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施蛰存是中国三十年代现代派文学的代表作家 ,他创作了一批“独辟径蹊”的现代主义的小说 ,但这些现代派小说同时呈现出非现代主义特质。这一方面源于他内在自身思想性格的两重性 ,一方面由于受到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2.
追寻美的幻影——施蛰存作品女性形象的原型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荣格的原型批评理论对施蛰存小说创作进行了整体观照和微观探求,重新解读了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描写的原型意蕴,并从作家的身世、性格及所受到的文化教育中解释了文化传承对于作家创作的深层影响.  相似文献   

3.
作家的气质是影响作家创作水平的众多重要原因之一。抑郁质作家所独有的情感特征、性格、观察力、心境特征、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直接影响着作家的创作冲动、创作水平以及作品的风格。分析抑郁质作家的心理特征,研究心理因素对作家创作力的影响,从心理学的气质角度研究文学创作,不仅是对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拓展,也是对文学创作研究的一个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4.
"新感觉派"命名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以刘呐鸥、穆时英与施蛰存等人为代表的创作笼统地命名为"新感觉派",这是对日本"新感觉派"小说的误读,这种误读一直在影响着我们对于这些作家及其作品的深入理解.事实上,不仅刘呐鸥诸人的创作与日本"新感觉派"差别很大,而且刘、穆与施之间的区别也是非常明显的.把刘呐鸥和穆时英的创作称之为"都市感觉小说",而将施蛰存的创作归于"心理分析小说",这样也许更符合现代中国文学的基本史实,同时也更有利于文学史的一般描述.  相似文献   

5.
在小说创作中,小说视角往往体观着小说作家的审美倾向和艺术个性。正是在这种美学意义上,我们对施蛰存小说发生兴趣,不仅因为循着作家的小说视角,能使我们更准确地把握施蛰存小说的艺术形态特征,而且,能够从中窥见现代都市文学的某种审美特质与艺术品性。  相似文献   

6.
施蛰存与爱伦坡两位作家都醉心于怪诞主题的文学创作。从创作渊源上看,施蛰存承认曾耽读爱伦坡的小说和诗,早期写过模仿之作。但笔者认为,只有当施蛰存的两个文集《梅雨之夕》和《将军的头》完成以后,其创作逐步走向成熟之时,两位作家才开始了真正的对话与交锋。本文试图用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方法探讨两位作家小说中的怪诞的生成与表现。论文具体从时空的设置、女性形象超自然的美、变态的爱欲、死亡这四个方面层层展现、剖析两位作家小说中的怪诞主题。  相似文献   

7.
穆时英、施蛰存是 2 0年代末 30年代初新感觉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他们的创作 ,运用新的艺术手法表现现代都市 ,具有其共同的流派特色。然而 ,由于在吸取外来影响时艺术借鉴的差异 ,其作品又分别显示出不同特征。穆时英更多借鉴新感觉主义 ,施蛰存主要吸取新心理主义。二者在题材取向、艺术方法和叙述视角等方面各有特色 ,表现出不同的创作个性及中国新感觉派小说丰富多元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个现实主义的作家艺术家,要求对生活有丰富的积累,对社会、对人生的真谛有深切的感受,善于摄取大千世界给予他的各式各样、无穷无尽的信息,这样就能为创作的挥洒自如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一个作家艺术家的创作原则和方法的形成,往往与特定的世界观、艺术观、艺术修养、个人爱好、气质等因素有关,但生活积累与感情积累如何,也是不  相似文献   

9.
二十年代初,弗洛伊德学说在中国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作为心理学的重要成果,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人类自身所进行的新探索和新发现,对传统的中国文化和封建思想及道德观念,无疑都是一个强有力的冲击。面对着这种异域文化的强烈冲击,大部分中国主要作家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郭沫若、郁达夫等具有浪漫主义气质的作家对弗格伊德主义深表赞赏,并在不同程度人受到了影响。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等“新感觉派”作家不仅接受了弗洛伊德主义,并且创造性地将其应用于自己的创作中。曹禺的剧作“有意识地发掘弗洛伊德主题”。即使鲁迅早期…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作家心态学”角度 ,透过施蛰存现实题材小说创作历程 ,窥探其创作心态的变化 ,认为施蛰存现实题材小说创作心态表现为乡村与都市、传统与现代两种对立的价值取向由不断冲突到最终趋于统一融合的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中国 2 0世纪 30年代文学的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 ,使大多数作家的创作有着显明的政治化倾向。现代派作家施蛰存企图远离政治 ,注重文学的超功利的纯美学价值 ,在创作上另辟蹊径。然而事实上 ,施蛰存不仅没能远离政治 ,反而陷入政治的旋涡。所以 ,他在创作和文学事业中都体现出思想的矛盾性 ,并由此带来痛苦和困惑。  相似文献   

12.
施蛰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辟蹊径创作了大量心理分析小说的一位作家。运用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其小说《石秀》进行解读,进而探讨石秀性变态心理及其原因。认为,施蛰存笔下的石秀从《水浒传》里的神坛走了下来,变成了"人",然而却是一个人格扭曲、心理变态的形象。  相似文献   

13.
尤凤伟是一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他的小说也是一种强烈介入当代社会和当代生活的创作。这里所说的当代生活,并不仅是指作品所表现的当代人的生活,而主要是指作家通过他的创作对当代人的精神特征和社会运行法则的艺术呈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尤凤伟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也是一位优秀的社会生活的积极参与者和批评家。一、民间叙事中历史重构尤凤伟的小说创作可以分为现实情景和历史情景两大板块。这两大板块是尤凤伟两个不同时期向着两个不同创作方向的探索,以九十年代作为分界线,构成了尤凤创作的不同趋向,前者直接在现实的…  相似文献   

14.
施蛰存的小说创作,以反抗传统文化始,以回归传统文化终.他冲破了传统文化的束缚,成为引进西方现代主义理论进行创作的作家,为中国现代小说创作作出了贡献.然而,他的反叛是一种并不彻底的反叛,他的回归也是一种被迫的回归.施蛰存的小说创作从反叛到回归的路,是20世纪30年代现代主义小说实验的一个寓言.  相似文献   

15.
将意象引入小说叙事,通过营造丰富多姿的意象世界来表现其创作意图,是施蛰存在小说技巧上的一道独特的风景。本文以《魔道》为例,着重考察施蛰存荒诞小说在意象视野观照下的丰富内涵,从而获得对施蛰存个体精神世界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16.
在1930年前后的历史小说创作热潮中,施蛰存以其独特的创作风貌迥异于鲁迅等作家。他有意选取古代神化的英雄作为自己的表现对象,真实地展示古代英雄内在的性欲冲动和二重性格,从而赋予了他们丰富的人性,将神化的英雄还原为人。这种还原是用现代意识对历史进行重新解释和还原。  相似文献   

17.
施蛰存的小说创作有心理分析和现实主义两种形态,以《小珍集》的出版,他实现了向现实主义的回归,完成了创作转型。创作转型的原因在于其独特的创作主体结构、从唯美到功利的痛苦抉择、从现代主义到现实主义的清醒徘徊、从非主流文学到主流文学的尴尬趋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施蛰存借创作转型,文化身份也由“艺术的施蛰存”归宿到“学院的施蛰存”。  相似文献   

18.
作为心仪的榜样,相隔百年的爱伦.坡的创作,为年轻的施蛰存树立了艺术追求的标尺,也给他提供了可供效仿并着意酿造的幽深意境和怪诞的风格。文章试图用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方法,具体从时空的设置、女性形象的构造和死亡的书写这三个方面展现、剖析两位作家小说的恐惧和恐怖的不同主题。从而可以认识到施蛰存比爱伦.坡的小说更具有现代性。  相似文献   

19.
“都市怀乡”是寓居都市的现代作家们共通的精神质素,从五四乡土作家们的乡土小说创作潮流开始,“都市怀乡”便成为这些“侨寓文学的作者”们创作的最初情感驱动。到了京派作家的笔下,不遗余力书写故乡的美和抒发对故乡的依恋,也可说是这种怀乡情结的极致展现。而由都市文化滋养出的海派作家同样具有乡土情结,在作品中流露出对乡村的依恋和回望。结合沈从文、施蛰存两位作家的具体作品,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京派和海派这一创作上的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20.
茅盾历史小说和施蛰存历史小说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茅盾和施蛰存以古事为题材的历史小说,以运用大量的心理活动作为支撑文体的骨干,从而形成了一种文体独特的历史小说。茅盾着重于人物心理活动的隐秘性,施蛰存则侧重于人物的爱欲心理,甚至是畸形变态的性爱描写。他们对小说文体形式不同的审美追求,形成了不同的创作风格,在人物心理分析运用方面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极为不同的地方。历史小说创作在他们整个文学生涯中占有重要和特殊的地位,也代表了作家努力探索新题材、新形式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