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英才班为主导模式的传统中小学“分离式”英才教育单独编班、隔离教育、加速推进变成了“开小灶”“搞特殊”的差别对待,差强人意的教育结果令本就规模较小的中小学英才教育陷入了发展的瓶颈。新时代呼唤着“融合式”的英才教育。日趋激烈的科技和人才竞争态势、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国家战略目标要求、基础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为“分离式”向“融合式”英才教育转变提供了国际竞争的环境际遇、国家发展的历史机遇和教育进步的时代境遇。中小学实施“融合式”英才教育需要突破传统落后的英才观念、设置英才教育的专项经费、丰富融合教育的实践样态、加大英才课程的研发力度、加强专业教师的培养培训。  相似文献   

2.
新加坡教育的发达程度却举世瞩目。对新加坡民族教育政策与法规进行较为系统的剖析,旨在思考新加坡民族教育政策与法规及其实施过程中值得参考和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3.
李斯、秦始皇是饶有趣味的历史人物,其生平掌故容易吸引学生进入正题,《谏逐客书》充满博弈心术的政治与文采斐然的辞令对学习兴趣的调动有利,由此引发当代移民政策的省思对新加坡学生特别富于针对性。外来移民给新加坡带来社会压力的同时,也为社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开放的态度吸引外来人才,只有开放包容才能成就新加坡本地人与新移民的共生共荣。  相似文献   

4.
红枫 《松州学刊》2001,(1):37-38
赤峰英才学校是一所“公办民助”性质的现代化实验学校,由赤峰市教委和红山区人民政府批准,红山区教育局创办的寄宿制、封闭式管理的集小学、初中、高中于一体的全日制学校,1999年9月1日正式开学。  相似文献   

5.
试析中国近代科技英才群体的爱国主义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科技英才群体高深的学术造诣、丰硕的科技成果、崇高的人格品质,使他们成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人们在对他们表示十分崇敬、钦佩的同时,更多的是探讨他们成为英才的“水源木本”。那么,仰观他们成才的历史,历史昭示于我们的是: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志向崇高,胸怀宽广;追溯他们成功的源头,源头告诉于我们的是:“为了中华之崛起”的爱国主义精神。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英才群体行为的特征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勇敢、不畏艰苦著称于世,这就是中华民族的行为特征。中国近代科技英才群体的行为特征,就是他们始终如一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6.
加拿大历史上的印第安人寄宿制教育政策是一项强制同化弱势族群的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印第安人文化教育的发展,但给印第安人带来更多的是文化灾难和心灵的创伤。印第安人寄宿制教育是加拿大政府强制同化政策的产物,与我国民族地区寄宿制教育不可"同国而语",但研究印第安人寄宿制教育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教训,将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本文将通过对加拿大印第安人寄宿制教育政策的理念、政策实施过程以及政策的利弊进行论述,提出我国民族地区寄宿制教育应当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取晚近以来苏南各个领域中的若干巨擘、英才,如钱承沛与钱穆、华翼纶与华蘅芳父子,钱基博与钱基厚、荣德生与荣宗敬兄弟等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他们被发现、培育及成长历程的考察,总结苏南地区人才成长的历史经验,探索民间的教育智慧,以期为当下的教育变革、教育公平提供一种历史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朱寿清 《学术探索》2013,(2):143-148
新加坡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多民族、多语言的小国,政府的语文政策关乎国内民族平等和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在东南亚民族主义高涨、土著民族排华、冷战对抗的时代背景下,新加坡脱离殖民统治,走向自治,加人马来西亚联邦,到最后独立建国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极大地影响了新加坡的语文教育政策。20世纪50-80年代,新加坡政府以实用主义为原则,根据内外局势的变化不断地调整语文政策,最终形成了统一的双语教育格局。  相似文献   

9.
教育分流机制是新加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特征之一,其制度内核是新加坡奉行的精英主义理念.新加坡的教育分流机制着眼于升学和就业两种要素的平衡,一方面培养了大批精英人员,一方面又解决了由于经济发展造成的技术人员的短缺问题,积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因而从新加坡教育体系中较为独特的分流机制的基本内涵和具体内容的分析入手,从中得出若干对于我国教育来说具有重要启发与借鉴意义的启示,如使每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加大对职业教育投入、改革单一人才选拔方式等.新加坡处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分流政策,对于我国妥善解决二者之间的不协调关系具有十分明显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新加坡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因此一直主张更有效地使用能源,而不是增加能源的生产。为此新加坡采取了一系列的财税激励政策鼓励企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其提高能效财税激励政策给我国的启示是完善提高能效的财税政策;财税激励政策需要注重全行业全过程;提高财税政策可操作性;激励方式应该多元化;政策设计要体现灵活性和人性化,借鉴其成功经验以供我国相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1.
“亚洲价值观”与新加坡民主政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亚洲价值观”给新加坡政治和经济生活带来深远影响。在新加坡政府积极宣扬和推行之下 ,“亚洲价值观”维持并巩固了新加坡的威权秩序 ,同时 ,也推动了新加坡经济 3 0年高速发展。新加坡威权政治把民主压制在秩序范围之内 ,而经济发展以及市民社会的兴起使得新加坡民主化潮流不可阻挡。二者张力的结果是民主在威权秩序下缓慢培育和积累 ,逐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2.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新加坡的教师教育政策集中体现了"以师为本""平等性""可选择性"以及"多样性"等价值基础,而制约其教师教育政策价值基础的主观因素主要包括特定的政策理论、意识形态以及实践主体的需要和态度等。  相似文献   

13.
教师教育政策的价值基础是人们对于教师教育决策活动及其结果的一种评价和选择。新加坡的教师教育政策在整合不同价值观念的基础上,集中体现了"以师为本""平等性""可选择性"以及"多样性"等价值观念,而这些价值观念又在某程度上决定了该政策的性质、方向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战后国际局势对新加坡华文教育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65年新加坡独立 ,鉴于当时国际关系的影响和东西方冷战的制约 ,新加坡采取了追求认同东南亚、认同马来亚、迅速“脱华”的政策。华语虽是新加坡多数民族———华族的母语过 ,但新国家领导人出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重考虑 ,未将华语定为国语 ,华文华语的使用价值每况愈下。 2 0世纪 90年代后 ,国家重新重视华文教育 ,采取各种措施 ,提高母语教育水平 ,但华族的母语教育前景仍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大众化实现过程中的毕业生就业工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是对高教大众化持怀疑、否定意见者的重要论点之一。英才教育与大众化教育特征不同 ,毕业生就业状况不同 ,形成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高教大众化实现过程中 ,要重新认识高等教育的目的 ,转变就业观念 ,改革高校培养模式 ,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和就业保障政策  相似文献   

16.
水政策的整体性制度构架:新加坡水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政策创新是世界各国不断地探索高效水管理方式的共同追求,对完善水管理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水政策的国际比较,从不同的视角对水政策进行了全面诠释。进而系统地深入探寻影响水政策设计、实施与评估过程的共同的规律性因素。从政治、制度和技术三个层面构建了水政策的整体性制度构架。以新加坡为例,在整体性制度构架下深入分析了新加坡水政策的实质性的政策内容和宏观的政策过程,总结了新加坡水政策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水政策实践及问题,提出了对我国水政策的启示,为理解和优化我国水政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行动建议。  相似文献   

17.
思想英才不可能主宰历史常乐个人同历史的关系问题,是一个老话题,但这个老话题不断有人要谈。1997年第3期《读书》上有两篇小文章就此话题“吵架”。田玉萍《也谈历史人物》一文引述并赞成钱行先生的意见。钱先生提出,历史人物的“价值和意义”,以文化传统的传递...  相似文献   

18.
略论新加坡的华文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文教育在海外华人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在华人占主体部分的新加坡,在实行双语政策的影响下,其华文教育的境况并不乐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新加坡的华文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体现在华文教育意识的提升、华文教育的提倡、教学制度改革的推行、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的开展等方面。华文教育的发展,推动了华人社会的发展及当地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教育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出发,首先论证了高等学校教育系统作为一个生态体会受到制度环境和技术环境的影响,然后在总结国外有关制度环境和技术环境对教育系统影响的基本研究成果以后,分析了我国未来经济结构的调整给高等学校教育系统所带来的影响,最后提出了高等学校组织应对影响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当代改革英才奖”获得者陈二雄赵生荣1994年8月26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灯火辉煌,全国“说说我们的厂长和企业”大奖赛颁奖会正在这里进行。一位身材魁梧的企业家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贺晋年,香港华达投资集团公司董事长李晓华先生,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马文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