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谭恩美在《喜福会》中选择中国母亲和女儿的故事作为创作题材,成功地塑造了中国母亲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她作为华裔作家的中国情结和中国文化意识使然。在其小说中.母亲是中国文化传统的载体,是历史与记忆的中介,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谭恩美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中心”和“边缘”对立的模式.对母亲们代表的中国文化与女儿们代表的美国文明给予了同样的关注,力求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2.
《接骨师之女》是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一位华裔母亲通过回忆重构过去、经由过去选择记忆的故事。从母亲的回忆入手,分析她找寻姓氏、重识认同的过程,进而揭示记忆在个体与集体的沟通中的意义,在当下与过去和将来的传承中的价值。以记忆的视角反思过去将有助于华裔个体在回忆家族历史中定位自身,在延续文化传统中凝聚认同。  相似文献   

3.
《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1989)是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之作。在这部作品中,谭恩美通过刻画流落异国他乡的中国移民母亲和土生土长的美国女儿之间错综复杂、耐人寻味、充满张力的母女关系,充分展现了其主张异质文化间应相互宽容理解、和谐交流、共生共存的多元文化观念。在当今全球化脚步不断加快,后殖民主义日渐崛起的时代背景下,重读这部小说,对于消解他者与自我的对立,打破文化、种族的边界,解答人们普遍关注的全球化与本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对本土文化如何重新认识和自我理解等一系列社会热点问题无疑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通过她的特有视角和写作手法,重现了神秘的中国和中国文化,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当属鬼魂叙事.在小说《百感神秘》和《接骨师的女儿》里,移民母亲通过亦真亦幻的鬼故事重拾记忆和重新叙述过去,这是弱势群体的无奈之举.而美国女儿对此强烈反对、排斥,甚至给母亲贴上“他者”标签.但一番激烈冲撞后,两代人达成和解,女儿打开了关于中国的神秘感官,通向了中国文化的记忆之门.在一定程度上,鬼魂叙事策略有效地缩短了“两个世界之间”的间隙.  相似文献   

5.
日本新华侨华人母女作家孟庆华与清美是战争遗孤的配偶及女儿,属于另类日本人。母女两代皆以华语写就长篇小说,从母亲“无性”的叙述《告别丰岛园》,到女儿遭遇的“性无”《你的世界我不懂》,试图从契入女性生命体验的、浸透记忆和想象的日常生活出发,对国家的“他者”、历史的女性、性爱之救赎等进行深入探讨,从而获得女性自述体小说的历史纵深与现实意义,也为世界华文文学提供了新的视界与空间。  相似文献   

6.
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详细地描述了母女两代人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探寻了母亲为女儿未来的生活构建的一座精神家园,剖析两代人在中西两种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中女儿对母爱的困惑以及最后走向和谐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玛丽·贾维尔的短篇小说《秋千》对梦和记忆进行了探讨,体现出作者对历史虚构性的深入思考。小说交织着梦的隐喻和现实的刻画,虚实难辨。然而在梦的精妙外衣之下其实是一场受目的驱使的记忆的旅程。在爱子情感与记忆的虚构性的同谋下,儿子已经离开母亲这个历史事实被母亲刻意隐藏了。而同样是在二者相互作用下,母亲“梦回”过去,揭开了这段被掩盖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传统节日是民众生产、生活节律和文化实践的记忆活动。理解传统节日起源的文化记忆如何转变成节日主体生活中的有意义的历史,是节日起源解释层面上的真实意图。传统节日包含传统要素与现代生活的相互作用,传统既在现实生活中,又与过去的文化记忆关联。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在民众生活需求下,融汇、交织和凝聚着历史与现实的多元关系,也是在各类生活关系推动下,传统节日以仪式为中心建构的文化记忆得到传承发展。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从当下出发,联结历史与未来,蕴涵民众生活行为、言说方式的平等观念,具有构筑民族共同体意识、塑造地域文化身份的特质。  相似文献   

9.
爱丽丝·沃克《日常用品》中的文化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爱丽丝·沃克,在《日常用品》中成功地塑造了代表传统文化的母亲和代表现代风格的女儿的形象,围绕如何理解和继承祖传的被子展开情节,反映了由种族问题引起的家庭矛盾。小说借母女冲突表达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主题: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的意义在于深刻地认识理解其文化内涵,而不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相似文献   

10.
《喜福会》反映的是第一代中国移民在美国的生活现状以及所面临的问题。小说通过四对母女来刻画中国母亲在异地不断寻找自我认知的过程以及美国女儿因为文化差异与母亲们之间的鸿沟。小说中不可不提的是大量的中国元素,这些传统的中国元素不仅加强了小说的结构性,更多的是反映了作者的写作手法以及准确说明了在美华人的真实生活和心里变化。  相似文献   

11.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处女作《喜福会》通过对移民母亲和美国女儿两代人之间的误解和冲突到沟通与理解的描写,表达了中美两种文化的矛盾和对立以及两种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
赛珍珠在其晚年出版的自传体小说《正午时分》中,以细致入微的笔法,将一对母女在婚姻生活中的挣扎与抗争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刻画。从母亲临死前的自我意识苏醒到女儿最终实现自我的回归之路,无疑充分体现了赛珍珠对女性的关怀和担忧,最终通过女儿的幸福对女性婚姻的走向提出了自己个人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谭恩美的三部小说皆以母女关系为线索,并在其中展现出中国移民的母亲与美国长大的女儿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几对母女都走过了一段漫长的从疏离排斥、冲突憎恨到相互理解热爱、接受融合的过程,其中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现代文明之间、东方信仰和西方价值标准的冲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4.
自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处女作《喜福会》出版以来,国内外学者对该作品进行了不同视角的研究,并且成果丰富观点迥异。该小说通过描写母亲与女儿两代人的冲突与隔阂,表现了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与美国文化之间的冲突。透过《喜福会》可以看到,谭恩美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旧礼教进行了批判,同时也对其精髓中的"孝道"持肯定褒奖的态度,这说明了新一代美国华裔作家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时其思想的进步性。  相似文献   

15.
鲁迅开创的以知识分子寻找文化家园为旨归的乡土小说,在客观上必然存在着叙事人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观念的强烈冲撞,鲁迅为这种文化乡土小说在叙事上营造了过去与现在、乡村与城市的双重时空关系。从而拓宽了乡土小说的表现领域和审美视阈。并使得二十世纪中国的乡土小说获得了宏阔的象征指向性和历史寓言性。  相似文献   

16.
《骨》是继汤亭亭、谭恩美之后在国内外备受关注的著名华裔作家伍慧明的代表作品。作者通过娴熟使用倒错和非等时的叙事技巧完成了叙述时间的转换,在过去与现在的并置中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记忆带给华裔族群的创伤和启迪,而记忆的普遍性使得华裔文学超越了其自身族裔的限制,华裔文学因此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引起读者的共鸣。  相似文献   

17.
书写历史记忆是严歌苓小说的鲜明特色。本文通过对严歌苓《金陵十三钗》、《第九个寡妇》等作品的分析,挖掘出严歌苓作品中的历史意识,并进一步剖析这些小说中的历史意识反映了严歌苓对人、对历史思考的深入,也表明她创作的许多"中国故事"不仅承载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承载着美籍华人对自己历史的思索、想象和建构。  相似文献   

18.
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作品《喜福会》,以母女两代华裔在美国家庭与社会生活为线索,展现了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碰撞与冲突。而随着女儿一代对母亲乃至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母亲对美国社会与文化了解的加深,两代人之间以及与美国主流社会之间终于达到了相互包容与理解的境地。中美文化从二元对立到和谐共处,不仅是作者跨文化思想的表达,也是中美文化交流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9.
母女之间的互动对女儿成长和意识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女儿对母亲和母亲形象的态度.莫里森作品的母女关系充满了柔和与紧张、爱与恨、牺牲与疏离,甚至残忍.本文将从爱与恨,爱与疏离和爱与残忍三方面阐述莫里森作品中的母女关系.  相似文献   

20.
通过三次改写经典童话《灰姑娘》,安吉拉卡特探索了长期以来被经典所压抑、忽略的母亲形象与母女关系.首篇《残缺的孩子》加入元叙述者的声音,指出灰姑娘的继母和生母都追逐父权的恩惠,母亲之间恶性竞争的祸根是两性间的权力不对称;第二篇《烧伤的孩子》书写女儿与母亲的寄生与被寄生关系,母亲为女儿肝脑涂地的结果是让女儿更彻底地沦为父权制度中的他者以及关母女纽带的永久断裂;第三篇《移动的衣裳》则构建了一种新型的母女关系,即:母女间主体性的传承.母女各自拥有自由与独立的身份是维系母女纽带的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