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四重证据法解读有关伏羲号黄熊的历史之谜,结合天水的伏羲文化研究,提示20世纪出土的二重证据长沙楚帛书天熊伏羲创世神话,对接第四重证据——天水本地出土的齐家文化镶嵌绿松石熊形铜牌,重建天熊神话从史前期图腾崇拜到先秦时期楚国神话文本的建构历程。对作为一重证据的传世文献哑谜——《礼记》孔颖达正义引《帝王世纪》的一种说法:"帝庖牺氏,风姓也……是以称大皡,一号黄熊氏。"做出大、小传统贯通的系统性阐释。楚帛书天熊伏羲叙事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记录的创世神话,而伏羲号黄熊和黄帝号有熊的对应现象,暗示着《山海经》熊山熊穴神话与天熊崇拜之间的内在关联。天熊和神熊观念当来自史前大传统的熊图腾信仰,以辽宁建平出土的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熊头骨等实物为证。  相似文献   

2.
虽然<春秋>全文并无"義"字,但"三传"通过阐释<春秋>之"義",正好衔接了"義"在此前后的文化内涵,将本来仅是针对"天-王"关系的"義"扩展到"天-王-诸侯-大臣"、"中国-蛮夷"的维度.孟子和其他战国思想家又进一步将其扩展到君子修养和普通个体的心性使用层面,"義"成为一个重要的伦理道德性范畴.这种衔接并非巧合,"義"之所以成为阐释<春秋>的核心,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春秋>的文本性质与功能具有"義"的原始发生内涵与指代功能:"義"将"羊"置于"我"之上,它表征出王权的神圣性、仲裁性,以及神灵监督王权的合法性.<春秋>包含了天与时政纲领的依赖关系,以及天与君王及大臣的责任关系.它既能表征出王权的神圣性,又能监督王权的合法性."神"与"王"的神圣关系、史官记事对"王"的监督功能是"義"和<春秋>内在相通的契合点.历来阐释<春秋>者无不从"義"字着眼,这不是偶然,而是间接地旁证了<春秋>的巫史性和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3.
由文本出发,结合相关材料,考察颜延之六通书信的创作时间如下:《与王微书》作于元嘉二十七年(450)至二十九年(452)之间;《吊张茂度书》作于元嘉十八年(441)左右;《与王昙生书》作于元嘉四年(427);《释何衡阳<达性论>》作于元嘉十一年(434)夏秋之际;《重释何衡阳<达性论>》作于元嘉十一年(434)秋;《又释何衡阳<达性论>》作于元嘉十一年(434)秋冬之际。  相似文献   

4.
对中国熊图腾整体文化模式的重构并以此观照和解读局部的熊文化现象,是《熊图腾》的重要贡献:林西熊女神的再发现使中华民族熊崇拜的历史提前了3000年;“四重证据法”的研究,使被遮蔽的黄帝族熊图腾谱系得到鲜明的梳理和揭示;古朝鲜檀君神话是与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熊女神话相关联的变体;韩国学者关于黄帝神话来源于檀君神话的说法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立场对神话谱系的“历史化”改写。  相似文献   

5.
叶舒宪的文学人类学研究之所以能引风气之先并给人以学术启迪性,就在于他能不断地反省自己,超越自己.他在<熊图腾>中的自我反省与超越表现在:一是从文本研究走向田野调查,对华夏起源问题进行重新审视;二是对图腾批评的再阐释,从父权制文化的祖先神话图腾的考察走向史前"女神文明"的探究;三是明确提出"四重证据法",并尝试"四重证据法"在揭示中华祖先神话起源方面的阐释效力;四是在民族志"写文化"的批判反思语境下对写作形式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6.
启事     
<正>《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河南科技大学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刊物(双月刊),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2-3910/CN 41-1356/C,邮发代号:36-286。本刊为河南省一级期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CD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会科学学报优秀期刊。(一)本刊设有《河洛文化》《史学新探》《中原经济区建设》《改革发见》《哲学阐赜》《艺文  相似文献   

7.
声明     
<正>《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河南科技大学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刊物(双月刊),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2-3910/CN 41-1356/C,邮发代号:36-286。本刊为河南省一级期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CD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会科学学报优秀期刊。本刊现设有《河洛文化》《史学新探》《中原经济区建设》《艺文寻珠》《语言琢玉》《经管索微》和《法坛论衡》等栏目,其中《河洛文化》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  相似文献   

8.
我校古籍研究所将部分科研成果编为《文史新探》一书,已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于1988年2月出版。包括以下篇目:姜亮夫:《<尧典>新议》,刘操南:《太史公书春秋十二诸侯史事辑证自序》,徐忠良:《金城公主入蕃和亲有关年代考辨》,徐规、包伟民:《<石林燕语>订误》,沈文倬:《日本尾张藩刻本<群经治要>载<孝经>郑注与我国群籍所引佚文之异同》,方建新:《对台湾宋晞先生所编<宋史研究论文与书籍目录>一书的几点意见及勘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长征》诗中原“浪拍”改成“水拍”曾被传为佳话 ,但也有不同意见。其涉及修辞的避重 ,应避除重叠叠音词、专用词组和特殊重字修辞外无意之重。《长征》诗“浪”改“水”,为遵诗律 ,诗中所重之“水”、“千”、“山”、“军”四字 ,或为固定词组无法改 ,或为重词轻律不必改。  相似文献   

10.
启事     
<正>《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河南科技大学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刊物(双月刊),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2-3910/CN 41-1356/C,邮发代号:36-286。本刊为河南省一级期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CD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会科学学报优秀期刊。(一)本刊设有《河洛文化》《史学新探》《中原经济区建设》《改革发见》《哲学阐赜》《艺文寻珠》《语言琢玉》《经管索微》和《法坛论衡》等栏目,欢迎您惠赐相关内容的稿件。  相似文献   

11.
由于受20世纪初思想、文学革命思潮的影响,<中原音韵>的研究者大多认为,俗文学--北曲及其韵书<中原音韵>都绝对反映实际语音,于是将<中原音韵>及其作者捧到了不恰当的高度.我们的宗旨是,在承认<中原音韵>绝大部分是当时实际语音反映的前提下,注意探求那些受艺术语言特殊规律制约的因素,以达到对一些难以索解的问题诸如入声有无及桓欢韵等的圆满解决.  相似文献   

12.
《社会科学战线》一九七八年第四期刊载徐仁甫先生《马王堆汉墓帛书<春秋事语>和<左传>的事,语对比研究——谈<左传>的成书时代和作者》一文,认为《左传》的作者“决不是春秋时的左丘明,而是西汉末刘歆托之左丘明的”。本文就自己所见,与徐仁甫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13.
<正>十多年前,我在《中原文化圈与20世纪河南文学》(《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4期)一文中,谈了自己对乡土文学研究的粗浅看法,认为对苦难的抗争与对中原文化的反思,构成了20世纪河南文学的两大创作母题。"苦难制造了愚昧,愚昧又恶性循环地加重了苦难",几代中原人"决心结束苦难命运的果敢行动,构成了中原文化重获新生的精神支柱和雄厚基础。"中原作家创作中文化反思力度的不断强化,让我对创作前景充满着期待与憧憬。  相似文献   

14.
中华书局近出(2007年4月)湖南大学文学院静一学术论丛,计有著作五种,即郭建勋<辞赋文体研究>、胡遂<佛教禅宗与唐代诗风之发展演变>、张松辉<庄子疑义考辨>、孙海洋<明代辞赋述略>与李清良<熊十力陈寅恪钱钟书阐释思想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中原音韵》是元代的一部关于北曲创作的著作,由著名戏曲家周德清编撰.《中原音韵》对于研究元代汉语语音情况,比如元代的汉语共同语是否有入声等等,均有重要参考价值.作者曾撰文指出,《中原音韵》时代的汉语共同语是有入声的.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中原音韵》时代汉语共同语中入声的数量和韵尾问题,指出:第一,《中原音韵》时代的汉语共同语至少有三类入声,很可能有四类入声.第二,在《中原音韵》时代,汉语共同语的入声韵没有-p、-t、-k尾,只有-?尾.这个-?尾也已大为弱化,只剩下一种轻微的“唯闭”作用.  相似文献   

16.
读了叶圣陶先生的《略读指导举隅·前言》《<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呐喊>指导大概》及王光龙先生的《叶圣陶论略读学习指导》四篇文章,对叶老的略读指导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结合语文教学实践,对叶圣陶先生略读指导的内容、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了略读学习指导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1989年第4期《文史知识》中,有周一良先生写的一篇《读<敦煌与中国佛教>》,副标题为《介绍日本集体巨著<讲座敦煌>》。在该《文史知识》第92、93页中,周先生说:  相似文献   

18.
<正>《中原作家群研究资料丛刊》是信阳师范学院"当代河南文学发展与中原文化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主持编撰、河南大学出版社人文社科部精心设计、编校,隆重推出的一套研究资料丛书。第一辑为白桦、周大新、刘震云、二月河、张一弓、阎连科、刘庆邦、李佩甫、田中禾、张宇、李洱、墨白、邵丽、乔叶、计文君等15位蜚声文坛的作家的研究资料专集。  相似文献   

19.
《武汉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二年第四期发表了罗炽同志的《<老子>哲学的形而上学本质》(以下简称《本质》)、一文,文章认为“《老子》哲学是道一元论的唯心主义形而上  相似文献   

20.
王船山四书学著作与《船山经义》年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船山四书学著述主要有<四书稗疏>、<四书考异>、<读四书大全说>、<四书训义>、<四书笺解>等.根据所考,正其名定其时,以为已佚的<四书详解>和<四书集成批解>其实分别就是<四书训义>与<四书笺解>;并且,各书成稿有一个从<稗疏>到<考异>,进而<读四书大全说>,再到<四书训义>、<四书笺解>的先后秩序问题.是故,可知有二:其一,船山治学其学深博无涯,以汉儒为门户,以宋五子为堂奥,汉学与宋学兼治,言必征实,义必切理;其二,船山四书学著述可分为早年、晚年两个时期区别对待.此外,对与船山四书学思想颇有关联的<船山经义>之内容和写作时间也作了细致考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