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贵州女作家王华的中篇小说《傩赐》,直观地向世人展示了底层生活的痛苦和悲哀.作者通过对小说主人公秋秋与蓝桐的塑造,审视着生活在半封闭山区里的人们的生存处境和精神状态.在秋秋和蓝桐的形象中融入了作家的切身体验和深切思考,并把人物的生存处境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相结合,在透视秋秋和蓝桐的爱情悲剧与乡村贫乏的物质精神生活同时,更注重挖掘他们精神世界、表现他们的心理动向,体现出作者对底层人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2.
一因缘际会,我有幸参与了《汉藏交融——金铜佛像集萃》一书的编撰、翻译工作。当这部熠熠生辉的大书终于摆到我面前的时候,惊喜和感动一齐涌上心头。读书人每天和书打交道,平生所见最多的东西就是书,可是像《汉藏交融——金铜佛像集萃》这样大气、豪华的煌煌巨著,却也难得一见。  相似文献   

3.
王正伟 《中国民族》2014,(10):44-47
泱泱大国,疆土辽阔;深深足迹,语重心长。这是一种炽热深厚的民族情怀,这是一个跨越时空的殷切期待。2014年1月26日至28日,农历马年春节即将到来之际。隆冬时节的内蒙古大草原,冰封雪皑,素裹银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并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诚挚的新春祝福。  相似文献   

4.
周亮亮  张小平 《民族学刊》2022,13(7):86-93, 147
听觉叙事研究近年来逐渐成为文学研究新的增长点。莫里森小说中有许多关于声音和听觉的书写,这些听觉叙事不仅为读者带来别样的听觉感官体验,而且与黑人民族记忆紧密相连,是黑人摆脱白人主流文化冲击,回归黑人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关键途径。本文以《所罗门之歌》中的听觉叙事为切入点,探讨声音、倾听在人物回归和重建民族记忆中扮演的角色。听觉意象沉寂与歌声分别代表祖先的缺席与在场;破除种族主义听觉模式,学会因声而听是回归民族记忆的先决条件;因听而思到因听而行的听觉模式蜕变标志人物对民族记忆的反思与重建。听觉叙事是莫里森借助感官想象再现黑人内心世界,重构民族记忆这一创作思想的内在要求与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5.
彭秀坤 《民族学刊》2022,13(9):137-143, 167
阿来的《蘑菇圈》以轻灵和凝重两种笔调书写自然生态变化,深入思考民族文化发展问题。小说借助传统和现实自然生态景观的对照书写,讴歌民族传统自然生态中人与自然平等共存关系的美好,借助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相互关联的诗化叙述,礼赞民族传统社会生态中人性温暖的可贵,形象地揭示了搞好自然生态建设的根本是做好民族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发展。《蘑菇圈》的民族生态文化叙事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社会和文化生态及其关系的深入思考,体现了对民族和人类未来发展的期待。  相似文献   

6.
《格萨尔》源远流长,表现了藏民族的民族精神,概括了藏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结合藏民族独特的文化以及历史背景,就像藏文典籍中的传记文学(■)一样,史诗也应该有自己的"素材"(■)。即,《格萨尔》史诗最早起缘于《玛桑仲》;继承了"喇"(■)和"央"(■)的观念等藏民族的原始崇拜;沿用了"格萨尔军王"这一人名,而且在尚武重兵上完全相似;《格萨尔》史诗艺术地再现了吐蕃政权时期的历次战争。  相似文献   

7.
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前,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30年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和巨大的进步。今天,我们由56个民族组成的伟大的中华民族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似文献   

8.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国产动画电影《大鱼海棠》的创意源自《庄子·逍遥游》,背景则取自《女娲补天》.它结合史书文献《山海经》和《搜神记》,讲述了一个掌管海棠花的少女与人类男孩"鲲"的奇幻故事.本文旨在对影片创作过程中所运用的大量民族文化元素进行探讨和分析,为今后国产动画电影的创作给予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9.
何志明 《回族研究》2006,(4):135-137
民族问题是社会革命总问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过程中,逐渐建立和发展起了一整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纲领和民族政策。在此过程中,对回族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回顾了延安时期的《回回民族问题提纲》和《回回民族问题》在中国共产党对民族政策及民族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不同的国家、民族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文化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根基和力量的源泉 ,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石。正是由于文化多样性的存在 ,才使得今天的世界显得如此丰富多彩 ,人类的创造力才能源源不断 ,永不枯竭。文章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 (草案 )征求意见为契机 ,着重就应该怎样去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怎样看待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民族的发展以及传统文化的保存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相似文献   

11.
蒋霞 《民族学刊》2017,8(6):60-65, 116-118
中国民族文学作品的国际传播必须注意文化的传递,这对于塑造中华民族形象、突破他人话语体系、提升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文化空缺的存在,中国民族文化向外译介面临诸多难点。葛浩文夫妇翻译的阿来小说《尘埃落定》是将民族文化向国际传播的优秀成果,分析其在民族文化传递方面的得失和方法对于提高我国民族文学翻译质量和传播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英汉文本比较发现,葛氏夫妇的译本综合采用了音译、直译、意译、形象借用等多种翻译手法,尽量保留了原作的文化意境,但也存在误译现象,扭曲或丢失了一些文化意象。总的来说,译本忠实地再现了川西高原土司制度瓦解时期的社会文化韵味,有效地传递了中国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2.
1984年5月颁布、10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2001年2月修正,以下简称《自治法》),集中体现了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法律保障。作为黑龙江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于2005年6月24日经黑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修正了  相似文献   

13.
2009年初回故乡时,我拜访了中国壮语文化网络教育学院学术顾问、壮学专家王明富先生。他将其2007年底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作《那文化探源》送给我。当时我只翻开几页,就被里面丰富的内容吸引住了。  相似文献   

14.
李国生 《民族论坛》2013,(12):25-25
自从开始接触民族工作,我就对“民族论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记得2005年10月刚从部队转业到常德市民宗局工作,我对民族工作完全是个门外汉,除看看有关民族宗教法律法规方面的书籍,就不知有什么途径可以帮助我迅速进入工作角色。直到有一天在翻阅单位资料时突然发现了一本《民族论坛》杂志,一看内容便被它吸引住了,既有少数民族人文地理荟萃,又有少数民族工作集锦,既生动,又实用。  相似文献   

15.
邢崇  张立笑 《民族学刊》2023,(11):102-109+167
作为中国诗意电影的滥觞之作《小城之春》,开启了民族化诗意电影语言的探索。“十七年电影时期”郑君里导演同电影大师费穆有着共同的美学追求,不断向中国古典艺术探胜求宝,创作出极具特色的诗意美学电影《枯木逢春》。当代电影《春江水暖》延续了传统诗意电影风格,融中国山水画意境美学于现代大家族危机故事中,展现当下年轻导演追求山水诗意电影民族化的探索。这三部电影体现了不同时期中国影人在电影民族化诗意叙事的探索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春”:诗意的电影意象象征;江南影像:诗意的电影叙事空间;“中国画”:诗意的电影长镜头美学。通过对三部电影视听语言共性的提炼与个性的阐释,管窥三部影片诗意化的影像于不同时代的承继与发展,体认中国电影美学精神的自觉追求,探索民族化电影诗意语言的当代表达。  相似文献   

16.
魏清光  李跃平 《民族学刊》2022,13(4):53-64, 137
以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和林丽君(Sylvia Li-chun Lin)翻译的《尘埃落定》英译本为研判个案,通过文本对比剖析发现,《尘埃落定》原文本中书写的藏族文化在英译本中被严重扭曲、歪曲、颠覆,变得面目全非,中国民族文化安全受到严重危害。为维护国家安全,对有危国家民族文化安全的翻译行为,应及时干预、做出纠正。建议成立外译中国图书译稿审察委员会,对译稿从国家安全和翻译质量方面进行严格审察,把好海外出版关,铸牢国家文化安全底线,加强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7.
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而民族政策的法律化通过现行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体现出来,但对于影响民族关系中的一些犯罪问题却无法在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中体现,新刑法出台之后,比较全面地体现了我国的民族政策,为我国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8.
<正> 侗族史诗性口碑文学作品《创世款》是一部大容量,大深度的伟大的人类文化巨著。所谓“款”,实际上是侗族语言中所称的“垒”,即古老的话词、颂词、念词,相当于汉语中的“经”或“经文”之类的话本和文本。当然,侗族的“款”还是“盟约条文”、“社区联盟组织”的代称,这里所说的《创世款》中的“款”则专指前者。  相似文献   

19.
《庄子》一书多次提及远古时代的“至德之世” ,并对当时人类无知无欲、无争无斗、生活富足、快乐自在的生存状况和智力水平作出了相当精细的描绘。进而主张用至德之世的道德境界来矫正后世的统治者在礼乐征伐的名义下所进行的杀人盈城、杀人盈野。本文在考古学、人类学、神话学、历史学的背景下讨论了至德之世的资料来源 ,认为老庄学派的“尚柔”、“不争”哲学 ,其源头远在原始时代“富裕的食物采集文化”之中。《庄子》中保存的有关至德之世的神话传说 ,是研究我国远古食物采集文化的珍贵文献 ,同时也是当今史学研究、民族学研究、伦理学研究应予利用的思想资源之一。  相似文献   

20.
王建民 《民族学刊》2010,1(1):1-4,161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界对于学术刊物的创办一向非常关注,自20世纪30年代老一辈人类学家创办中国民族学会之时,就一直力求创办民族学期刊作为中国民族学会的会刊。几经波折,幸有中山文化教育馆《民族学研究集刊》作为补充,成为20世纪前半期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主要专业学术刊物。50年代之后,两岸学术界仍在学术出版方面进行了不少努力,台湾学术界创办了《中国民族学报》作为在台湾复建的"中国民族学会"的刊物。其后大陆则历经运动,学科重建后也未能接续先前的传统。本文在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刊》创刊之际,以民国时期民族学期刊的创始经过为先导,考辑人类学民族学专业学术刊物出版历程,以求激励学术界从新的高度关注学术出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