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信春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6)
一般汉语语法书都要讲到双宾语。然而什么是双宾语,各家著作说法不一,所涉范围也不尽相同,甚至有的把本不是双宾语的句子也看做双宾语句。这对学习者很不便,容易造成思想混乱。本文想谈谈这方面的一些意见。下面把各家所举双宾语有代表性的例句分为五组,逐一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2.
程绍卿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87,(1)
高中第五册语文《子路曾(析曰)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一句,课本注释为双宾语,笔者认为这种解释是明显错误的。 所谓双宾语,是指某些动词可以直接带两个宾语。其特点是:前一个宾语一般指人,回答“谁”的问题;后一个宾语一般指事或指物,回 相似文献
3.
丑荣之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1)
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不少人把“弱智”和“智力落后”两个概念混合起来。这样给弱智教育招生、教育和教学等工作带来紊乱和困难。水文拟就“弱智”概念进行一些辨析,井就教于同仁。《义务教育法》第九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为盲、聋哑、弱智儿童、少年举办特殊学校(班)”。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弱智学校(班)教学计划》(征求意见稿)(下简称《计划》)指出:“目前,弱智学校(班)应以招收轻度智力残疾儿童为主,有条件的也可招收少量中度智力残疾儿童进行试验”。笔者认为这里所指“弱智”和“轻度智力残疾” 相似文献
4.
主题这个术语是从苏联“引进”的。原来的意义不包含思想的因素,仅指把作品所选择、描写的生活材料组成为一个整体的基本事实和基本问题。如苏联文学理论家阿布拉莫维奇说:“作家在作品中提出的基本问题,那个把作品内容的各个方面组织成为一个整体的问题,就叫做主题。”他还以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例,说明“我们并不是把其中描写的现象孤立地感受的,我们是把它当作一个统一的整体的各个方面来感受的,这个整体就是:新的、社会主义的人的形成史”。这个基本事实和基本问题就是作品的“主题”。显然,在苏联文学理论中,文学作品的思想,则是与主题相联系的另一概念。阿布拉莫维奇在同一论著中指出:“作家不仅提出这些或那些问题,他们,如我们所知,而且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提出自己对所描写的事物的主张,用他们所肯定的社会思想来衡量这个被描写的事物。”“解决作品中提出的问题,也就是这部作品的思想。”(见《文艺学习》1954年第3期) 相似文献
5.
假借和通假是古代文献中两种非常普遍的同音字、近音字的借用现象,都是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去取代另一个字,都是语言发展过程中记录语词的方式。二者最根本的区别是假借是本无其字,而通假是本有其字。文章对通假与假借的定义、产生原因以及表现形式分别作了详细的分析和比较研究,并提出了如何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的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6.
王群生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3)
1.现代汉语里有一种由含有“说”的意义的动词构成的双宾语句(以下简称为含“说”的双宾语句)。例如:①人们告诉我:今年梨的产量大大超过了云年。(峻青:《秋色赋》)②我求求你:咱们不要在老师这里闹……(赵树理:《卖烟叶》)③他鼓励大家;长春是全国光学基地,这几年落后了,大家加把劲赶上去。(报:《为中华崛起而献身的光辉榜样》)④他还启示人们,不应该迷信古书上的道理,而应该重视客观事实,重视实验和实践……〔一〕(竺可桢:《哥白尼》)2.含“说”的双宾语句的特点。2·1.为了阐明含“说”的双宾语句的特点,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一般的双宾语句的特点(以下简称为非含“说”双宾语句)。请看以下的例句:①我也送他两次东西。(鲁迅:《故乡》) 相似文献
7.
伍小涛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9(3)
“民族”和“民族主义”是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的基石.20世纪初以来,中国学者对“民族”和“民族主义”一直存在歧义.目前,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民族”和“民族主义”是政治概念,一种认为是文化概念.笔者认为“民族”和“民族主义”既要从政治上界定,又要从文化上界定.只有这样,才会全面理解“民族”和“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8.
唐代诗人秦韬玉的名字可以说鲜为人知。他所写的“贫女”诗,知之者也甚少。然而,“为他人作嫁衣裳”这句话却成了千百年来广为传颂的名言。特别是在广大编辑出版界,几近成为与“蜡烛”“人梯”“伯乐”“园丁”等词汇并行不停的编辑的代称,进而达到人人皆知,唯编辑更知其苦辣酸甜的自嘲式箴言。究其源,此语正出自唐代秦氏(贫女)一诗。关于秦韬玉其人,据史料介绍:字仲明,京兆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昭宗大顺的前后在世。少有词藻,擅长歌唱,为人急于进取,巴结宦官田令孜,不到一年,官至丞相,主管国家盐铁事务。保大军节度判官… 相似文献
9.
韩景泉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1)
<正> 英语双宾语(double objects)是指在英语语言中一个双及物动词(ditransitiveVerb)同时要求的两个动作对象.英语中的双宾语现象并不罕见.但其中确有一些复杂之处值得我们注意与认真探讨.本文拟就双宾语的类型、相互位置以及含双宾语句子的被动式等问题作些粗浅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徐适端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Z2)
关于古汉语中的双宾语结构及能带双宾语的动词的问题,语法学界的讨论由来已久,但意见至今仍未统一.其原因有三:一是在材料占有方面,忽略了语言是个历史范畴,对这些问题缺乏作相对静态的、断代的定量考察和分析,以至在一篇文章中,先秦、两汉以至明清,上下几千年的材料一把抓;二是在对语言材料的分析上,忽略了汉语是具有独特的高度综合特点的语言,尤其是古代汉语,词约义丰,其词语的组合要受语义、语用、音节等等各方面的制约,它是一种多种相互联系的因素综合起来的有机整 相似文献
11.
以德治国思想是党中央在我国社会经济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提出的重大的治国战略思想.本文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对"以德治国"战略思想的基本概念进行辨析:阐述了以德治国战略思想是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治国方略;分析了以德治国战略思想是古今中外德治思想的批判继承和德治实践经验教训的总结;揭示了"以德治国"战略思想的外延内涵及其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12.
赵丽霞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国际法中关于“海湾”概念的确定问题,是海洋法一章的教学难点之一。很多教材都把它作为本章“内水”一节的重点内容,但多或语义不详,或分类模糊。笔者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海湾概念的界定,结合教学体会作一些探讨,并就教于同仁。根据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海 相似文献
13.
熊开发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4(3):88-93
“兴象”作为中国传统诗学的重要范畴,广泛应用于我国古代诗歌研究领域,然而因其自身颇具多义性和复杂性,令人难以把握.而“兴象”之“兴”,最早是对曾经发生的某种宗教祭祀行为的形象描绘.正是由于“兴”与原始宗教活动的渊源关系,加之后来在此基础上衍变出的内涵丰富的多重意义,从而成为几乎最具中国汉民族文化特色的一个名词,进而也成为了一种人们用来理解诗歌和创作诗歌的重要方法.本文从字源学的角度辨析了“兴”所包含的多种主要意义,并分析了当“兴”与“意”“感”“象”组合在一起时所产生的意义变化,希望可以借此更好地理解“兴象”. 相似文献
14.
叶险明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2(6):37-45
正确、全面地认识和把握作为时代主题的“和平与发展”,是我们对一切重大社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一个重要关节点。作为时代主题的“和平与发展”有三重规定:“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人类直接追求的目标和当代世界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和平与发展”是在一定限度内存在着的事实;“和平与发展”是一个特定的实现过程。这三重规定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正确、全面地把握“和平与发展”这三重规定间的辩证关系,有助于澄清目前学术界在有关时代问题研究中所存在的种种模糊的或不准确的认识,科学认识社会主义中国“和平崛起”的社会发展战略,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国家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时代中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杨朱学派“为我主义”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国成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9,(6)
杨朱的为我主义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史上的一朵奇葩。它在历史上所受的待遇是不公正的。为我主义固然是一种利己主义,但它不是一种恶的、损人的、短见的、引起公愤的利己主义,而是一种温和的、退让的、避人独处的、力求长命全生、精神纯净自足的利己主义。杨朱学说尽管有否定人的社会价值的缺陷,但发现了个体的生命价值,要人们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它作为历史上最早的个体幸福主义学说,有反对压迫、追求和平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凤云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2)
按劳分配的原则是社会主义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原则,这个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对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进行科学预见时提出来的。他们提出这个原则的时候,社会主义还未成为现实。而现实的中国的社会主义又与他们所设想的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前提有很大差别,因而在成熟程度上有所不同。这就决定了这两种成熟程度不同的社会主义所实行的按劳分配,既有按劳分配内涵所赋予的相同点,又有中国国情所决定的许多区别。 相似文献
17.
欧阳志远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3)
物理学是生态学的基础,两者的关系是:符合物理学规律的,不一定符合生态学规律;而违反物理学规律的,则一定违反生态学规律。由于“循环型经济”首先违反了物理学规律,因而无法谈及符合生态学规律。节约型经济的理论基础是对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无限性关系的辩证思考,主张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留下充分的余地。循环型生产在一定条件下是应当提倡的,但“循环型经济”却是一种误导。循环型生产只有在节约型经济的统驭下才能正确发挥作用,“循环型经济”作为一种错误理论不可能与节约型经济理论互补。 相似文献
18.
郑文兵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32(5):121-126
通过对众多学者在门学科和社会生活中“财富”概念认识差异的分析,坚持了广义财富概念和狭义财富概念的分类,认同自然资源不是财富,和劳动一样,自然资源只是生产财富的源泉之一。同时,认同和支持古典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财富概念的定义,认同“财富是因稀缺而需要通过劳动生产出来的对人类有用的产品”。建议坚持经济学自身对“财富”概念的界定。 相似文献
19.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9,(1):91-94
"丕子"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金滕》中。"丕子"的释义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大子""太子""长子""元子",一种是"疾""病""疾病"。两种说法的持有者都有一定的权威性。通过文献征引、古音对比、关键词检索、文本还原等角度对"丕子"的释义进行正反论证,我们可以实现对这两种释义的辨析,并最终得出"丕子"应释作"疾病"而非"大子"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包卫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6(11):23-25
教育形态是由教育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变化的组织形式,也是教育理念的历史再现和教育思想的现实表现。通过对教育形态相关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明确教育形态的概念和分类标准,理清制度化教育、形式化教育与正规化教育的关系等,对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