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感情真挚”是《考试说明》对高考作文“辞基础等级”的基本要求之一。这是因为“情者文之经”,“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动情”(《文心雕龙》)。高考作文特别强调考生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将个人的情感融于作文材料之中,用自己的真情去拨动阅卷者的心弦,才会产生令人“怦然心动”的感染力。作文考查的是语言表达能力,而语言表达又离不开思想感情。不出自真挚的感情,很难把话说得动听,“假,大,空”,“高、大、全”的东西只能令人生厌.正如庄子所言:“不精不致,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可以说,喜、怒、哀、乐都要写得真挚。有时扰伤也能打动人心,“伤心也是动人的歌”,只要是发自肺腑之音。那么,怎样才能以真挚的感情打动人呢?  相似文献   

2.
作文难,其中一难是“挖掘”意义,点明中心,以小见大,“以一斑窥全豹”。《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但教师的“八股文”意识影响着作文的评价。作文的评价影响着作文的教学。作文教学影响学生的习作.强扭着“意义”装点在作文里。这样的作文,无病呻吟倒还在其次,可怕的是“光明磊落”地、一本正经地甚至“真实”地抒发着虚情假意。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要写自己要说的话,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然而,当前小学生的作文正面临着严重的“灰色污染”。文化市场适合少年儿童的作品匮乏.大量庸俗化、雷同化、成人化的影视剧、书刊的充斥,再加上不少家庭的“填鸭式”培养方式,学生的习作素材日益枯竭。部分学校和教师为追求优秀率、升学率。作文开展套路教学,热衷于传授一凑、二抄、三套的“作文诀窍”。不少学生手中都掌握有一定数量的作文选,习作生搬硬套,程序化、模式化、成人化泛滥。不少小学生的作文由此被污染,有的过于早熟,作文中有明显的成人腔,让人根本分不清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有的有明显的抄袭痕迹,东拼西凑,“剪切作文”、“拷贝作文”大量出现;有的套路雷同,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原本生机勃勃的学生泯灭了个性,抹杀了灵性,窒息了创造性。  相似文献   

4.
一、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教学的效果不佳,许多教师对如何上好作文课深感困惑,诸多学生也不时发出“作文、作文,真是难死人”的感叹。学生“奉命作文”、“应试作文”.以至于出现了千篇一律,千人一腔;不真实,说假话;不具体,说空话;缺真情。说套话的现象。一些小学生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常用的写作方法是“四步曲”——编:编一些不切实际.没有做过的事情:仿:机械模仿,事情一样,只是改变人物;抄:抄袭作文选上的作文;背:背优秀作文,考试时默写在试卷上。这些弊端都不利于学生思想的健康发展和作文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一篇佳作不仅是内容充实,语言流畅,更主要的是字里行间跳动着作者的真情。目前,学生作文大多内容贫乏,语言枯燥,其中有章法技巧方面的原因,但关键是缺少感情投入.所写往往是老师强行规定或自己硬凑虚构,因而呆板乏味。古人云:“情者文之经”,“为情而造文”,那么,如何引发和培养中学生作文中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的作文达到有血有肉、有情有感呢?笔者在作文教学中作了一些肤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在调查中发现,我们的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畏惧甚至讨厌;作文内容“假大空”,千人一面,缺乏个性,思想肤浅,质量不高;教师作文教学方法单一、形式陈旧、随意盲目。那么,怎样改变现状,培养作文兴趣,让学生书写真情,张扬个性,提升思想深度,提高作文质量呢?实践中,笔者认为“沙龙”式作文教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7.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而传统的作文教学,教师重在指导学生如何审题、立意、构思,在指导学生立意的时候.总是要求学生写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并提醒他们.要少写甚至不写假、丑、恶的东西。久而久之,学生一听到作文或叹息或摇头.他们深感无话可说.没有什么感情可以抒发。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前一句在写作的定义中告诉我们,作文教学不仅要着眼于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而且还要关注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和精神世界的构建。后一句对写作的要求强调作文教学要真实地展现学生生命的本色。赵谦祥老师提倡的“绿色作文”,就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把精神生命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作文充满生机。其实作文教学需要“绿色”,有绿色也更体现出“阳光”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我校语文教研组教研课题是“作文批改”研究。目的在于改变教学中存在的“教师批改作文,学生看评语”的现象。因为.这种做法学生不仅得不到修改、推敲方面的锻炼,还会错误地以为修改作文是教师的事,养成写完了事的坏习惯,这对提高学生作文写作水平不利。教师要转变观念,变“替学生改作文”为“指导学生改作文”,把作文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修改作文上。  相似文献   

10.
目前的小学作文教学普遍存在高耗低效的问题。在良好的母语环境中,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很多学生的作文却达不到应有的水平和程度。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学生生活的贫乏是作文教学收效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我认为,应把学生的生活与作文紧紧连缀在一起,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写作,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写出自己对生活的观察、思考、体验与理解。从而促进学生做人与作文的同步发展。而“生活作文”的策略即在于它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11.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从作文教学的角度来看,说的是“做人”与“作文”的关系。古语云:“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也体现“作文”与“做人”的同义关系。新概念作文的倡导者提倡:“真实、真切、真诚、真挚地去关注、感受和体验生活。”表面说是“生活”与“作文”的同义关系,本质上仍然是在阐释“作文”与“做人”的统一。实质上两者的辩证关系应该是“为做人而作文,以作文促做人”。作文是学生人格的物化形态,有什么样的人品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品,有什么样的精神境界就会有什么样的作文意境。作文实则反映做人之本,其中过程,是塑造学生健康个性品质的流动程序。因此,学生在作文过程中要体现个性,做到人文合一。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习作中“写自己想说的话”、“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我认为《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所提出的新论述,不仅符合时代要求,更重要的是符合写作的自身规律。因为“自由表达”是儿童的天性,“作文中儿童自由表达,既发展作文能力,又有助于成为一个在个性、才智和身心等方面发展健康的人。”因此,“引导学生从心灵体验出发,真实地再显生活的底蕴,真诚地拥抱生活,在课堂上让他们尽情地衷现自己的喜怒哀乐,毫不留情地丢弃八股语言的面具,有声有色、淋漓尽致地用富有真情的个性化语言展现自己的个性特征”在作文教学中显得十分重要,只有给予学生表现自我的自由,给以心灵的放飞,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才有可能实现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作文是生活的反映。是生命的律动。是心灵的回声。然而.纵观当前中学生作文现状:不少学生用自己的笔写别人的话,或张口说瞎话。或“无病呻吟”“胡编乱造”。“假、大、空”满天飞。这既阻碍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也直接导致了学生真实人格的缺失。有鉴于此,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实际上是把生活与写作、做人与作文这二者真正和谐地统一在一起。这不仅对写作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写作者个性的发展、完善,对健全人格的培养,也具有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成长作文”教学实验是在对青少年成长心理做了大量调查的基础上,以青少年自身的成长过程为考察对象,积极探索作文教学与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的作文教学实验。它的实验产品“成长作文”便成了青少年成长经历的忠实记录,成了描述他们身心发展的“心灵史”,在写作中做到了叙真事,写实感,抒真情,即所谤的“我以我手写我心,我以我心抒真情”。“成长作文”用一颗真波之心,一份真挚之情去打动读者,以引起他们的共鸣。  相似文献   

15.
学生提到作文就头痛,作文教学的效率不高,这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自己独特的感受。能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地写纪实作文。”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习作中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呢?笔者在小学高段作文教学中对“我手写我心”的作文理念作了些尝试。  相似文献   

16.
叶圣陶先生说:“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文的本人。”可是,传统的作文教学要求:对于学生的作文,教师要精批细改。目前,许多学生家长和学生仍以这种标尺要求教师。遗憾的是,这把衡量作文教学的“标尺”实际上是套在作文教学上的枷锁,既约束老师,又危害学生。请再听听叶圣陶先生的谆谆告诫吧:“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秉承叶老的教导,笔者从作文教学的实际出发,找到的答案是:让学生批改,把作文的批改权交还学生;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积极发挥在作文评改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直接参与评改,并从中体会“文章不厌百回改”、“精自改中来”的真味。  相似文献   

17.
说到作文。许多孩子为此头疼,不说题材不新,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作文比比皆是,学生最常写的事是“帮老大爷推车”、“送盲人回家”、“帮妈妈洗碗”、“老鹰捉小鸡”等。为了获取高分,学生不敢说真话诉真情,更严重的是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就是那干巴巴的几句话也是东拼西凑,言不由衷!久而久之,造成了孩子消极作文的心理,哪怕是作文写得好的学生也很少有喜欢作文的。那么,如何让学生对这种习作恐惧说声“再见”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觉得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批改作文,是作文教学的重头戏,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戈键环节。但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绝大多数教师沿袭的仍然是学生作文教师改的传统方法。教师们尽管付出了大量艰辛的劳动,学生的作文水平却总是在低谷中徘徊不前,收效甚微。这就说明作文批改由教师一手包办的做法存在着弊端,有改革的必要。那么,如何改革作文的批改方法.才能把教师从劳而无功的作文批改的重压下解放出来.才能多快好省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我认为努力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是实现“解放”与“提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作文是人们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活动。作文始终离不开现实生活,因此,作文教学的着眼点应放在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体验上。我记得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强调的就是作文要讲究“真实”,因为“真实”是作文的生命。编造的作文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习作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当前,在一些初中作文教学的课堂上,教师作文指导简单化、模式化,学生写作激情普遍不高,甚至有厌写、怕写情绪,学生在选材、构思、语言等方面缺乏精雕细琢,写作水平很难提高。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的写作提出的要求是:感情要真挚,注意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和独立的写作意识。重视鼓励自由表达,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