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加工贸易政策以来,我国的加工贸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进出口总额从1981年的25亿美元到2009年的9093亿美元,增长了363倍.同期,加工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从5.7%提高到42%,己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对外贸易方式.几十年来加工贸易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出口商品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扩大就业、提升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我国东、中、西部共十五省市为研究对象,估算了加工贸易从业人数,并运用面板数据和多变量模型分别检验了2005~2009年东部、中部、西部省市和整体十五省市的加工贸易从业人数与加工贸易出口、劳动生产率、工资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加工贸易出口对就业有显著的正效应,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的就业效应为负;就一定期间的实际就业效应而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工资水平的上升对加工贸易出口增长的就业创造效应有抵消作用。  相似文献   

3.
李玉梅 《统计与决策》2016,(21):103-105
文章基于加工贸易视角,以我国1997-2014年的进出口价格指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FDI对我国价格贸易条件的影响.研究发现:1997年以来,虽然我国外资企业进出口加工贸易得到了飞速发展,但其价格贸易条件一直趋向恶化,FDI结构失衡是其重要原因.因此,改善FDI结构,提升我国出口商品的附加值是改善我国价格贸易条件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4.
一、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正效应 (一)加工贸易对我国外贸进出口的推动效应 加工贸易是企业从国外进口原材料或零部件,在国内进行加工装配,制成品出口的一种"两头在外"的贸易方式,主要包括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加工贸易成为我国的第一大贸易方式,它极大的推动了我国外贸进出口的增长.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在FDI下,还是在外包下,加工贸易成为中国承接产业链分工下国际产业转移的直接衡量。文章利用2002~2008年中国27个省市数据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产业链分工下国际产业转移对中国技术进步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加工贸易出口有助于促进地区技术进步,而加工贸易进口阻碍了地区技术进步。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嵌入国际产业链分工后向关联有助于实现技术进步,而嵌入国际产业链分工的前向关联不利于技术溢出和扩散。  相似文献   

6.
加工贸易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加工贸易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贡献 加工贸易是现代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国际分工方式,是产业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深刻反映.在国内外优势互补的进程中,我国加工贸易飞速发展,不仅发挥了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而且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尤其是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对加工贸易进口豁免关税而不豁免非关税壁垒。在国际产业分工深度调整和变革的背景下,全球价值链贸易发展促使中间品进出口往来大量增加,中间品进口遭遇的非关税壁垒对加工贸易企业的影响增大。统计结果显示,我国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TBT)主要分布于纺织服装、化纤制造、机械、机电与通信设备制造等重要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行业,并且不同产品间遭遇的TBT差异程度较大。通过交互匹配我国TBT数据、工业企业数据和海关产品进口数据,本文实证检验了我国加工贸易企业中间品进口遭遇的TBT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设置的TBT通过提高进口中间品质量、扩大进口规模和来源地结构效应显著促进本土加工贸易企业生产率提升,并且对大型企业、外资企业、资本密集型、低污染以及东部地区加工贸易企业生产率提升的促进效应更大,此外该促进效应随着企业从事来料加工贸易份额减少而逐渐增强。本文补充了进口贸易政策影响加工贸易企业绩效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和加工贸易产业由东部向内地的转移,以及国家加工贸易优惠政策向中西部倾斜的推动,近年来江西加工贸易保持着比较良好的发展态势。加工贸易的进口总额从2002年的5576万美元增长到2007年底的73945万美元,加工贸易已成为了江西省重要的贸易方式。2005年7月21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相似文献   

9.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军 《统计与决策》2007,(10):119-121
国际分工的深化和演进为跨国公司进行基于其核心能力的企业重构创造了市场范围和便利条件,促进了全球价值链的形成,也为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机会和条件。本文在对国际分工演进和全球价值链的形成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在全球价值链框架下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内涵与路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关于工业集聚、加工贸易及其工业集聚效应的文献综述。现有工业集聚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分为从经济地理因素供给方面,从技术、制度或政策供给方面,以及从供给、需求两方面出发的研究。有关加工贸易及其工业集聚效应的文献开始增多,但多为经验性分析,较少实证研究加工贸易对我国工业集聚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工业化指数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在分析工业化概念的基础上,选取了产业结构、收入水平、就业结构3类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计算了我国2000年各地区的工业化指数,并运用聚类分析法分析了我国工业化的地区结构,按照工业化指标将全国分成了5类地区。  相似文献   

12.
铁瑛等 《统计研究》2018,35(6):43-55
中国出口国内附加值率(DVAR)持续攀升,伴随其上升的是用工成本的明显提高和加工贸易占比的显著下降,中国DVAR的提升究竟源于已有研究所指出的,投资自由化所带来的国内中间品对国外中间品的替代,即“主动”的提升?还是成本上升引致加工贸易不断退出市场的一个客观结果,即“被动”的提升?本文基于2000--2006年的微观数据,测算了企业层面的DVAR,从加工贸易退出的角度刻画了企业DVAR的动态演进过程,并进一步考察了最低工资所代理的劳动力成本、加工贸易与企业出口DVAR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表明:最低工资所代理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会促使中国企业DVAR的攀升,这一结果在多个维度的稳健性检验中均是高度稳健的。最低工资上升对中国企业DVAR的促进作用通过引致加工贸易退出这一机制来实现。拓展性的研究还表明,最低工资上升对高生产率企业、外资企业和资本相对密集企业DVAR的正面促进作用更强。我们的发现意味着,中国DVAR的上升至少部分是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结果,鼓励进口,同时促进国内中间品质量提升是我国现阶段发展的重要政策方向。  相似文献   

13.
我国加工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建立扩展的生产函数,使用1994~2005年省级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别对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加工贸易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而在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的作用非常微弱,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就业和投资的增加。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介绍了针对加工贸易的非竞争性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并基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和《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利用海关的对外贸易统计数据,编制了2002年和2007年针对加工贸易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分析了中国加工出口的产业关联特性和加工出口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熊晓琳 《统计研究》2008,25(12):42-45
 本文通过改造Keynes宏观经济理论并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对加工贸易活动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加工贸易对地区经济增长有着积极和显著的影响,我国应采取措施鼓励加工贸易活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以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我们还发现,消费增长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超过了投资因素已成为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6.
受制于全球价值链(GVC)分工体系下的低值困境,嵌入国内价值链(NVC)被视为是助推我国加工贸易价值攀升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OECD-ICIO数据库,采用Wang等(2017)的增加值核算模型,测算和比较分析了1995-2011年我国代工行业嵌入GVC与NVC下的国内增加值率,并通过SDA方法考察了GVC和NVC下国内增加值率变动的驱动因素.结果发现,观察期内我国代工行业呈现出明显的“出口转内销”的发展态势,但嵌入NVC对国内增加值率的拉动效应明显弱于GVC,加工贸易快速的价值攀升主要来自GVC的支撑;NVC下的价值攀升相对滞缓主要缘于“国内配套政策缺失→内销不畅→更多国外要素嵌入”的困境.因此,未来的转型升级应当强化国内产业配套措施,扭转粗放经营模式,才能真正借助NVC促进我国加工贸易的价值攀升.  相似文献   

17.
新型工业化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的一个热点。为此建立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用物元模型进行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综合评价,探讨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状况及其优势与不足。结论表明我国2005年新型工业化水平已经进入中级阶段,处于中级阶段的中期。并明确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优势和弱势所在,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话说加工贸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仔细观察中国对外贸易的统计数据,有一个现象特别引人注目,那就是相对于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占有较大比重.有数为证:1990年货物进出口总额为1154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占比为38.3%,此后,伴随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加工贸易增长呈现更快的速度,以至于到2005年该比例达到48.6%(6905亿美元/141219亿美元),2007年虽有所下降,占比仍然达到45.4%(9861亿美元/21738亿美元).这就是本文选题的缘起,希望就加工贸易的概念、性质及其影响略加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建立科学的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选用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方法,定量分析评估2004年我国各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的现状,结果表明我国新型工业化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基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趋同性,表现为地区差异较大,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最后提出加速推进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黄志勇 《统计研究》2014,31(5):73-77
2008年IMF发布的《国际收支与国际投资手册》(第六版)对国际加工贸易(Goods for Processing,GFP)中的项目统计进行了调整。由于我国对外贸易中GFP所占的比重较高,因此此次调整对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经常项目将产生较大影响。本文通过对GFP几种主要类型的分析,探讨了这种调整分别对我国经常项目统计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