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 毫秒
1.
唐传古乐谱研究是 2 0世纪国际汉学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回顾这一课题的学术史的基础上 ,对《从古乐谱看乐调和曲辞的关系》一文涉及的几个问题作了重新讨论。本文认为 :唐传古乐谱基本上是器乐谱 ,不应随意夸大它的音乐文学价值 ;唐代曲拍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 ,不存在一个普适于诸多乐曲的曲拍—句读对应规则 ;为古谱配辞须达到词、曲在段式、句式、拍式等方面的一致 ,而不能忽略谱中的乐理。本文并介绍了一种结合文献、文物、民间遗存 ,建立音调与历史的对应关系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
孙其芳在《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四期发表《敦煌词与唐宋词论略》一文,从燕乐源流和表现形式、敦煌词与唐宋词的作者、词调词体、题材内容、风格等方面,论述了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清初词人朱彝尊辑《词综》二十六卷,汪森增补十卷,合共三十六卷。收录唐、五代、宋、金、元词2253首,作者659人。为一部著名词选。该书卷二十“周密”名下注云: “有《草窗词》二卷,一名《蘋洲渔笛谱》,”此说一出,相沿成习,讹误传承,无人细究,几成定论,贻误非浅。 修订本《辞源》四册“蘋洲渔笛谱”条云;“元·周密撰。二卷。密,南宋末人,号草窗,故其词集又名《草窗词》。” 1989年版《辞海》再订本上册草部“蘋洲渔笛谱”条释文云:“又名《草窗词》。词集名。宋末周密(号草窗)作。二卷。朱孝臧《疆村丛书》本,于二卷外,收有清·江昱所辑《集外词》一卷及考证,附朱氏所撰校记一卷。”而“草窗词”条更直注为:“即《蘋洲渔笛谱》”。 以上三书同执一词,皆以《蘋洲渔笛谱》与《草窗词》为异名同书。而考校实际则不然。看来,颇有考辨以正视听之必要了。 两书皆收入《丛书集成》初编,《草窗词》编号  相似文献   

4.
张帆 《西域研究》2024,(2):118-129+172
《香空宝忏》是笔者在田野调查中发现的摩尼教文书,核心内容是十五条听者忏悔文,内容、结构与古突厥语《忏悔词》基本相同,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听者忏悔文汉译版本。《香空宝忏》与霞浦文书、屏南文书属同一系统,话语体系与敦煌文书一脉相承。不同的《香空宝忏》抄本,内容有异有同,符合民间文书的传播规律:核心内容稳定传承,衍增部分灵活变化。从科普特文、古突厥语、敦煌唐写本的只言片语,再到当下所见,“香空”内涵、忏悔文内容基本相同,经不同区域、民族、语言传承,带有浓厚地域色彩,但仍保持内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碎金词谱》共六卷,为清代谢元淮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所编撰,是一部独立的词乐歌曲集和词乐乐谱资料集。此书的词乐乐谱和词乐资料主要来自于《九宫大成》。《九宫大成》刊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是由戏曲家周祥钰等人尽搜宫廷内外词曲乐谱资料编辑而成,共录唐宋元明清词曲乐谱4600多首,套曲220多套,规模十分宏大。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许善宝将《九宫大成》中所收词乐乐谱160多首辑出,再加上少数辑自他书的乐谱,编成一集,名之为《自怡轩乐谱》。《碎金词谱》就是以《自怡轩乐谱》为底本,修订了其中词曲不分的弊端,又从《九…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流行音乐席卷我国歌坛,甚至不少日本流行歌曲的汉译版也得到了歌迷的追捧。要准确传达日本歌曲的内涵和情感,译者既要考虑文字与旋律的对应关系,还要处理好因文化差异产生的不同表达,进而达到歌曲最高的艺术价值。以日本经典老歌《時の流れに身を任せ》的中文译配《我只在乎你》为例,可以有效探究日本歌曲汉译中等值和改写理论在意义传达和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简德彬 《船山学刊》2000,(4):101-107
甲、问题缘起大约成书于中唐的《坛经》敦煌本,是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坛经》的最古本。见载于敦煌本《坛经》的慧能心偈有两首。其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其二:“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自《坛经》第二古本北宋惠昕本开始,敦煌本《坛经》所载慧能心偈两首即被合并成一首,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这样,慧能南禅心偈在数量上便有了三首,在形式上便有了两种情形,即:敦煌本“两偈并存”和惠昕本“两偈合一”。与神秀北禅心偈一首相比…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词学家胡云翼称配乐曲的歌词为音乐文学。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从《诗经》到汉魏六朝乐府诗,它们是先有了诗,然后配上适当的乐曲,这是以乐从词;唐代以来由西域传入的印度系音乐在中原流行,被称为新燕(宴)乐,根据其节奏旋律谱写的长...  相似文献   

9.
周绍良先生自庄严堪所藏《维摩诘经》背后所录的一些敦煌词集为《补敦煌曲子词》一卷,共十三首,正如周先生所说,这是“未曾为人所知的一卷”。周先生又说:“曲子词一卷,前段已残失,仅存十三首,墨色极淡,无法拍照。”他从词中崇敬观音这一点,推断这些词为“唐代晚期”的作品。  相似文献   

10.
关于《文选》的篇目次第及文体分类曹道衡现今所见的《文选》,各种版本的篇目次第都有出入。敦煌发现的唐写本和日本所藏的古抄本均非全帙,而且也不是我们常读的本子,可以姑置勿论。即以我们经常见到的版本而论,一般以清胡克家覆刻宋尤袤刊的李善注本和《四部丛刊》影...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贤智集》中“显真性以劝修法”的全文译释,展示了西夏曲子词《杨柳枝》的范式,以为研究西夏时唐五代敦煌曲子词的继承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代众多的文学样式中,词尤专于言情。词始于唐,是当时兴盛的燕乐所孕育的结果,到宋代,词得到进一步发展。它会乐歌唱,有别于我国“诗三百”以来的“声依永,律和声”、先调后调的诗统,而以依曲制词、传声填词,因调作词为其创作程序。因此,比起诗来,词与音乐有着更为密切的渊源关系,即禀承了音乐艺术形式独有的细腻、深长、隽永的表情特质。音乐是听觉艺术,可以通过音色、力度、节奏、旋律、调式、织体、曲式,以及声音的延伸来进行极为宽泛、抽象的情感表达活动,而词作为一种以语言体式为中心的文学样式,又是如何有效地…  相似文献   

13.
王船山极为推崇《诗经》的艺术风格。他赞赏《诗经》反复咏叹的旋律美,视节奏为区别《雅》、《郑》的主要标准,对《诗经》中诗歌的节奏多有论述。船山以“曲尽人情”与“外周物理”为标准,评赏《诗经》中的情景描写;以“意藏篇中”为标准,评析《诗经》的章法、句法与用韵情况。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词史的角度论证了词的音乐属性。词的起源与音乐有着难以分离的紧密关系,历代词人评家赋予词以众多的“芳名”、别号,莫不与音乐相关。中国诗乐结合的传统,大体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词的产生是中国诗乐结合进入第三个阶段的产物。诗乐结合的第三阶段是燕乐。唐代是燕乐的繁盛期,燕乐形成的同时也在孕育着词这一新的诗体形式。从“选词以配乐”到“由乐以定辞”,中间又跨越了相当长的历史时空。字句齐整的五、七言诗入乐,难以与流行的乐曲在节奏与旋律上配合得完美无间。乐曲愈发展,诗乐之间的矛盾便愈加突出。曲辞从五、七言之齐言走向杂言势在必行。长短句歌词的出现是必然的。正是音乐,新兴的燕乐催化了词这一诗体形式的诞生,而词这种长短句歌词最好地反映千变万化的音乐旋律节奏  相似文献   

15.
敦煌曲子词与中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君 《中州学刊》2002,(6):45-52
敦煌曲子词自发现以来,学术界多注意它与西北地域文化的关系,而且从方音、方言的角度去证实它为西北本土作品,较为忽略其中保存的中原作品,也忽略了它与中原文化的复杂关系。今存敦煌曲子词写本中既有唐昭宗李晔与李嗣周、韩建君臣的唱和之作,还有花间词人温庭筠和欧阳炯的作品。《云谣集杂曲子三十首》所反映的内容、描述的情境和刻画的形象都可说明它们是中原文人的词作。敦煌曲子词所用词调四十五个,其中三十八个即为盛唐京都教坊习用的曲名。敦煌曲子词很大部分的词调来自中原的事实,更有力的说明了这唐五代早期的新体音乐文学形式——曲子词绝非敦煌的特产。敦煌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机缘,使中原的新体文学形式即词调在此与河西本土、西域、中亚、印度音乐文化的结合,创造了新的文化因子。此种文化现象表明敦煌曲子词所代表的河西地区燕乐文化与中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敦煌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西陲的神奇沃土,它不仅始终保持了中原文化的主导地位,也保持了与中原文化的同步发展。敦煌曲子词中的中原作品,不仅是以罕见的写本出现,而且绝大部分是现中原不存有的早期词作,因此可谓弥足珍贵,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6.
1.敦煌变文新辑潘重规教授对照原抄本校订了王重民等编辑的《敦煌变文集》,发现很多导致文义歧解的抄误俗字。将于最近出版的《敦煌变文新书》对此做了校正。 2.第二卷敦煌俗字谱潘重规教授直接指导下的敦煌抄本中的中文俗字专著《敦煌俗字谱》已于1978年编辑完成。题名为《敦煌俗字谱续编》的第二卷编辑规划正在进行中。 3.敦煌抄本中的中文俗字索引敦煌抄本中的中文俗字虽给学者带来很多困难,但至今还只有《敦煌俗字谱》一本著作,涉及到这一特殊课题。《俗字谱》的作者现在正从事中文俗字索引的编辑规划。《敦煌俗字谱》的编排是按部首从正字查俗字,而索引则按笔划从俗字检正字。《敦煌俗字  相似文献   

17.
追溯倚声体制的源流,当与古乐府诗“由乐以定词”、“选词以配乐”的创作特点有关;汉代的倚瑟和齐梁时期的倚歌,在体制上也对作为词体的倚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倚声概念形成于中唐,其倚声制曲、按曲制谱、依谱填词的内涵在宋代逐渐形成。制曲与唱词的关键在于对节拍的控制,节拍的缓急与唐宋燕乐乐器的变化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倚声的配乐制腔可大体分为自度曲与过腔两种,而词的演唱尚需要歌妓对其平仄四声及拍眼的位置加以融合调整,才能婉转自然。从倚声到填词,这种概念的转换与词的创作从倚声制词到按谱填词的变化有着直接对应的关系。宋人的自度曲在体制上最充分地彰显了“倚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唐·新罗·日本政治制度比较研究》一书中对“突厥”、“琉球”、新罗统一“三国”、唐太宗征高句丽的战争胜利与失败、新罗与中国的交往、百济两个国王的名字等问题的认识与提法值得再探讨  相似文献   

19.
旷娟 《文史哲》2006,(1):70-72
黄庭坚《念奴娇》(断虹霁雨)词的“题记”,完整保存于现存的南宋有关文献当中。这一新发现的完整“题记”,不但恢复了“题记”的原貌,可补黄庭坚词集诸本之阙,更能证明《容斋随笔》中所记黄庭坚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的修改并非孤证,而且此修改本只是黄庭坚个人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发表十五年后的一个私人修改稿。  相似文献   

20.
关于词体的特征和词的起源问题,词学界存在一种很有影响的看法,即只从词体的音乐性出发,以是否配合燕乐作为辨别词体的标准。这是不符合实际的,它无法给人以明确的界定,故给人带来更多更深的困惑。实际上,词的谱式定型(乐谱的定型、与乐谱相应的歌辞的格律谱式的定型)对词体的确立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考察词体的本质特征,探讨词体的起源,应从音乐和歌辞两个方面着眼,不应只看它的音乐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