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后现代主义哲学是以批判和反叛现代性的姿态出现的,作为现代性的重要表征的“理性主义”,也必然在其批判之列。后现代主义可以说是以反理性主义为其表征的。学界对后现代主义的反理性主义的评价,多是看到了其消极意义。本文认为,后现代主义的反理性主义却有着积极的意义,那就在于它深入和全面地揭示了“理性”在确立自身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压迫性与极权性,力图让人们对理性之用的消极方面保持警醒。同时,后现代主义者的根本立场也并非是要弃置理性,而是坚持理性所内在的批判之维。  相似文献   

2.
《鲁滨逊漂流记》在内容与写作风格上都彰显了理性的力量,但是同时也暴露了理性过度膨胀成为理性主义的局限,当理性上升到一种主义的时候,其缺陷就会暴露甚至扩大,如在情感的遗失、目的理性的认知方式的问题上,理性在经历千辛万苦后,最后占领高地。我们要防止理性过度膨胀成为另一种蒙昧,要辩证的对待理性、辩证的对待启蒙。但是如何由"是"的描述到对"应当"的评价和规范的转变,从实体到实践的转变——如何防止理性过度膨胀为另一种蒙昧的问题的发生,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3.
尽管“理性选择”假设饱受批评,但目前仍是现代经济学的内核之一,并为法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学科所接受,极大地推动了这些学科的发展。因此,如何看待这一倍受争议的假设,仍需要更为深入的思考。本文通过对“理性选择”的哲学和认知心理学基础的考察指出,在认知过程中,理性和感性、知性同样在起作用,而且是相辅相成的。从这个角度讲,仅考虑理性的经济学是不全面的,建立于“理性选择”假设之上的经济学在认识论和认知心理学基础上是存在缺陷的。而这必然会导致经济学在对人的行为的研究上存在某些先天不足。  相似文献   

4.
论芝加哥法经济学理性人假设的修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芝加哥法经济理性观与新古典经济学理性观是一脉相承的,二者在理论的逻辑起点——理性上持有共同的立场。芝加哥法经济学推崇完全理性和工具理性,并用之对法律规则下行为人的行为选择问题展开了广泛的分析。但是,芝加哥法经济学理性观并非是新古典经济学理性观的“复制品”。芝加哥法经济学在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理性观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自身的理性观进行了修正,即在坚持工具理性的基础上,修改理性人假设的完全理性下的一些不适合现实的辅助性前提假定,以期增强其理论对法律规则下行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  相似文献   

5.
经济学研究中存在建构理性主义和进化理性主义两种理论体系。本文对经济建构理性主义和经济进化理性主义分别进行了阐述 ,最后对这两种理论体系进行了对比。本文认为 ,基于经济学中这两种理论体系的比较和分析对于现实的中国经济实践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6.
“开放社会”被波普自诩为权威社会的敌人,然而他在毁灭旧权威主义的同时,却陷入了新权威主义的陷阱.波普从理性的批判入手,企图建构批判理性主义,并将这种立场贯穿于其政治理想“开放社会”的演绎过程中,然而在政治理想范围内展开对理性的批判,其结果是重新把理性推向权威的祭坛,使其“开放社会”埋下了理性权威主义的种子.从“开放社会”的实现过程来看,“开放社会”仍然在权威的引导下规范社会道德和个人行为,这也导致“开放社会”不“开放”.  相似文献   

7.
理性是经济学的核心假设。国内中文文献鲜见对经济理性的全面论述。本文试图为这一工作做一点边际贡献。作者阐述了新古典经济学 (主流经济学 )中工具理性、理性行为和经济人的含义 ,以及三者之间的逻辑联系 ,总结出新古典经济学 (主流经济学 )的经济理性的四个特征 :工具理性、愿望目标、性状良好的偏好和最优化  相似文献   

8.
理性范式、人的发展阶段与"理性经济人"假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沈湘平 《社会科学》2000,30(2):33-37
“理性经济人”是经济学的基础性假设①,自亚当·斯密开创并使用以来,不断受到来自经济学外部与内部的批判,不时形成所谓经济学理性主义基础的危机。在进行市场经济的今日中国,浸泳着人文传统的中国学人对“理性经济人”亦多有挞伐。如何看待“理性经济人”已不仅是个经济学的理论问题,而且是涉及经济建设、道德建设,乃至整个社会转型的操作的现实问题,不可不察。笔者以为,“理性经济人”是一种理性研究范式,而理性范式的发展总体上决定于人的发展阶段和实践水平;正确理解的“理性经济人”假设与目前人的发展阶段和人类实践水平是基本相适应…  相似文献   

9.
西方文化在本质上是理性主义文化,即以“逻各斯”精神和“努斯”精神的对立为重要规定的文化,现代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潮就是对这一文化及其矛盾的现代理论表征、反思和批判。现代人本主义批判传统理性主义的“逻各斯”精神,要求理性回归人的生活,以丰富的人性取代“冷酷的理性”;现代科学主义则批判传统理性的“努斯”精神,要求理性回归经验世界,以谦虚的理性取代“狂妄的理性”;马克思主义思潮从总体性的实践活动出发,对传统理性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和批判。  相似文献   

10.
有关传统小农具有何种理性的争论,存在两派对立的观点,即传统农民是社会理性还是经济理性。这两派观点分别持“实体经济学”与“形式经济学”的立场.在各自的形成中涌现了一系列的代表性人物和著作。但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在两派的对立争论之外,也不乏出现调和的“第三条道路”.认为现实中的小农是两种理性的综合体。重新梳理、反思这一经典小农理论的最大意义.在于构建本土方法论以及对当下中国“三农”问题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法德的自由主义价值观主要来源于欧洲的理性主义传统,其核心是唯理主义。唯理主义偏好意图伦理、信念伦理和价值理性。它相信人的理性能力的无限性,但一直秉持怀疑主义的原则;它喜欢革命与变革,坚决反对传统,主张革除习俗与惯例,但它又喜欢对社会与人的改造,相信人性的无限可完善性。它所秉持的这些观念极易将其价值当作现实去推行,从而导致恶果,因此需要对之进行限定、划界,方能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12.
梁飞 《齐鲁学刊》2013,(3):81-85
经济理性在本质上是一种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逻辑,经济理性虽然使人类克服了愚昧,摆脱了贫穷,但其并不能无限制的膨胀和使用。经济理性在本体论和存在论上都存在着限度。生态理性是将大自然的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融为一体,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社会和谐的理性。经济理性超出了其合理性限度就会转化为非理性,带来负面效应。当代经济理性的不断扩张的非理性逻辑正大盛其行,因此必须扬弃经济理性,发展并实施生态理性,从而避免导致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的出现。  相似文献   

13.
实践合理性的实质是人们依据一定的科学合理的价值体系对实践过程及其结果的价值或意义的反思与评价。因此,如何建构科学合理的理性观和价值观便是实践合理性问题的根本要求。西方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绝对理性主义、极端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这些不合理的价值观成为现代化实践中各种弊端产生的认识根源。人类要真正克服和摆脱现代生存困境,就必须来一场价值观上的变革,抛弃原有价值观中不合理的内容,建构一套科学合理的价值观体系来引导、规范和评价实践活动,从而牵引人类实践不断地朝着合理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经济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经济理性是一个具体运用理性化能力的过程,它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核心,它是一种有界理性。经济非理性与经济理性是一个相对立的范畴,它是集对经济理性研究范式修正、质疑与补充、辅助的概念性工具。从经济哲学层面分析,经济理性与经济非理性辩证统一,相辅相成。在经济活动中,两者都不能偏废。  相似文献   

15.
霍曼的经济伦理学、克斯劳夫斯基的应用伦理学和乌鲁利特的统一性经济伦理学,分别代表了德语背景中的三大经济伦理流派。霍曼的经济伦理学强调外在环境对现实道德变革的决定作用,否定以个人伦理学的观点去分析现代经济伦理,提出了经济伦理中的还原论;克斯劳夫斯基的应用伦理学建构了经济合理性与伦理合理性相统一的思想;乌鲁利特在继承法兰克福学派的基础上,明确界定了经济合理性和交流合理性内涵,并对其内在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经济学与伦理学相互对等性和自主性思想体系。德语背景中的三大经济伦理学派的研究和争论至今仍然处于活跃状态。  相似文献   

16.
钟光荣的经济哲学思想和理论给我们的启示,归结起来,就是能够使我们看到:人类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所有经济垢病,都是人为经济灾害;造成人为经济灾害的根本原因,是传统经济学的价值理论错觉所引致的社会经济实践错行.要从根本上消除这一经济知行之错,现代经济学就必须努力开显自然经济的真理和法则,并建立符合这个真理和法则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其对人们的经济知行进行约束和规范.但要使这种约束和规范行之有效,最根本的措施,就是培养人们效法自然博爱的道德理性.  相似文献   

17.
试论涩泽荣一的经济伦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云明 《河北学刊》2001,21(5):114-117
表文着重论述的是日本思想家涩泽荣一的“《论语》加算盘”的经济伦理思想。文章首先说明涩泽荣一是怎样将《论语》所代表的东方价值观念和西方工商文明的价值观念融合在一起的,其次介绍涩泽荣一如何在《论语》的基础上论证经济发展的合理性,最后介绍的是涩泽荣一倡导的发展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其它几个伦理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中国农民经济理性的纷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纯粹理性对任何经济主体都是一种经济假说。由于农民所处的特殊环境 ,传统的观点认为农民是缺乏理性的 ,这种观点在国际上受到舒尔茨、塔克斯等理性论者的批判。中国自然经济历程较长 ,农民受传统文化影响较深 ,非理性的特征应该更为明显 ,但实证性研究材料表明 ,农民甚至包括贫困农户的经济行为仍然是理性的。当然 ,农民经济行为是否理性的争论还在继续  相似文献   

19.
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与反理性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哲学自文艺复兴以来 ,呈现出三个发展阶段 ,即近代哲学、现代哲学和后现代哲学。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与反理性主义是这三个哲学发展阶段的重要表征。由理性主义向非理性主义的演变及其向反理性主义的演进 ,有其内在的理论逻辑。本文对这种演化的逻辑进行了分析和揭示。  相似文献   

20.
经济思想史上对价值理性的工具性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经济理性分为两种,一是工具理性,一是价值理性。工具理性是指人类在追求功利的动机驱使下,借助科学、技术、知识等工具以达到预期效果最大化目的的本能和意识。价值理性则不同,它是指人类行为中与功利目的相关性不那么紧密的观念崇尚和价值标准,强调动机的纯正、手段的恰当以及敬畏和自律等,难以完全用现有的知识系统加以实证的、有逻辑性的表述。试图对价值理性作工具性解释不成功,且不可能也无必要,甚至还会产生负面作用。不同的价值理性能引导人们运用分析工具对同一种经济现象作出不同的判断,形成不同的对策,进而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