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内涵界定,运用DEA效率混合测度模型和协调发展度模型,分析2001—2016黑龙江垦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及其非效率来源,探究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内部协调性。研究表明:2001—2016年研究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呈波动上升趋势,变化幅度不大,各管理局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差异明显;耕地利用效率损失的主要原因为投入非效率、社会产出非效率和环境产出非效率,且投入非效率普遍高于社会产出非效率和环境产出非效率,耕地投入冗余对耕地利用效率的负向影响最大;耕地利用经济和社会效率相对于环境效率滞后,是影响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内部协调性的主要原因。认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是耕地利用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率的综合体现,并从内生性角度分析耕地利用非效率来源及其变化趋势,为提高耕地利用效率提供有效指导,即通过优化研究区耕地投入结构,减少耕地投入冗余,提升其耕地利用经济和社会效率,以实现耕地利用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率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性别排挤源于女性群体在社会结构中的不利地位,传统社会性别角色是构成性别排挤的一项重要的结构性因素。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婚姻中也存在着成本与收益、投入与产出,婚姻当事人以婚姻收益最大化为目标。性别排挤减少了女性的婚姻收益,降低了女性对婚姻投入的意愿,使得女性婚姻行为在不同程度上向经济人立场转变。  相似文献   

3.
土地收益是反映城镇土地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志 ,在城镇土地定级别的基础上 ,建立不同土地级别的土地收益模型 ,能为快速、方便地评估城镇地价 ,尤其是城镇基准地价 ,提供了可能。因此 ,本文从城镇土地级别单元土地收益样点入手 ,定量测算土地级别收益 ,建立土地收益模型 ,并利用土地收益模型评估城镇基准地价。  相似文献   

4.
耕地保护的行动逻辑及其经济分析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运用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研究耕地保护的行动逻辑 ,对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非农企业和农民耕地保护成本和收益构成要件的分析揭示耕地保护的经济学原因。得出的基本结论是 :中央政府和农民具有强烈的耕地保护倾向 ,地方政府和非农企业耕地保护的动力不足。要切实保护耕地 ,需要采取措施变动经济当事人特别是地方政府和非农企业的成本收益预算线 ,使其耕地利用决策符合国家的耕地保护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5.
在生产率绩效观下,首先设计了绿色管理全要素绩效、偏要素绩效评价方法和评价步骤;其次设计了投入产出评价指标体系,在投入子体系中,将环境资源作为一种生产性投入纳入企业管理运作,在经济资源投入中也特别考察了环保性经济投入;在产出子体系中则将环境损害和环境收益纳入其中,与经济收益和社会收益并列考察,构成企业绿色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6.
运用区域2006-2015年土地资源数据库,结合社会、经济、人口数据,在DPS软件平台的支持下,研究区域农业规模经营的影响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确定各影响因素的综合权重并排序,运用各个因素的综合得分计算获取每年的农业规模经营指数,对农业规模经营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对农业规模经营指数影响最突出的因素排序是经济因素、效益因素和投入因素,其次是产出因素和资源因素,人口因素占比相对较小;农业投入因素的逐年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显著相关,反映了农业的投入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农业规模经营指数因投入增加而呈上升趋势;乡村人口逐年缓慢降低的同时,人均耕地逐年提高,为规模经营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农业规模经营指数总体呈现出逐年递增,2009年后,增长速率加快.趋势化模拟表明,农业规模经营在各项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将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和增长态势.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关系收益和顾客保持为切入点,旨在研究关系营销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将关系收益分为经济收益、社会收益和心理收益,并构建了以关系收益为前因、承诺和信任为媒介、顾客保持为结果的结构方程模型。针对消费者市场的实证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经济收益对承诺影响显著,社会收益对信任影响显著,心理收益对承诺和信任影响均比较显著。另外,承诺和信任对顾客保持以及信任对承诺都有显著的影响。最后,根据理论框架和研究结果提出相关建议和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农地非农化过程中不同利益主体的土地收益格局决定了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性。从江苏省N市的实证分析看,土地征用出让过程中,农民的补偿偏低,难以保障农民失地后的长期生活,既影响了土地资源配置的公平性,也影响了农民的农地保护积极性。中央和省级政府在土地收益分配中所占比例较少,难以对地方政府形成耕地保护的经济约束机制,运用经济手段进行耕地保护的力度受限制。市级政府收益比例的过大,既刺激了地方以地敛财,也为他们低价出让土地提供了可能,最终是加速了农地的过度非农化。  相似文献   

9.
文章根据产业结构变化和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内在联系,在综合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的产业结构、耕地面积及其利用方式等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对产业发展演化的阶段性及其对耕地利用变化影响的规律性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演化,可以将产业发展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或时期,在不同的产业发展阶段,耕地面积和利用方式均呈现明显的规律性变化。在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的工业化预备阶段,耕地主要用于种植粮食作物,仅有少量的耕地用于种植经济作物,且耕地占用量少,转化速度缓慢;在以第一产业比值快速下降,第二、三产业比值稳步上升的工业化早期阶段,耕地的复种指数不断提高,利用强度不断加大,部分原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逐步转化为种植收益更高的经济作物,致使用于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大幅减少,而用于种植经济作物的耕地增加迅速,且耕地面积占用和减少幅度明显加快;在第二产业比值迅速上升的由工业化早期向工业化中期转型的过渡阶段,虽然耕地总面积急剧减少,但用于种植蔬菜的耕地却仍然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耕地“非粮化”现象日益普遍,主要表现为:经济作物用地增加、粮食生产用地减少;产业融合发展减少粮食播种面积;土地撂荒闲置或用于“非农”建设。耕地“非粮化”原因多样,生产者层面包括粮食作物收益较低、土地流转租金逐步提高、农民从事“非农”行业机会增多;消费者层面包括饮食结构变化、休闲需求增强;政府层面包括执行政策的认知偏差、法律制度不够健全、补贴政策有待优化。建议采取以下对策防止耕地“非粮化”:优化补贴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严格耕地管理,优化粮食生产条件;完善产业链条,提高粮食种植收益;树立科学理念,增强耕地保护意识;压实主体责任,加大违规处罚力度。  相似文献   

11.
利用弹性脱钩方法和Tapio评价标准对江苏省1980-2009年间的经济增长量与其所消耗的耕地量进行动态的相关性分析,说明了江苏经济发展还脱离不了对自然资源投入的依靠,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以耕地的大量消耗为代价的.提出了我国应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合理开发和利用耕地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任何社会的经济都是由资本、劳动、自然资源、知识技术等要素共同作用而推动的.就资本、劳动、自然资源、知识技术等要素而言,它们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应有各自的收益。各自以价值折算的投入与收益的比率为要素的收益率。要素收益及其收益率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的变化决定着一国国民收入在各种不同要素所有者2间的分配水平和比例。资本收益和资本收益率下降以及人力收益及人力收益率上升,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历史性的规律。无论是在何种社会制度下,这一规律都在发生作用。要素收益及其收益率的变化,是经济关系(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3.
基于生态经济系统的佳木斯市耕地质量预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进行耕地质量预警分析,提前反映耕地质量变化趋势,对提高耕地质量和保护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生态经济系统的角度出发,以人地关系、耕地利用投入水平、生态环境背景和耕地效果及投资潜力四个方面为主要因素,构建佳木斯市耕地质量预警分析模型,运用回归分析法和指数和法对2008年--2020年的耕地质量进行预测预警。结果表明,随着时间序列的延伸,指标值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其中,2008年-2010年、2013年-2014年,佳木斯市耕地质量处于中警状态;2011年-2012年,耕地质量处于重警状态;2015年-2016年,耕地质量处于轻警状态;2017年—2020年,耕地质量处于无警状态。最后,从控制人口数量、盘活存量土地、改造中低产田、治理农田污染、加大农业投入和建立耕地质量动态监测体系等方面提出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14.
粮食主产区是我国具有战略意义的农业经济区域。主产区农户从事粮食生产投入的决策行为,实质是在农户自身决策环境下,在对预期收益和风险的综合衡量基础上追求投入回报最大化的过程。一方面,农户在决定生产要素投入方向及结构时,要综合评价粮食产业和其他农业及非农产业的收益和风险;另一方面,由于粮食生产对农户来讲具有满足自身消费保障和获得经济收入的双重作用。因此,农户在进行粮食投入决策时是分类考虑的,对于消费保障功能的粮食生产和经济收益功能的粮食生产,农户分别进行不同的收益和风险评估决策。  相似文献   

15.
农户耕地投入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江汉平原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江汉平原4县市256个农户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采用典型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影响农户耕地投入行为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目前农户对耕地的投入主要表现为家庭劳力投入和流动资本投入,雇佣劳力及固定资本投入相对较少;农户通常根据家庭结构、资源禀赋及外部环境等因素来决定其对耕地的投入,其投入行为具有理性;家庭就业结构、家庭支出结构、农户对政策的了解情况、农户文化水平、家庭耕地经营规模是影响农户对耕地投入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合理的耕地征收补偿标准对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推动耕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耕地的生产过程出发,将其综合价值分为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三部分,并分别阐述了测算这三部分价值的收益还原法、影子价格法和当量因子价值量法,随后以陕西省及其各地区为例进行了实证测度。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耕地综合价值的土地价格是陕西省现行标准的6.22倍,主要原因在于现行标准不完全考虑耕地的社会价值、缺乏耕地的生态价值;当然,本研究的测算结果还远低于现行建设用地的基准地价,因此测算结果具有较强的可接受性与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7.
丘陵地区在我国地域经济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本文以三台县为例,通过对影响丘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几个主要因素——耕地、劳力、物质投入等的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从耕地经营转向非耕地的开发利用;实行劳力的合理配置与转移;增加物资投入。总之,丘陵地区的农业发展在于走生态农业之路。  相似文献   

18.
湖北耕地变化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目的:根据湖北省耕地变化特征分析其驱动力因素。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统计分析法、模糊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1)近50年湖北耕地数量总体递减快,且以旱地减少居多;(2)湖北耕地变化区域差异明显,表现为经济发达地区比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失严重,平原地区比丘陵地区减少量大;(3)根据湖北耕地变化的驱动因素和驱动力指数模型值将影响湖北耕地变化的驱动力分为四类空间区域:最优经济福利-生态安全驱动区、最优经济福利-粮食安全驱动区、粮食安全-生存型经济福利驱动区、生存型经济福利-生态安全驱动区。研究结论:采用模糊综合方法可以科学的进行区域耕地变化驱动力分析。  相似文献   

19.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资源丰裕国家普遍遭遇"资源诅咒",唯有博茨瓦纳走出一条不同的道路,在经济增长、结构演进以及社会进步方面取得成效,被誉为"增长奇迹"。博茨瓦纳如何实现"资源祝福"?究其原因:采取财政预算控制和外汇储备管理,调控资源收益的流向;采取可持续预算指数和国民财富账户,监控资源收益的转化;建立国家公信体系,加强产权保护和收益管理过程中的透明度,提升了制度执行力。博茨瓦纳的经验对中国矿业收益分配制度改革、资源型区域矿业收益使用与转化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基于各省2003-2012年单位耕地农业产值面板数据,采用Theil指数及其分解和基于回归的shapley值分解方法,对我国耕地综合产出不均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耕地综合产出不均衡度存在"减增交替"的波动特征,东中西地带内部省际耕地综合产出差异在考察年度内均存在拐点,八地区的分解显示黄河中游地区内部和东北地区内部在考察年度内耕地综合产出最为不均衡;农均耕地、地均机械投入、农村教育和复种指数等是影响我国耕地综合产出空间均衡度的因素,其中地均机械投入和农村教育对省际耕地综合产出差距的相对贡献率逐渐弱化,复种指数的作用呈强化趋势,农均耕地因素近年来成为弥补省际耕地综合产出差距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