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甘泉宫遗址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月初夏,我们去淳化县城以北铁王公社,对汉甘泉宫遗址进行了为时二十天的调查。 甘泉宫遗址,主要分布于铁王公社境内。宫殿主体建筑在凉武帝村东北,即汉时的甘泉山南麓。宫殿主体建筑台基犹存,形似复斗,望去如“之”字形大冢。其中一座东西长63米,南北宽45米,高约15米。台基用夯土筑成,略大于秦咸阳宫殿第一  相似文献   

2.
小双桥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西北20公里的石佛乡小双桥村附近,北依索须河,地势较高,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300米,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近年来,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商城工作站对此遗址进行了勘查和发掘。在遗址的断面上,发现有属于二里冈上层时期的灰坑、壕沟、夯土建筑残迹及石质柱基等。出土遗物  相似文献   

3.
《中文信息》2008,(5):27
乌什喀特古城即“三重城”之意,在新和县西约20公里处,为汉代遗址,被认为是汉代龟兹国的大城市之一。城三重,有外城、内城、中心城。为夯土筑,外城已毁,内城保存较好。东西408米,南北451米,残墙高厚各5米.遗址曾出土有“汉归义羌长”阴文卧羊组铜印一枚,颇为珍贵。  相似文献   

4.
(一)图案与生活的美感 蒙古族是勇敢、纯朴的民族,也是爱美的民族。蒙古民族热爱音乐、诗歌,也同样热爱美术。 图案一词,蒙语叫“贺乌嘎拉吉”,因为盘羊的犄角卷曲好看,所以一般曲线卷草纹等称为“乌嘎拉吉”,而其它类型各类纹样称为“贺”。随着日用工艺品和图案艺术的不断发展,人们把一切器物的造型及上面的花纹的设计,统称为图案(贺乌嘎拉吉)。 图案和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蒙古族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如室内的各种用具:木箱、桌子、铜壶、木碗、银碗、鞍具等等,生活中任何一件东西都或多或少和图案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中文信息》2008,(5):105
买力克阿瓦提古城位于和田城东南25公里的玉龙喀什河西岸,当地人称“什斯比尔”。遗址南北长十公里,东西宽两公里。该城建于1500至1600年以前。出土文物有铜佛像、玉器、泥塑佛像残件、回纹图案墙饰、  相似文献   

6.
灵应牌坊     
灵应牌坊在佛山祖庙,建于明景泰11年(1451),“敕封”祖庙为“灵应祠”时所建。牌坊南北向,左右对称,东西10.79米,南北4.9米,两边各有4.9×3.8×0.75米白石台基,台基上各有6根柱.两边共12柱,中间为木柱,外沿为石柱,设计考究,结构精密。面宽三开间,明间宽5米,次间宽2.1米,通高11.4K米,建筑分三层屋顶,首层歇山顶,二、三层为庑殿顶,顶柱间大量使用斗拱,斗拱形式为七铺无下昂偷心造。从外观看,飞檐叠翠,白柱子、红斗拱,岿然矗立,华丽壮观,历五百多年,1976年曾顶受12级台风摇撼而安然无恙。  相似文献   

7.
黑山头古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额尔古纳右旗黑山头乡西北约5公里,南依根河.该古城始建于金代,后为元代继续延用.古城分内外两城,并设有瓮城.外城东西长527米,南北长589米,残高2—3米.城墙四角有角楼,四周有马面,城墙有壕.内城设在外城中间偏东,呈长方形,城墙东西长113米,南北长167米,在城的东西各开一门,城墙也设有壕.另外,从地表遗迹看,外城地表遗迹、遗物较少,只有内城  相似文献   

8.
赫哲族作为中国古老民族的一支,在其长期的渔猎生活中不断吸收汉文化的图案艺术精髓和俄罗斯、阿尔泰等其他民族的造型艺术手法,并不断加以创新和改进,逐渐形成了自己丰富而独具浓郁民族特色的图案文化艺术形式。当今,我们进一步研究、挖掘、整理、传承赫哲先人留下的这份丰厚的文化艺术财富,弘扬世族文化,传承民俗文化遗产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文信息》2008,(5):53
拉甫乔克故城位于新疆哈密市西约60公里的四堡乡喀尔鲁克渠两岸。故城由渠东面的南、北两城和渠西一城组成。渠西一城仅存长约100米的东城墙遗址。渠东之北城,南北约180米,东西约150米,城墙残高2米,宽3米,城四角有残存的瞭望台,  相似文献   

10.
58 孔庙祭孔     
《中文信息》2007,(12):83-85
孔庙即至圣庙,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宇。位于曲阜城正中,是一组具有东方建筑特色、规模宠大、气势雄伟的古代建筑群,被古建筑学专家称为世界建筑史上“唯一的孤例”,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三大古建筑群。1961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我国最大的传闻孔要地。孔庙南北长1公里多,东西约为200米,占地327亩,周有围墙,四角之上还建有角楼。  相似文献   

11.
燕下都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易县城东南,界于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是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之一。城址东西长约八公里,南北宽约四公里,中部有一条南北纵贯的古河道,相传为“运粮河”,把燕下都分为东西两个城。“运粮河”东侧有一道与它平行的城垣,西侧尚未发现城垣遗存。 东城的平面近似方形。在中间偏北处,有一道东西横贯的城垣,称为“隔墙”,把东城分为南北两部分。东城城垣大都已湮埋在地面以下,从地面上仅可看到一些隆起的痕迹。墙基的宽度,除“隔墙”宽约二十米外,其余均在四十米左右。目前发现有城垛和城门各三个。  相似文献   

12.
背景资料 威州布瓦寨位于岷江与杂谷脑河汇合之处的高半山坡台地上。“布瓦”即黄泥土峰之意。故布瓦寨建筑就地取材,房屋均为黄土筑成。布瓦黄土碉群距今有2千多年历史,是黄土羌寨的典型代表。是全国仅存两处的黄泥碉建筑之一。且数量多。寨内东西200米,南北120米,寨中有五座黄土碉楼。碉楼为四方形.底部边长4.5米,墙厚0.74米,高18—23米不等。顶部木质结构拱石式建筑。底部有门,门高2.1米,宽1.6米。  相似文献   

13.
一个古老而勤劳的民族——赫哲族,是五十六个民族中较小的一员。“她”居住、生活在祖国北疆的三江平原上。这个古老而又弱小的民族,在几千年的沧桑岁月中却创造发展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艺术,从赫哲妇女用桦树皮剪成的各种图案,到赫哲人的鱼皮裤和图腾“海东青”,都充分体现了赫哲图案的历史价值,同时也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我们在研究创新这种图案文化的同时,也要将其融入美术教学中,以便更好的借鉴发展这个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4.
敖伦素木古城遗址敖伦素木(蒙古语,意为许多庙宇)古城,俗称赵王城,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盟达茂旗所在地百灵庙镇东北约30公里、艾不盖河北岸的冲积平原上。古城呈长方形,城墙用黄土夯筑,现只剩下断断续续的残壁(见上图)。东西长约960米,南北宽约580米。四...  相似文献   

15.
董府,是清末甘肃提督董福祥的府邸。董府建筑,是迄今留存的西北地区独有的保护相对完好的清代建筑样式,是传统的“三官六院”式四合院形制,集南北建筑艺术风格于一体。董府建筑的砖雕、石雕和木雕,是其装饰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雕刻图案和各类造型精细传神,雕刻内容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点。作为跨越百年的建筑文化遗产,无论对地方历史文化研究,还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旅游经济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和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陆宝新 《人文杂志》2003,(3):158-160
中国民间装饰图案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内容丰富、造型朴实美观 ,它体现着中国民间的人生哲理和艺术内涵 ,反映着民间的美好意愿 ;并凝集着民族文化的精髓。从古到今中国各种民俗事象被一代代传承下来。特别是在人们生活中的岁时节令、服装饰物、居室布置、婚丧礼仪等方面成为中国民间装饰图案的重要形式内容。例如在民间众多巫术信仰及丧葬活动中出现的神灵造像、艺术供品、扎纸、衣装面具等 ;民族民俗服饰中的各处衣装首饰、刺绣、挑花、织锦、手工扎染、蜡染图案等 ;民间建筑中的砖雕石刻图案、木雕梁柱、窗花图案等 ;民间岁时节令游艺活…  相似文献   

17.
在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辽阔的荒漠戈壁中,有一座著名的古城遗址——哈日浩特(汉意为黑城)。它位于该旗政府所在地达赖库布镇东约25公里处。如今,虽然在这座古城遗址的西、北两侧城墙下,已经堆积起高高的沙丘,但整个城墙的轮廓和城池的规模仍较完整地保留着。城墙东西长约440米,南北宽约370米,高约9米。全城面积达1650多平方米,城内官府、寺庙、兵营和民房的遗迹依稀  相似文献   

18.
京族史诗呈现了京族含蓄包容与刚健雄浑并举的海洋文化精神,是京族历史、民族精神、社会文化生活百态以及京族人思考人生、社会、自然宇宙的百科全书,体现出艺术工具论、艺术本体论、艺术形式论的多重属性.而从其精神内涵、形成方式、艺术形式看来,人生如诗、生活如诗、民族如诗是京族史诗潜在的核心命题,此种生命存在形态、艺术创作形式和人文精神,不仅是民族文化瑰宝,而且是中国古典文化的完善和补充,亦是当代文化发展的借鉴与给养.  相似文献   

19.
试论甲骨文的对称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字虽然具有符号的性质,但是它没有停留在符号阶段,而是被用以表达民族审美情感的艺术载体,具有审美作用和美学价值.甲骨文就开始了这一历程.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形象,甲骨文有一种对称的平衡美.李玲璞先生通过一千个常见的甲骨文字的形体进行十六字格编码统计,科学地说明了这个问题:“这些形体(甲骨文)所显示的图象都是按照平衡原则结构起来的,形成一种对称的平衡美.”甲骨文形体结构所具有的这种美,是民族审美心理的一部分,是对积淀在民族审美心理中的对称的美的反映,这种对称的审美心理一直体现在汉民族的文化艺术及风俗习惯中.本文将讨论甲骨文对称的特点,甲骨文对称性的两个来源,以及甲骨文对称性在民族审美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赫哲族与鄂伦春族是生活在黑龙江省的两支少数民族。两民族的文化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丰富了中华文化艺术宝库。通过两民族服饰、生活用具、萨满用具以及图案纹样的对比分析,比较了两民族文化生活与图案艺术的异同。我们在研究两民族文化艺术的同时,也要借鉴发展他们的文化遗产,使其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园地中一朵美丽的奇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