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乔治·艾略特在《织工马南传》中展现了社会生态失衡的现状,通过对赛拉斯·马南孤独人生的真实刻画,引发读者对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疏离的困苦处境的同情和思考,并提出了解决办法:过去的记忆和纯真人性之爱的复苏将赛拉斯从极端的孤独隔离中拯救出来,治愈了他的精神创伤,从而为个体走出社会生态失衡提供了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由于在作品中塑造的新女性形象,爱略特被看做为女性争取平等权利的先驱,但她笔下的女性又往往无法逃脱回归家庭的命运,无法像她本人一样在事业上取得辉煌成就,这又令一些女权主义者视她为女性的叛徒。这些毁誉参半的评价使得她成为女性批评领域难于定义的人物。本文试聚焦爱略特创作后期力作《米德尔马  相似文献   

3.
戴无嫣 《浙江社会科学》2022,(9):135-141+155+161
詹姆斯通过爱略特评论对小说的主题意涵进行了独到的分析,他认为爱略特的小说具有强烈的道德关怀与道德理想。爱略特小说这一鲜明的主题意涵是她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社会变迁的艺术反映,詹姆斯评论爱略特的道德意涵不是世俗的道德教条,进而提出他著名的视角论。在评论爱略特的基础上,詹姆斯进一步厘清了道德准则和道德感,提出了道德理性与智性的概念,由此确立起他的小说理论与主题意涵具有高度相关性的作者素养、读者接受等问题,并对后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乔治.爱略特以其独特的道德关怀被誉为英国小说伟大传统的发展者。针对当时功利主义思想对人的影响,她在作品中以道德说教的方式,表明了仁爱与宽容的重要性,并通过对利己主义者和利他主义者两种人物行为与结局的对比,宣扬了自己以“爱”为核心的人本宗教道德观。  相似文献   

5.
《长恨歌》是以玄宗和杨贵妃为主人公描述爱的无限力量的作品。一个男人,如果真爱上一个女人,就会沉溺于中不可自拔,从而一味地向这个女人求爱;而一旦失去了这个女人,就会沉浸在无限的思念和悲叹之中,这就是《长恨歌》描述的爱的真实。这与《李夫人》一诗中用"苦"、"惑"等负面形容词来表达对爱美女的厌恶之情而达成"鉴嬖惑"的目的有着根本性的不同。白居易认为,《长恨歌传》是讽刺李杨沉溺情爱的文章、《长恨歌》是描写玄宗对贵妃之情爱的诗歌。由于有了《传》,"批判"的任务可由《传》一力承担下来,所以白居易就可以毫无顾虑地让"深刻的爱情"成为《歌》的焦点。  相似文献   

6.
《亚当·比德》是英国女作家乔治·爱略特早期作品之一。虽然19世纪初期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进程尚未深入到乡村,资本主义文明还没进入空前繁荣时期,但爱略特的消费文化思想在这部小说中已初现端倪。作者描绘出一幅处于萌芽状态人们异化消费的图景,从主人公的价值取向及婚姻选择等折射出人们的异化消费价值观,爱略特对这种畸形消费持批判的态度,认为“人本宗教”道德是医治人们消费异化的金石良药。  相似文献   

7.
《受戒》是汪曾祺的代表作。和谐自然、富于生态美是《受戒》的显著特色。运用新兴的生态美学理论对汪曾祺的《受戒》进行解读,可以发现作品中蕴藏着丰富的生态美意蕴。《受戒》中的和谐生态美不仅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佛性与俗世人性的和谐上,而且体现在充满了桃源理想牧歌的乌托邦式的社会中。  相似文献   

8.
乔治.爱略特与托马斯.哈代作品中自然的功能和特点各不相同,分别代表着19世纪两种典型的自然观。乔治.爱略特所描绘的自然背景真实而又充满想象;托马斯.哈代则将自然背景有机地融入了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当中。乔治.爱略特的自然世界是平静的,现实的。托马斯.哈代的自然世界是主观的,充满情感的。两位作家对达尔文理论的不同理解是产生两种不同的自然观的深层原因。而对二人作品中自然观的透视能帮助我们理解19世纪后半叶英国文学发生的背景。  相似文献   

9.
《丹尼尔·狄隆达》是一部由神话意象丰富叙述表层的作品。通过借用民间故事及《圣经》中关于蛇的神话典故,乔治·爱略特在小说中的女性人物与蛇之间建立了互为隐喻的关系。神话原型对塑造人物、推动情节发展有着提示和铺垫作用。蛇与女性互为隐喻的关系对探幽乔治·爱略特复杂的女性观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谭敏 《社会科学论坛》2007,(10):172-176
《丹尼尔·狄隆达》是一部由神话意象丰富叙述表层的作品.通过借用民间故事及《圣经》中关于蛇的神话典故,乔治·爱略特在小说中的女性人物与蛇之间建立了互为隐喻的关系.神话原型对塑造人物、推动情节发展有着提示和铺垫作用.蛇与女性互为隐喻的关系对探幽乔治·爱略特复杂的女性观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毛诗《序》、《传》的基本思想和批评形态,都体现盛世文化精神。毛诗《大序》以“六义”为核心,形成了系统,条理的诗学结构体系,体现出与大一统精神一致的诗学整合的文化追求。毛诗《序》、《传》以政治化、伦理化、历史化的阐述原则,为理论座标,形成融汇古今、贯通家园的诗学情感论。毛诗《序》、《传》以尊孔崇儒的去取标准确立了儒家诗学价值观的正宗地位,使独尊儒术的文化思想在诗学中也得到真正的落实。《毛传》标兴及其对兴诗的阐释,体现由具体物象通向包含特定王道内容的主观情志特点,表现出盛世文化乐观、自信、进取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冰心和宗教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冰心从不隐讳自己同宗教的关系。她对待自己所受洗的基督教虽不重视其仪式,却稔知《圣经》,尊重教义。她总自觉不自觉地将自然神论和自由主义神学融合在一起。她对基督的“爱的人格”尤为钟情;由她自己提出的“爱的哲学”,其核心正在于“爱的人格”。20世纪下半叶,冰心的宗教意识淡出,但她以调和之态对待其他宗教,并视宗教为文化,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作出杰出贡献。冰心文学的审美,倾向于上帝-自然-艺术三位一体的建构,她相信艺术创造有“神助”之力,由她主张的语体、所呈现的艺术风格,也都烙有《圣经》的投影。  相似文献   

13.
试析冰心作品中的"真"与"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冰心的作品忠实地反映了她创作的基本态度和一贯追求,即创作"真"与"爱"的文学,表达对生命的"爱"。"真"既是她的人生态度,也是她的创作态度;"爱"既是她的真切体验,也是她对世界本质的概括。因此,本文在分析冰心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真"与"爱"的同时,进一步阐释"冰心体"中"爱的哲学"的产生及其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法显传》和《忏悔录》是东西方早期宗教发展的两面镜子,皆以传播宗教信仰为宗旨,但两者在叙事结构、心理活动与外部事件、叙事中的哲理思辨与传奇色彩、在"我"与"无我"中体现出的人物性格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其突出成就使之成为东西方自传中两颗熠熠闪亮的启明星。  相似文献   

15.
《金色笔记》(1962)是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该作品共分为六个部分,其中五部分分别穿插了女主人公安娜·沃尔夫的五本笔记。该作品中的安娜在现实生活中反对社会传统的约束,追求自由,追求独立,但在她的一些言行以及其黄色笔记中创造出来的人物爱拉的身上却体现出其在潜意识层面渴望得到异性的爱、性生活的满足以及为心爱的男人孕育下一代的渴望。在此,主要依托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探析安娜的多重性格。  相似文献   

16.
今传《古文孝经孔传》出现于隋文帝开皇十四年。南北一统使《孝经》学打破了南北学和今古文的界限,走向折衷化;《孔传》对《管子》的征引,与隋文帝以《孝经》治天下的政治手段暗合,体现出《孝经》学的法家化;《孔传》将经文之"毁伤"特指为"刑伤",则契合了隋代以佛教立国的社会思潮,有宗教化的意味。《孔传》之真伪及成书年代虽仍不能确定,但通过刘炫疏解此传的《孝经述议》,可以探索《孔传》与隋代政治及学术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丹尼尔·狄隆达》是一部由神话意象丰富叙述表层的作品。通过借用民间故事及《圣经》中关于蛇的神话典故,乔治·爱略特在小说中的女性人物与蛇之间建立了互为隐喻的关系。神话原型对塑造人物、推动情节发展有着提示和铺垫作用。蛇与女性互为隐喻的关系对探幽乔治·爱略特复杂的女性观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胡勤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6(12):43-49
将多丽丝·莱辛太空小说《南船星系列》第二部《异族婚姻》置于乌托邦传统中进行解读,发现她笔下的三区王国是一个女性与男性共享的乌托邦社会,这个社会既不同于男性的乌托邦社会,也与女性主义者的乌托邦有明显的界线.她从三个方面改写了乌托邦传统:女性在乌托邦社会与男性享有同等的权力;军队、权力、"正义"等男性所崇尚的理念全部遭到放逐;女性不再是男性的附庸,她们是思想者、反叛者.但是她通过女王艾伊思的遭遇揭示了乌托邦社会存在的弊端如对思想、情感等的钳制,对异己分子的排斥和打压.她认为只有打破封闭的文化,实现文化互动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从苏格拉底之死到哲学乌托邦之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格拉底以他的死为他自己营造了一个理想的终极关怀 ,也为以后的哲学与宗教埋下了一粒更为迷人的、难以言说的乌托邦梦想的种子。他通过自身走向死亡这一过程 ,对作为人类美好家园的乌托邦 ,作出了最真诚和最经典、最不可模仿、最具创造力的表露、言说。没有苏格拉底死亡火焰的烘托 ,就不会有柏拉图理想国的生成 ,苏格拉底正是以自己的死 ,敲响了人类个体试图超越有限生命而到达永恒世界的钟声 ,这钟声时时伴随哲学发展的脚步并与人对自身命运的思考息息相联  相似文献   

20.
《醒世姻缘传》和《金瓶梅》是中国古代章回小说中的两部巨著 ,同属于描述家庭生活的人情小说。随着对此两书研究的深入 ,《醒世姻缘传》对《金瓶梅》的继承与发展得到承认。这种继承与发展主要体现在 :后出之书《醒世姻缘传》继承了《金瓶梅》的写实精神 ,真接反映现实人生 ;《醒世姻缘传》对《金瓶梅》的发展表现在对写实的进一步推进 :不止于暴露黑暗现实 ,而是探求原因 ,表达理想 ,这样就使《醒世姻缘传》有了一层淡淡的理想色彩 ;《醒世姻缘传》对“亵墨”的处理也较《金瓶梅》更为积极健康 ;在作者结撰时代故事上 ,《醒世姻缘传》并不以前代作品作为自己创作的起点 ,表现出个人独立创作的发展趋势 ;从章回小说的外在形式上 ,《醒世姻缘传》的回目更加整齐 ,说话的套式渐渐淡化 ,标明章回小说在体制上的变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