001,3(3):50-52
古代诗人的创作中有大量咏马写驴的作品,诗人借马以写壮怀,借驴以抒逸情。咏马写驴反映的是中国文人的两种价值追求和不同的审美心理。诗人借马展示的是一种英雄形象,借驴实现了一种诗人的造型,从而表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对“侠”和“儒”两种角色意识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4.
论英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鲍西亚与简·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作主体的性别铭刻和折射在文本中构成文本的不同性别内涵:鲍西亚和简·爱两个经典女性形象的外貌差异是作者不同性别意识的流露,其反抗精神体现着不同性别内涵,其对传统性别关系模式的接受程度也是作者性别观念的反映,此外,在不同性别文本中,视角以及叙述者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向丽华 《船山学刊》2007,(2):214-216
多丽丝·莱辛创作中出现了一个独特而开放的女性世界.文章结合莱辛不同时期创作的代表性小说,透视了她创作中的主要女性形象,并按照她们年龄的差异对其进行大致的分类:少女形象、中年妇女形象和老年妇女形象,同时对她们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概括.  相似文献   

6.
张昭兵  申欣欣 《阴山学刊》2008,21(6):50-53,96
张玮的《古船》、《外省书》、《我的田园》展现出一条乡土叙事的诗性追求之链,即从苦难承担到逆行外省再到田园重建,最后走向自我放逐。这一过程体现的是张炜向着乡土回归而上下求索艰难跋涉的精神追求,并最终超越了善恶、城乡、虚实等简单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使精神臻于诗性升华之境。  相似文献   

7.
社会转型带来社会结构方式的转变,这种变化使得知识分子群体在新的社会结构方式中的价值实现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新的社会框架内,知识分子重新寻找自身的社会定位,他们以与市场直接和间接的结合方式,获得了新的社会角色认定。这对重新认识和评价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龚刚 《中国学术》2001,3(1):358-361
“知识生活”(intellectual life)是如何从与“公共生活“的密切关联中孤立出来的?业余研究者与公共学术讨论是如何被排挤出现代学术体制的?知识分子是否必须脱离“公共文化”才能有效地从事学术研究或审美活动?他们有无参与公共生活的义务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80年代后期当代小说的女性意识的流变有一条清晰的脉络.王安忆、铁凝;林白、陈染;卫慧、棉棉这六位具有代表意义的女性作家,其作品的女性意识表现出动态延续性.王安忆、铁凝告别爱情"乌托邦",为女性性别指认呐喊;林白、陈染开启另一扇门,在心灵停泊处与男人从容对视;卫慧、棉棉作为后现代语境下的"另类",则回落为男权文化的献祭品.  相似文献   

10.
多丽丝·莱辛创作中女性形象独特性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堪称"英国文坛常青树"的多丽丝·莱辛以其不断开拓、不断进取的作品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在对女性形象刻画的深度和广度上,多丽丝·莱辛在20世纪英国女性作家中是首屈一指的.她的创作中出现了一个没有国界、没有种族区分、没有阶级差异和时间局限的独特而开放的女性世界,她们卓尔不群地站立在古往今来的妇女画廊中;她创作中的独特女性形象扎根于20世纪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中;她坚持用"自己细微的声音"辩证地表述着作家本人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和创作使命感.  相似文献   

11.
张帆 《理论界》2006,(11):181-183
本文从女性视角重读弗·施莱格尔颇受争议的经典小说《路清德》,剖析施莱格尔在作品中对女性富有“创生精神”的爱、“移情”法则与现代婚姻观、“两性同体”的人类构想,展现女性引领人类上升的轨迹,勾勒出两性未来世界的理想图景,《路清德》也由此成为解读德国早期浪漫主义对女性精神构想的艺术范本。  相似文献   

12.
自西汉文翁兴学以来,巴蜀人才辈出,就有“人文之盛,天下莫与京焉”之说。近代以降,外侮不断,泱泱大国,金瓯残缺。在抗击外侮、维新变法、辛亥革命、讨袁战争、护国护法等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中,巴蜀爱国正直之士更是以身作“马前卒”,以笔作刀枪,谱写了一曲曲凛然激烈的壮歌和一篇篇义薄云天的散文。这些作品是巴蜀近代革命风云的镜子,是爱国爱民的策论,是山水人物的画卷,是社会人生哲理的揭示,具有丰厚的审美内涵,充分展现了近代巴蜀大地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风貌,以及“巴蜀人文天下盛”的宏伟壮观。  相似文献   

13.
王晓梦 《东岳论丛》2012,33(6):39-44
乡村知识分子一直是新时期以来小说创作及精英知识分子关注的盲点.赵德发从一个写作者的知识分子立场,呈现了这一特殊群体的生活真实和精神场域的真实.他从文化与人生方面关注乡村知识分子的存在方式,书写他们的身份挣扎,书写他们带着隐痛与坚韧的生存困顿.他能通过乡村知识分子虽卑微却又执着存在着的良知、美德和坚韧,使作品中潜藏着人生飞升的希望.  相似文献   

14.
基督教原罪论·自由意志·道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基督教原罪论为话由,对其中蕴含的自由意志与道德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从自由意志是道德的前提和基础的观点出发,比较分析了中国传统道德,指出重构现代道德不仅需要唤醒人们的自由意志,而且还需要知识和理性。  相似文献   

15.
梳理年鉴实践的成败得失,摸索年鉴事业的特有规律,寻找年鉴产业的发展道路,是年鉴工作者永久性的职责和课题。当前,年鉴可以立足“四化”建设,强基固本,拓外展业。 1.突出规范化。业内有共识,年鉴是一种信息产品。那么,年鉴编纂出版的过程,就可以看作是信息产品生产营销的过程。年鉴的运作就可以而且应该引进、借鉴企业运作的先进理念、成功经验,参照其生产、管理、销售流程中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规则。其中,比较关键、通用的是规范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王德军 《兰州学刊》2007,18(7):13-16
人是世界上最复杂和最高级的存在物,人具有自然事物的一切属性.存在是人作为自然物质最具普遍性的在世方式,表现为自然界盲目的运动;生存是人作为有生命的生物(动物)在世方式,表现为人的本能的自然合目的性活动;生活是人作为人(劳动实践、社会关系、理性、意志、神性、文化等)的在世方式,表现为有意识的功利性目的活动和超功利目的的自由活动.存在生存都是人在世的基础前提和手段,生活才是人在世的目的意义和方式.  相似文献   

17.
李秀 《理论界》2006,(9):202-203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美国诗人。他的诗歌大多以新英格兰的乡村为背景或以普通农民的生活为题材,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诱人的田园风情。新英格兰的乡村是他诗歌灵感永不枯竭的源泉。正由于他的诗歌蕴含着质朴的新英格兰气息,才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的中国乡村,在内外多重力量的作用下,快速实现着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在乡村经济政治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乡村知识分子这一群体在工作身份、价值观念、社会声望、知识结构、居住地域上都发生着历史性的新变化。充分认识乡村知识分子的这些新变化,不仅有助于我们在理论上深化对乡村知识分子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在实践中更好地发挥这一群体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19.
罗兰·巴尔特是 2 0世纪法国一位重要的文学批评理论家、思想家 ,由于他在很多领域都有过探索 ,加上他复杂的思想 ,因而 ,深入而全面地理解他的思想是非常困难的。本文尝试以作家、文本、读者作为视角来阐释他的文艺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20.
现代性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春时 《社会科学战线》2006,143(5):102-106
中国现代性的发生,摧毁了传统知识分子对于家族的社会认同、对于国家的政治认同和对于儒教的文化认同,使新知识分子发生了身份认同危机。中国现代性的历史就是知识分子寻找精神家园的历史。随着革命及新中国的建立,这种危机得到特殊形式的解决。改革开放后,中国知识分子开始了新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