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韩非在解说老子《道德经》时.阐发了自己的修养论。韩非所谓修德实主要指利于自身的智术修养,其修养方法的基本原则是“虚静”,而以“意无所制”为虚静之要诀,虚静原则主要的实际要求是善于把握动静和寡欲知足。韩非只讲修智术而不讲修仁术,不能教人宅心仁厚;讲虚静无为而追求御物胜敌,是以虚静为诡道。然其辨析动静和物欲与利害得失之关系,所见精微深湛,实包含了不少哲理与经验。  相似文献   

2.
知足     
张峰 《百姓生活》2010,(1):18-18
“知足”即满足于已经得到的。人生天地间,是需要有知足的心态的。《老子》四十四章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意思是知道满足,就不会因贪得无厌而受到羞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因追求不止而遭遇危险,这样的人生才能过得平平安安、长长久久。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佛教宇宙本体论“缘起性空”的意义。指出:“缘起性空”否定了一切神格或理性的本体,把佛教推上重义理、倡内省的道路;使佛教与中国本上思想融为一体,从而使佛教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扎根开花。  相似文献   

4.
人类存在是以叙事的方式展开的,本事作为叙事本体,也就敞开了本事生存意义。孔子作为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积极地建构了中国人时空“往”的本事生存范式,规约了中国人的现实生存。孔子敬事而信;敏事慎言;成事不说;遂事不谏。其本事生存的赜义就在于向本事寻求生存的本体支架,从而搭建诗意的本事栖居。孔子本事生存建构既裨助也束缚着未来。  相似文献   

5.
民俗佛教的形成与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五代北宋之际中国佛教经历了一次嬗变。在此之前主要是学理型佛教通过“格义”与“判教”创宗立说,是民俗佛教在民间社会孕育生根的时期;在此之后主要是民俗型佛教蓬勃展开的时期。民俗佛教具有泛神论、仙佛不分、兼融三教等特点;与学理佛教探索生活的意义空间相对,民俗佛教营造生活的秩序空间。  相似文献   

6.
长寿乃世人之心愿。通过愉悦精神、调节情绪、提高生活质量以延长人的寿命,并非天方夜谭。以下延年益寿“十乐”妙法供老年朋友参考:知足之乐———知足者行也安然,坐也安然,富也安然,贫也安然,布衣得暖胜似锦;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大鱼大肉固然香,粗茶淡饭更香甜;名也不贪,利也不贫,清心寡欲,宁静致远,知足赛过长生药。天伦之乐———与子女分居的老人,子女要常回家看看,慰藉侍奉老人;老人也要亲近子女,或教诲晚辈,或接送上学,或携孙子孙女逛公园。年节假日老少和睦相聚,共享天伦之乐。这就是常被人戏称的“孙子疗法”…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外科医学奠基人裘法祖有一座右铭:“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在漫长的人生岁月里,他一直忠实地践行着自己的座右铭。“做人要知足”。也就是说一个人在物质条件、名  相似文献   

8.
两课教学弱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情感因素”缺失。应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感和实施爱的原则;教师要运用科学的情感教育方法,善于调节情绪,演好“情感角色”;善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善于对部分教材进行适当地“编辑”;探索有自身特色的课堂教育评价模式等提高两课教育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9.
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属于佛教中国化的起始阶段,亦是“中国佛教哲学”因果学说初步形成之早期酝酿阶段,而中国佛教哲学早期的因果学说既不完全等同于“印度佛教哲学”的因果理论,亦同样有别于隋唐时期及后世佛教哲学的因果学说。本文在深入具体分析《弘明集》与《广弘明集》等文本的基础上,对中国佛教哲学早期因果学说作出了新的诠释:其一、东汉末年苍梧太守牟子所撰写的《牟子理惑论》至晋代孙绰所作《喻道论》的完成即可被视为其理论建构之第一阶段,即“被动调适阶段”,以“善恶报应”为其基本主张;其二、慧远之“三世报应说”的提出,可视为中国佛教哲学早期因果学说理论建构之第二阶段,即“主动调适阶段”;其三、李师政之“因缘果报说”的建构完成,可被视为第三阶段,即“调适完成阶段”。  相似文献   

10.
“继续生存”是德里达论述译文和原文关系时的一个核心概念。多数学者都把它完全等同于沃尔特·本雅明的“以后生存”。以此为切入点,对德里达的“继续生存”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并在同“以后生存”的比较后指出,“继续生存”体现是一种断裂和连续的结合体,是断裂的连续;而本雅明的“以后生存”体现的则是原文和译文之间的断裂。“继续生存”虽然源自于“以后生存”,但绝不是它的简单复制,而是它的某种意义上的继续生存。此外,在“继续生存”中体现出的原文和译文的关系是一种独立中的联系,或断裂中的连续关系。并据此指出,有些学者认为在解构主义译论中译文和原文无相似性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1.
在交通、通讯相对落后的古代社会 ,士人是文化的主要载体 ,士人的流动迁移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东吴时期侨寓江东的中土人士对江东地域社会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侨寓之士有较高的学术文化修养 ,仕宦显赫者或创立典制、或致力教化 ;隐居不仕者则潜心治学 ,收徒传道 ;他们在经、史、子及文学艺术各领域都留下了足可称道的著述与创作 ;他们还沟通了江东与荆襄、中土等地的学术文化交流 ,拓展了本土学人的视野 ,提升了他们的学术水准。这为此后江东地域学术文化的进一步飞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生活在长江下游、太湖之滨的吴地居民 ,具有独特的生态自然环境 ,吴人在适应这种“水”环境的过程中 ,形成了以稻作农业和商贸为主的经济生活模式。以此相伴 ,产生和发展了吴地文化类型。吴人在与特殊的生态环境、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传统的相互作用中 ,经世代累积、长期积淀而形成了共同的人格特征 ,因此 ,吴地居民人格的区域特征是人与自然、人的生产活动、人与文化的互动中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学僧的文学创作及其所呈现的入世转向,离不开"人间佛教"的深刻影响。太虚大师倡导的"人间佛教"是中国近代以来佛教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现代佛教革新方向的确立,进一步推动了佛教的"社会化"与"世俗化"。五四前后,僧界涌现出特殊的学僧群体,他们基本上是太虚思想的支持者和拥护者。深受"人间佛教"思想影响的他们,在文学创作上自觉追求对现实生活的深切关注,面对国家的被侵略,不忘爱国情怀的抒发。更为突出的是,他们敢于直面佛门内部的新旧冲突,尝试运用小说的形式描述年轻主人公的悲惨遭遇,感伤的情绪尤其浓郁,它是学僧作家自身困境的真实表现。僧俗之间的隔膜、冲突等不和谐的一面,他们也予以表现。学僧用写实的笔法关切现实生活,具有先锋意识和入世情怀。  相似文献   

14.
吴嘉纪、钱澄之身历明清鼎革之乱,目睹了兵荒马乱之时清军的暴行、败兵的狼藉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感受着百姓的苦痛和悲哀,体验着沧桑变幻之感,用诗歌记录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但二人的切入视角不同,吴嘉纪多侧重于从平民角度看待世事,关注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钱澄之多写战事,从大环境着眼,注重历史事件始末。咏史诗创作上吴嘉纪重在怀古,抒发昔盛今衰之感;钱澄之咏史诗因事兴感,重在借鉴历史意义。在诗歌艺术手法方面均用白描而侧重点不同,风格上吴嘉纪岩冷危苦,凄急幽奥;钱澄之英风豪气,悲愤激昂。  相似文献   

15.
孙吴统治者之尚巫及其对待道教、佛教之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吴统治者出自寒门,在文化上轻视儒学而迷信方术,孙权、孙皓等统治者不仅与葛玄、介象等神仙方术之士交往密切,征用不少道术人物为宦,而且公然造神,孙吴宫廷中充满了巫筮气息,进而刺激了江南道教的发展。孙权、孙皓以巫术鬼神看待佛教,又以僧人入宫为官,支持创立佛寺,资助佛经翻译,从而为佛教在江南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机缘。  相似文献   

16.
鲍廷博与吴骞是清代旅居浙江的徽州藏书家,他们居住的地方即现在的嘉兴地区。二人因共同的藏书爱好而结下了亦师亦友的关系,收藏书籍过程中的诗文互动、校勘题跋等活动加深了彼此之间的友谊。与此同时,在他们的交往活动中,不少江浙文化名人也参与其中,共同的书籍收藏喜好繁荣了当地的文化,客观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扩展了徽州文化的影响。而《吴骞日记》更是记载了不少关于鲍廷博的生平活动,尤其是对两人以藏书活动为中心的往来有很多详细描述,这对补遗《鲍廷博年谱》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同时也为从另外一个方面了解鲍廷博的人生轨迹提供了视角。毫无疑问,鲍廷博与吴骞的这些藏书文化活动让寓居地人民对旅外徽州人的评价也产生正面影响,因此深入研究他们的交往,对后世学者了解当时旅居浙江的徽州人融入当地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英美浪漫主义作家从自然的审美与精神意义、朴素的生态环保意识和生命共同体三个方面书写了各自的生态意识.他们揭示了自然中美的真谛,阐释与自然相融的和谐之美,提倡回归自然,复归人类的美好天性,为人们追寻精神家园开辟出一条通往真、善、美的自然之路.此外,他们也表达了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深切关注,呼吁人们敬畏生命,保护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强调人类不是自然界的主宰,只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与其他生命共同组成一个平等的生命共同体的宇宙血缘家庭.英美浪漫主义文学的价值在于揭示人类与自然的深层关系和相互影响,促使人们参悟保护生态环境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汉语佛教成语正是两种文化——梵、汉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汉语佛教成语已成为我国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运用于各种文学作品中,影响着其它文化形态。它蕴涵着丰富的佛学智慧和人生哲理,指导我们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渊博的学识智慧、正确的处世原则和真诚的警策规劝等。  相似文献   

19.
在吴承恩《西游记》小说成书之前,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便以戏曲、小说、说唱等多种艺术样式广泛在民间传播,这无疑为吴承恩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这里依据《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等相关文献,从取经人、取经故事、取经故事的寓意等三方面,比较《西游记》成书之前的这些原始材料与吴承恩《西游记》小说的异同,以此考察吴承恩作为小说家的独特创造性。  相似文献   

20.
意境、妙悟是中国文论史上两个极富价值和生命力的范畴,它们是中国本土固有的概念"境"、"悟"与外来佛教文化碰撞、融合的结果,都对佛教文化有所吸纳、融化,同时更是在中国本土文化的滋养和长期的批评实践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