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世说新语》(下称《世说》)是一部以历史人物言行为题材的“志人”小说。它从《国语》、《左传》、《史记》以及先秦散文中的历史故事汲取了丰富的养料,开创了我国“志人”小说的先河,与“志怪”小说一起形成了我国古代小说的两大流派。“志怪”小说以虚幻神奇见长,而“志人”小说却以传神写照取胜。作为“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世说新语》,基本上是忠于史实的,是否还有虚构成分呢?弄清这问题,对于肯定其文体的属性,深入探讨其写作特色,追溯小说艺术虚构的历史渊源,都很有意义。本文拟就这问题谈谈自己的浅见。我们认为,《世说》的人物故事不完全是“实录”式地刻板记录“人间言动”,其中有不少虚构或想象成分。有的是选取历史上或当时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人或事,加以虚  相似文献   

2.
《世说新语》(下称《世说》)是一部以历史人物言行为题材的“志人”小说。它从《国语》、《左传》、《史记》以及先秦散文中的历史故事汲取了丰富的养料,开创了我国“志人”小说的先河,与“志怪”小说一起形成了我国古代小说的两大流派。“志怪”小说以虚幻神奇见长,而“志人”小说却以传神写照取胜。作为“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世说新语》,基本上是忠于史实的,是否还有虚构成分呢?弄清这问题,对  相似文献   

3.
凡是读过刘勰《文心雕龙》的人都知道,“原道——征圣——宗经”是这部古典文艺理论名著的总纲。而“道”,是我国古代哲学家的通用语,儒、道、佛各家都曾经用过它。那么《文心雕龙》之“道”,究竟属于哪一家的思想体系呢?弄清这个问题,对正确理解《文心雕龙》的哲学基础是有帮助的。因此我们很感兴趣地阅读了马宏山同志在《哲学研究》1979年第7期发表的《〈文心雕龙〉之“道”辨》。  相似文献   

4.
尽管“世说体”在晚清已经逐渐走向没落,但《宋艳》作为其中明确可考的一部续仿之作对研究这一阶段“世说体”小说的发展依旧有着重要价值。《宋艳》与清初及清中期的“世说体”小说相比,有一定程度的突破和转向。首先是其创作动机由存史走向教化,其次是题材与体例上从有意模拟到力求创新,最后在审美旨趣上兼具主观实用性与客观消遣性。以上现象都体现出《宋艳》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亦进一步推动了“世说体”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世说新语》的文体争论不休,有学者认为它符合现代小说的标准,应归属于现代意义上的小说;还有些学者认为它是中国古代小说,导致这个争论的根本原因是古今对小说的概念有不同的认知,以及《世说》本身所具有的非单一性的文体特征。本文将从中国古代小说的概念和现代小说所具备的要素来分别说明《世说》的文体,归纳出它不具备现代小说的基本要素,明确它应归属于中国古代小说。  相似文献   

6.
《世说新语》常见书名有三种:《世说》、《世说新书》、《世说新语》,但究竟何者是它的本名,至今没有定论。《世说新语》类目的设定、秩序的编排与容量的控制彰显着作者的编撰意图,也产生了客观效果。《世说新语》的编排体例实有所本。  相似文献   

7.
《世说新语》是一本很重要的书。它记录了东汉末年到东晋这一历史时期中各种社会现象,因而成为思想史、文化史、历史、语言史诸方面极为有用的参考资料。这里想讨论的,是它所包含的小说因素。当然,按照班固《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道也”的定义,《世说》就已经是小说了。不过,文学史的常识告诉我们,小说的定义发生过若干次变迁,其中最主要的一次是从“街谈巷语、道听途说”的小说发展成为以塑造人物为中心,有情节,有环境,有结构的文学体裁。《世说》一书为现代意  相似文献   

8.
《世说新语·赏誉篇》“有人目杜弘治”条,刘孝标注引《语林》以明《世说》所本,云:“初若熙怡容无韵非,盛德之风,可乐咏也。”通行本漏了“非”字,徐震堮先生《世说新语?恪吩?“影宋本‘韵’下有‘非’字,亦不可解,疑有讹夺。”“容无韵非”之所以费解,一是由于它以形容词作宾语,二是由于它用“韵”字作动诃。关于以形容词作宾语,《世说》中常见。如孙绰称支遁“拨新领异”(《文学篇》)。“容无韵非”正好展示了晋代名士的两种不同风格。  相似文献   

9.
何良俊编撰《何氏语林》开明清世说体小说之先河。而其为何会在世说体小说中断三百多年后的嘉靖年间横空出世呢?为什么在体例上又比模仿对象《世说新语》多出言志博识两门;既是模仿《世说新语》所著,又为什么书名不与《世说新语》相类似,而与已经失传许久的裴启《语林》重名。另外,其按语、小序有没有借鉴前人?上述问题正是本文要解决的。  相似文献   

10.
《世说新语》是志人小说的典范,自问世以来广受文人喜爱,并由此繁衍出一系列“世说体”小说作品.这类小说有其自身的发展脉络和规律,具有许多共同特征,“世说体”小说一般篇幅短小精悍,体例结构分门别类;小说人物基本真实,内容以轶闻琐事、妙言短语为主;小说叙事语言精练形象,言约旨丰.  相似文献   

11.
《世说新语》展现了魏晋士人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强烈的生存意识,以及他们对人格价值的追求。它的“世说体”结构方式体现了其小说特性,对后世小说创作有相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写的一部笔记体小说。它仿用古语较少,接近当时口语,是研究汉语史的重要文献。《世说》(《世说新语》的简称,下同)中与否定词连用的单音节副词比较丰富,本文只限于对用在“不”和“无”前面的“都”“了”“略”“曾”四个副词的讨论。讨论的基本问题有两个:(一)这四个副词在与“不”“无”连用时,有两种词汇意义:一种是“全然”“丝毫”“一点儿”,是来强调谓语部分所表述的带有否定性质的情况的;另一种是“都”“全部”,是来强调主语所指的人和事物的全部或者主语所指的人和事物在每一次特定条件下都毫无例外地发生了诸语部分所表述的情况。这两种词汇义的区别应引起语言学界的注意。(二)这四个副词在《世说》一书甚至整个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著作中,虽然可以作为语法功能相近或  相似文献   

13.
把《文心雕龙》中的“神思”看成“想象”和“构思”的观点,是我国古典文论研究中最为普遍和最为流行的观点,而把想象或构思作为艺术思维的全部内容,又是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对“神思”问题的简单化认定。我们认为,以现代文艺理论的方法解读古典文艺理论著作,消除古文论是古文论、现代文论是现代文论的“绝缘”现象,无疑是一种更有意义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唐语林》深受《世说新语》的影响,它不仅模仿《世说新语》的文体形式,还能够精准地把握《世说新语》的创作动机和文本意图,并结合时代内容进行大胆创变,使“世说体”小说在不违背“征趣”、“赏心”的原则下更具历史厚重感。  相似文献   

15.
晚明时期出现的“世说体”小说《世说新语补》在日本江户时期广为传播,江户士人对其展开大量的注解、抄补、音译等研究工作,并掀起了日本“世说体”小说的创作热潮,其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通过对《世说新语补》渡日版本内容的比勘,发现其书基本承袭了刘义庆《世说新语》的一贯风格,但在内容上又根据作者的价值旨趣进行了删减或增补,增加了大量符合儒家思想观念之内容。《世说新语补》在江户时期的风行,以及其后在日本产生的“世说热”的现象,折射出江户时期士人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6.
文康,是著名的满族文学家,他的《儿女英雄传》流传于《红楼梦》问世之后,很有一些影响.清朝末年就有人称誉他,认为“满人小说,《儿女英雄传》最有名”,“不愧为一时杰作.”那么,在我们看来,这部书堪称“杰作”么?它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体现着一种什么样的创作倾向?为什么在旧时代能广泛流传并颇具影响?本文仅就这些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一、魏晋清谈的盛行和两晋的言文分途魏晋时期,士大夫阶层盛行标榜老壮虚无学说,剖析名理,品评人物和讨论才性的风尚,称为清谈,又叫清言或玄谈等。从《世说新语》(以下简称《世说》)一书所载魏晋清谈家的活动情况看,当时清谈大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专题性的:或析老庄,或讲小品,或论才性,或辩有无。进行的时候,主客往复问难,弥时累日,废寝忘餐,非得辩个舒心畅怀,不能罢休。凡是这种清谈,主讲者须有专攻,如王衍“惟以谈老庄为事”,殷浩“才性”是其胜场。《世说·文学》(以后凡引《世说》,只举篇名)等篇对这种清谈颇有所  相似文献   

18.
赵树理把自己的小说“常常叫它是‘问题小说,”已为我们所熟知。这个概念从理论上说,究竟科学、全面与否?的确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然而,做为“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的文学艺术,总也不能不触及与反映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所以,这种提法,也不自赵树理始,西欧有句格言说,文学即是论述“人类无穷尽的疑难问题”的,别林斯基说的也很干脆:“假如艺术作品不是问题或问题的解答,它就会是僵死而毫无  相似文献   

19.
明代世说体的创作、研究与传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世说体小说序跋现存数量不菲,信息量丰富,是研究明人对世说体的认识、了解其世说学研究成果和地位的重要资料。其研究内容集中于《世说新语》研究、刘孝标注研究、续仿之作研究等方面,也涉及到一些重要的小说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本文作者对其过程曾做过一些思考,本文就是与此有关的几个思想断片的组合,涉及到的问题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普遍问题及其在中国的特殊问题是什么?两者的结合有什么特点,产生了怎样的结果?为什么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其标志和典范?《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它又走过了怎样的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