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西省新余市为检查农村早婚早育密育多育情况,1988年进行了一次5%生育节育抽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1988年人口出生率为14.19‰、自增率为8.89‰。一孩率为68.25%、多孩率为6.48%。女性早婚率为2.36%、晚婚率为28.8%。可以看出:当前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中早婚,早育、密育、多育还较多。这将严重影响着人口数量的控制,是完成年度人口计划的主要障碍。只有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个问题,控制人口数量的目的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2.
是不是2000年就一定会突破我国政府制定的12亿左右的人口目标?我以为“鹿死谁手”,目前还难以确定。这是因为,12亿左右的人口目标能否完成,我们还有8年的时间。我国人口基数大,搞得不好,增长幅度会很大;但如果路子走对了,方法对头,控制人口增长的潜力也同样会很大。我国月前每年有900万左右的“计划外生育”,其中约90%在农村,这些计划外生育若以生育类型划分,其一为早婚早育,即在法定婚龄前结婚并生育者,每年100  相似文献   

3.
农村早婚早育现象分析江西省南昌县计生委胡大顺来稿谈到,目前农村早婚早育的现象为什么会禁而不止、屡禁不绝呢?究其原因大致如下:市场经济日益繁荣的外部环境,为早婚早育者提供了便利条件,男女青年外出打工经商,摆脱了家庭的管束,彼此相处往往会由友情发展到恋情...  相似文献   

4.
<正> 近几年来,农村违法婚姻迁延深远,早婚早育现象相当严重。有些男女青年不到法定年龄就结婚,或者虽到法定年龄而不履行结婚登记手续就以夫妻关系同居。最近,针对这个问题,我在汉寿县的34个乡、镇进行了一次调查。根据调查统计,1987年,汉寿县农村共有8,400对男女青年结婚,其中未办结婚登记手续的有6,048对,占结婚总对数的72%,不到法定年龄结婚的有5,082对,占结婚总对数的60.6%。尤其是一些偏  相似文献   

5.
早恋早婚早育回升原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初婚状况是研究妇女生育率变化和人口增长变动的重要参数。因婚龄波动而给控制人口增长带来的影响,早为人口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者所关注。70年代,我国在大力提倡晚恋、晚婚、晚育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进入80年代以来,全国早恋、早婚、早育现象出现了明显的回升趋势,使其再度成为控制人口的关键之一。目前“三早”现象连同多胎生育和流动人口中的逃生、超生,已构成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三大难题。因此,很有必要深入进行“三早”回升根源  相似文献   

6.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计划生育这一项基本国策更加深入人心,大多数农民的婚育观念得到了明显的转变,少生孩子快致富已成为时代新风尚。但是,也有极少数受“早生儿子早得济”和“早生儿子早得福”等传统观念束缚较深的人,纵容子女早婚早育,给计生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 1.“纵容子女”早婚早育现象。这种现象多数是指在农村家庭条件比较好、  相似文献   

7.
近两年来,早婚早育、未婚先育及非法婚姻等现象,在全国各地比较普遍。这对计划育政策的顺利实施是个不容忽视的干拢。各级计划生育部门和有关部门对此极感棘手。公主岭市十屋乡为控制早婚早育所采取的措施,虽非尽善尽美,但在制止乃至消除这一现象所作的努力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下面这篇调查报告,总结了十屋乡严格控制早婚早育的经验,现将它介绍给读者。  相似文献   

8.
婚姻是男性和女性结合的一种社会关系。婚姻关系是组成家庭的基础,又是人口生殖的重要前提。一定的社会制度是由一定的婚姻家庭关系所构成,而婚姻制度是受社会经济制度的支配和干预。社会制度的变革,是家庭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解放后,我国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消除了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国家及时制定和颁布了《婚姻法》。这  相似文献   

9.
早婚早育是一个禁而不止的难题,它不仅影响着育龄人群规模、生育期的长短、生育的世代间隔,而且对计划生育质量、人口计划的实现等度量指标有很大影响,已制约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贯彻落实。本文从钟祥市47个村的调查情况看,解决早婚早育日趋严重的问题已迫在眉睫。1现状分析此次抽样调查47个村,共74972人,占钟祥市总人口7.54%,1993年出生979人,人口出生率13.06‰,47个村,出生一孩654人,其中计划外生育148人,占一孩数的22.6%;出生二孩318人,其中计划外生育122人,占二孩数的38.4%;计划外多孩7人。计划内出生仅只占702人,…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人口形势十分严峻,一方面育龄妇女以每年400万的规模增长,另一方面妇女的生育低龄化。据统计,我国早婚妇女占同龄人口的比例已由1984年的3.04%,上升到1986年的3.45%;妇女初婚年龄逐年下降,1984年为22.87岁,1986年妇女平均初婚年龄降为22.29岁,接近1976年的水平(22.30岁)。据估计,20岁以内妇女生育的婴儿已占我国计划外生育婴儿的20%,约占当年出生婴儿的9%。  相似文献   

11.
中国80年代的早婚早育状况及其对人口控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对早婚早育问题的关心归根到底是出于对我国人口数量控制问题的关心,但是,由于早婚早育问题从现象看并不是数量问题,而是个时间性问题,因此,这个问题并不象计划外生育、多胎生育等问题那样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今天,许多人仍旧以“反正都是生一个,早生晚生都一样”为借口,对早婚早育问题漠不关心。其实,生育的时间性和生育的数量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对人口控制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人们之所以对这个问题产生模糊的认识,一方面是因为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另一方面也因为学术界过去对早婚早育问题研究不够。近…  相似文献   

12.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重点在农村。目前,全国农村人口已达9亿多,占全国人口的80%左右,农村育龄妇女近3亿人。农村人口能否控制住,对全国人口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何搞好贫困地区农村人口控制是一个重大课题。因此,对贫困地  相似文献   

13.
贫困人口多育是古今中外的一种普遍现象,出现贫困人口多育行为,既有经济社会方面的原因,也有人口学方面的原因,本文拟对上述问题,作简要地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4.
解决农村未婚先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在部分农村地区未婚先育现象呈上升趋势,相当一部分农村青年先生育再结婚,这不仅是对传统婚育制度的冲击,也是对现行婚姻生育政策的挑战。未婚先育现象在农村地区的存在,说明它在农村是有其产生与存在土壤的。对此,我们应深入研究其内在原因,了解其危害,将其与农村人口文化建设相结合,在思想上、精神上预防未婚先育现象的发生,引导广大农村青年树立正确的婚姻观、生育观和性爱观。  相似文献   

15.
我国生育率在短短几十年内发生了剧变,这在国际上是引人注目的。无疑我国的人口控制政策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但在改革步子更大一些的今天,计划生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却遇到了日益增大的阻力,计划生育工作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受到了限制,其中固然有社会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原因,但仅就直接影响妇女生育行为的生育观来看,所存在的问题则是当前计划生育工作的难点所在,也是进一步降低多孩生育的工作重点所在。我们接受了国家计生委课题后,设计并开展了研究工作,同时,以陕西省洛川县为实验点,帮助县上进行转变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村多支柱的养老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立  张文学  杨建林 《西北人口》2012,33(4):1-6,12
文章在界定养老模式这一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对中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自我养老模式和社会养老模式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认为在中国现阶段的国情下,单一的农村养老模式难以有效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提出应该按照三种类型的农村地区构建家庭养老、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三支柱相结合、互为补充的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17.
<正> 目前,农村妇女的早婚早育及多胎生育巳成为决定我国人口控制工作成败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因此,对我国农村妇女的早婚早育及多胎生育状况的研究,是一个具有很大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利用1988年全国生育节育抽样调查所提供的资料,就我国农村妇女早婚早育及多胎生育的发展变化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近年的人口发展形势表明,早育、多胎生育是我国高出生率人口回升的一个重要原因,它加剧了当前人口生育高峰期的拥挤现象。1987年全国有610多万人未到法定年龄就结婚,在一些农村,早婚、早育、非法同居、非婚生育的情况十分严重。如河南省浚县城关乡1987年1月到1988年2月间共结婚808对,其中249对女方不到法定结婚年龄,早婚率为30.82%,晚婚率仅13.86%。山东省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农村目前的发展水平下,育龄夫妇作出生育决策的最直接的社会环境是农村社区(乡、村)。社区由于其中介地位,相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以及综合功能而在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1990年下半年对江苏太仓、河南社旗和湖南武岗三个县的五个村进行了实地调查。以问卷形式调查农民家庭1076户,作非问卷深入调查300多小时。本文主要利用调查所获资料探讨社区因素对农村人口控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人口理论和人口发展史告诉我们,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和人口城市化,能诱使家庭投入由孩子数量成本向质量成本转移,孩子的养老保险效益和精神享乐效益下降,社会“毛细管”反向作用增强;从本质上和长远发展战略上考察,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是控制人口最有效的制度安排。我国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国策,坚持控制数量,提高质量和调节结构相结合,并以数量控制为重点的方针,要以市场经济作背景,谋求市场经济体制下人口问题的有效解决。“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