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使下面的论述能在一个简明的框架内进行,笔者首先对本文中所使用的“学院派批评”这一概念做一界定:所谓学院派,是指在高等院校里从事文化、文学批评的学术群体;所谓批评,是指对当下文坛诸如文学现象、作家作品等等的评判文字。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学院派批评日渐强盛,甚至大  相似文献   

2.
为使下面的论述能在一个简明的框架内进行,笔者首先对本文中所使用的"学院派批评"这一概念做一界定:所谓学院派,是指在高等院校里从事文化、文学批评的学术群体;所谓批评,是指对当下文坛诸如文学现象、作家作品等等的评判文字.  相似文献   

3.
人们习惯于把1984年12月19日至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之日的这一段倒计时数的读秒时刻,称为“过渡期”。在这历史的“过渡期”中,香港文学本身的香港特色日益鲜明,硕果累累,举世瞩目,在中国文学的整体格局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进入“过渡期”后,香港作为联结海峡两岸乃至中西文化的“桥梁”作用进一步加强了。香港作家立足香港,放眼于全球性的世界华文文学的大文学圈,成为沟通祖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之间的文学桥梁,同时也是沟通五大洲所有的华文作家的一座桥梁。可以这样说:香港文学在“过渡期”的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很多专家、学者对"香港文学"和"香港作家"作了明确的界定,但都不同程度存在些问题.笔者认为,"香港文学"是具有华人血统的香港作家用华文所从事的各种文学活动和文学创作,包括与之相关的一切文学因素;"香港作家"是在香港住过一段时间(不管现在或以前居住在香港还是国外)最后的落脚点在香港、具有华人血统并用中文进行写作、曾出版过文学作品或经常在报刊杂志发表文学作品包括文学评论和翻译著作的作家.  相似文献   

5.
90年代的“学院派”批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90年代的“学院派”批评南帆一90年代伊始,“学院派”批评的称号再度出现在人们的视域里.有趣的是,这个称号不是由德高望重的学术前辈作出倡导,“学院派”是学院里面一些才子们的自我馈赠。到目前为止,即使在学院内部,“学院派”批评也仅仅是一个隐约的雏形。尽...  相似文献   

6.
韩晗 《晋阳学刊》2012,(4):132-135
"80后"作家备受瞩目,但"80后"评论家(包括文学史研究者)却未受到学界应有的关注。文章所论的"80后"批评家,基本是集中于国内重点院校的重点学科,已获得或即将获得博士学位的"学院派评论家",他们对于"80后"作家的忽视,实际上反映了学院派本身对商业化出版的拒斥与反感。而从考据、义理、辞章这三重人文社科研究角度考察"80后"评论家的学术理路、代表观点与研究立场,正说明其反映了目前中国的文学状况与话语权力的归属。  相似文献   

7.
香港南来作家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文学界由来自四面八方的作家构成。若论对香港文学的产生、发展、繁荣出力最勤、贡献最大、影响最深广者,当首推南来作家群。一、南来作家的界定南来作家的界定,狭义而言,是指民主革命时期已在中国大陆从事创作并已有文名者,  相似文献   

8.
一代通儒钱穆先生汪学群钱穆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史学家、思想家。作为一代通儒,国学大师,钱先生与其他思想家、学问家不同,他既没有念过大学,非学院派;更没有留过洋,也非西洋派。他来自中国社会最底层的乡村,正是中国社会乡村民间的朴实无华,铸造了他既坚实又伟...  相似文献   

9.
曹聚仁于1995年来香港后不久,分别出版了《文坛五十年》正、续编.这可能是香港文学评论家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进行历史考查的最初尝试.不过在五十年代,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寥寥无几,把它作为一门学科看待的人更是没有.在香港各所大学,均没有人专门从事现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即使有研究成果,也大多散见于作家作品评论,或附属于回忆录中.这就是说在大陆开始建设“中国现代文学史”这门学科的时候,香港限于历史条件和研究力量,未能作出相对的回应.  相似文献   

10.
进入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已经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市,在全球性的经济网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由于经济的高度繁荣,以及这种繁荣所带来的正面和负面的种种影响,使香港那地域狭窄、生存竞争又相当残酷的环境显得更加严峻。而在这个大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的一代,其所接受的信息、所包容的视野、所造就的目光、所思考的问题都业已和他们的前辈远不相同了。反映在小说创作中,便是有一批新的作家登上了文坛。他们既不同于历次的南来作家,也不同于香港从底层奋斗出来的本上作家。他们一般都有比较高的学历,有机会四处观光旅游,又在电脑时…  相似文献   

11.
京派作家异于同时代作家的一个根本特征就是文化身份的不同。学院作家的文化身份不仅形成了其与海派作家和左翼作家不同的生存状态,更影响了其文学写作的观念和群体聚合形态。在具体聚合形态上,师生因缘和文学沙龙是其鲜明特色所在。在讲坛上,京派的作家以知识传递的学院派方式近乎自觉地形成了一个观念相近的写作圈,而在圈子形成之后,他们又以读诗会和"太太的客厅"两种形式不断丰富自我的存在。这种文学圈的形成和活动方式带有学院品格的深深印痕。  相似文献   

12.
香港文学在中西文化交汇的语境中产生和发展.在香港文学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三种代表性文类社会写实性文学、前卫探索性文学和通俗娱乐性文学,侣伦、刘以鬯和金庸分别是其代表性作家,这三位代表性作家的文化追求和文学创作,分别凸显了香港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香港,美丽的东方之珠。独特的地理位置,流动而密集的人口,高度发达的都市工商经济,几十年沿袭英国殖民地组织形式的行政体制,香港人民富有活力的创造精神,使香港流形成了“港派风味”浓郁的文学,表现出三个鲜明的特点。一、文学队伍的多元构成香港文学圈具有世界上同等规模的其他城市难以比拟的多样性。这首先是由香港人口的多元性和流动性造成的。由于香港当局对移民的流入和流出持一种相对开放的态度,所以自20年代以来,每当香港人口出现流动高潮时,往往是香港文化人聚散最频繁之时。以作家为例,出版过文学作品或主持过报刊文艺…  相似文献   

14.
宋艳芳,1976年生,江苏丰县人,文学博士,现为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布雷德伯里批评思想及学院派小说研究"(10CWW019). 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1932~2000)是英国学院派作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15.
《社会科学论坛》2008,(2):F0002-F0002,F0003
李瑞全,1948年2月出生于香港。美国南伊利诺伊州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台湾国立中央大学哲学研究所教授兼所长。目前是鹅湖月刊社社长、台湾生命伦理学会理事长,卫生署医药伦理委员会委员等。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东北作家群中的李辉英,到香港后继续从事文学创作。本文试从近年结集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名流》及其在香港一些报刊上发表的部分短篇小说,探索一下李辉英在香港近期作品的创作特色。面对现实的老作家几年前,李辉英对一位访问他的记者谈到小说的社会作用时说:  相似文献   

17.
80年代初,当王蒙、宗璞等大陆作家开始抬脚追赶西方现代派文学逐渐远去的步伐时,在南方那个殖民地的孤岛上,香港的现代派文学运动已走过30多年的历史。时间的差距也许能说明太多的问题,但就整个中国的当代文学而言,香港现代派小说在这方面的领先和持续,又和独特...  相似文献   

18.
香港本土作家的小说创作从内容到风格,后代较前代作家都有新的探索,使小说内容逐渐扩大、主题逐步深入、风格日趋多元化,文学意识一步步加强,推动了香港小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学批评的三足鼎立局面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与陕西主要作家高原型、平原型和山地型气质形态相近,陕西批评界也出现了高原派、平原派和山地派三足(派)鼎立的可喜局面;此外还有各种不同声音出现;学院派和媒介批评互为支撑.应该说,陕西文学批评界的春天已经到来.  相似文献   

20.
暨南大学是海内外知名的华侨学府。办学特色鲜明。教育学院利用综合性大学雄厚的师资力量,忠实履行为海外、港澳地区培养成人高等教育人才的重要职责。1985年以来,在香港大学、香港中医骨伤学会、香港工会联合会、香港专业进修高等学院、澳门业余进修中心、澳门护士学会、澳门管理专业协会和澳门暨育服务中心等单位的协办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