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群忠 《河北学刊》2007,27(6):33-37
社会公德是一种社会道德而非国家道德。现代公德建设必须建立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区隔的基础上。所谓"公共领域"可以说是日常生活的共同世界。社会公德从性质上可分为两类即消极性的社会公德和积极性的社会公德。所谓消极并没有负面的意思,而是指"不作为"、"有所守"式的社会公德行为,而积极性的社会公德行为则是指"有所为"的行为。在现代社会,社会普遍的日常公共生活要求每一个公民首先要做到"有所守"的消极公德,这样才能成为一个能过上现代公共生活的合格公民,才会维护社会生活的基本秩序。社会公德的精神根源和价值基础在现代社会主要是"敬"与"义"而非"爱"与"仁"。  相似文献   

2.
当前对青年的研究不外乎是从两个方面开展的。一是与青年外观的行为活动有关的各种社会问题,二是青年自身内部的心理活动。然而在这后一个方面过去往往着重于从普通心理学的意义上对个体青年的研究,也就是说更侧重于研究个体的青年在感觉、知觉、情绪、思维和个性等心理过程及其心理的生理机制这些方面的问题。事实上,青年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他们作为社会的成员同样是多种社会角色的承担者。在他们广泛的社会交往活动中必然形成多种多样的人际关系,从而也就必然会在行为上表现出复杂、多样的社会心理现象,如青年的社会知觉、社会动机、社会态度、相符行为、从众行为、互动行为、模仿、暗示、感染、社会舆论和集体的心理气氛等等。由此可见,对青年心理活动的研究,远不止是一个普通心理学的问题,更重要的还是一个社会心理学的问题。一般来说,对青年社会  相似文献   

3.
广州青年学者黎乔立的专著《审美新假说>(香港世界出版社1992年9月)的明显的创新,是提出了审美的生理基础,指出人类的审美生理,要求心理能量得到控制、节能与缓解;一切审美学中的上层建筑,都离不开这个基础。很多年来,我们重视审美的社会性、心理性,而忽视审美的生物性、生理性。固然,审美主要是社会心理活动,但是,这种社会心理活动是有生物生理基础的。忽视了生理基础,就架空了社会心理,也就不可能正确理解审美的社会心理性质。此书正是在审美生理学方面为审美学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一、捍出了“审美生理学”,对顾德…  相似文献   

4.
职业倦怠是工作中慢性情绪和人际压力的延迟反映,主要表现为情绪衰竭、人格解体以及个人成就感丧失。职业倦怠的危害表现为对个体生理、心理形成负性影响,对工作则表现为削减个体的积极性和投入。民警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有:工作、生活、个体和社会因素。对民警职业倦怠的干预主要是引导其正确认识职业倦怠,并通过心理疗法缓解他们的压力;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对警察这一职业持合理期望;加强公安队伍建设,建立良性支援机制。  相似文献   

5.
权力腐败行为的社会心理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力腐败”是一种出于私利而对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用。它是世界各国政治机体中普遍存在的毒瘤,直接威胁着全球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稳定。社会心理因素是导致权力腐败的直接内在原因,从心理的层面上透视腐败行为产生的原因,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治理各种权力腐败现象。中国社会中存在的腐败行为可分为集体腐败、群体腐败和个人腐败。权力腐败行为的社会心理,在最终作出腐败行为以及在整个社会上导致腐败现象严重恶化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催化作用。它通过心理互动、心理沟通,使各种消极的社会心态和腐朽思想不断滋生蔓延,从而形成一种共同的心理尺度和社会心理环境。因此,要把反腐败斗争落到实处,必须注意消除种种导致腐败行为最终发生的“腐败心理”。  相似文献   

6.
经济全球化在快速推动世界各民族密切交往和融合的同时,也引起了世界民族主义的反弹。正如全球化具有两面性一样,民族主义也是一把双刃剑,其正面作用主要表现为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发展,反面作用在于民族利己主义的狭隘性、反人类性。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民族主义的发展将出现以下走向:方兴未艾,得到加强和发展;文化民族主义凸现;消极性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4,(7):206-211
人类向自然的索取、掠夺以及废弃物排放超过了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限度,给世界带来严重的生态灾难,从而引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性别不仅是一种分类方式,也是权力关系的表现方式,男性与女性在生理、心理、角色期望、社会地位、劳动分工等方面的差异,造就了各自在生态问题中不同的意识、需求和作用。生态文明意识是文化价值的选择,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不同社会性别在转向价值关系过程中产生不同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二十多岁的青年,身体发育趋于成熟,但心理仍处在多变、不安、无端骚动、懒惰、郁闷并具有攻击性的状态之中。因此,二十多岁青年往往呈现出以下个性特征:一是不稳定性。这是由他们的多变、不安、无端骚动的心理状态决定的。他们一旦遇到情感冲突、内外部矛盾时总是见异思迁,易屈从于另一方。二是偏执性。那就是心理和行为始终指向认同的一方,不易更改。三是依附性。这是由二十多岁青年懒惰、郁闷的心理导致的。依附性强的后果往往是不思进取的“负向偏执”。四是攻击性。反抗、不安、粗暴心理常会发生攻击行为。青年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  相似文献   

9.
略论郑观应在戊戌维新运动时期的矛盾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观应是近代中国最早具有完整维新思想体系的进步思想家,也是立志社会改革的前辈,但对于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维新运动的态度,同他一贯主张相左,表现了多方面的矛盾,例如:理论与实践的矛盾,经济改革的积极性与政治的消极性等。本文略述其各种矛盾表现及其原因,从而在一个侧面略窥维新运动与洋务运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大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对教师不响应、不理会的沉默不语状况。这是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表现出一种不参与的心理状态与行为,是课堂沉默的消极性体现。大学生的课堂沉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教师对大学生的课堂沉默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的人格魅力、语言魅力、教学模式以及师生关系等方面对大学生的课堂沉默产生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由于民族主义在原因和后果上都主要集中在国际关系和民族国家内部发展两个层面,因而笔者主要从国际关系和民族国家构建两个层面分析和探讨了冷战后世界民族主义的原因和影响。从冷战后民族主义产生的国际背景看,其根源在于国际关系层面长期累积的矛盾,国际格局、国际秩序在处理民族和国家关系上的不合理性,造成了冷战后民族主义产生的深刻历史动因。但从冷战后民族主义给国际社会造成的后果看,其消极性又大于其积极性。从民族国家构建的角度看,冷战后民族主义的成因在于许多多民族国家在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的失败和失误,其影响突出地表现为它导致了国际范围内民族国家的又一次增生,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12.
<落叶>是郭沫若爱情艺术心理创作的奇葩.作者借助情书这一通向情人心灵的天使,从爱情的生理驱力、心理驱力和意识驱力的有机内在联系及融合中,艺术地表现了置身于热恋中的情人丰富的心灵世界,展示了人类情感中最为复杂微妙的爱情心理及行为特性,形成了在现代抒情小说史上的一个独特文本.  相似文献   

13.
事实上,我们今天所提到的梦常常有两重含义,分别是在个体睡眠中真实发生的自然之梦和见诸典籍的文本之梦,包括政治性的文本之梦、审美性的文本之梦等等。文本之梦的形成有着复杂深刻的原因,就其内部原因而言,梦的神秘性以及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批判性、理想性、超越性特征是使得梦从本原意义上的自然心理、生理行为衍化成一种社会文化行为,并进而发展成为审美性文本之梦的重要因素。同时,它们本身也是文本之梦美学特征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4.
政治上日趋成熟、渴望成才、奋发向上、追求身心健康是当代青年心理健康的主流;但也有近1/5的当代青年存在负面心理,影响青年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这是由青年生理、心理发育的不完全成熟性,再加上家庭教育不当、生活压力过大、人际关系紧张、社会竞争加剧等原因造成的。应正确认识和评价青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对青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青年的心理素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青年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危机主要表现为身份认同危机、制度认同危机、文化认同危机和心理认同危机.消除制度性障碍、重塑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保障青年农民工权益、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加强对青年农民工的教育和引导以提高其城市适应能力是化解青年农民工社会认同危机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6.
不断更替的网络流行语,反映出人们社会心态的变化。近年来,以“丧”“佛系”“躺平”等青年亚文化为代表的网络热词借助新媒体、自媒体等平台接踵而来,逐渐形成一种特定并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网络亚文化现象。“躺平”青年是指放弃拼命工作、放弃努力学习、放弃积极生活的一类群体。他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遭遇挫折和逆境时,往往会采取一种回避性的心理调节机制或退缩性的行为调整策略。“躺平”青年主要以“丧”、焦虑综合征和消极遁世主义作为现实表征,以期掩盖其“废”、现代性焦虑和防御性悲观的社会心态,具有低欲望、退缩性和习得性无助的行为规律。尽管“躺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青年在繁忙疲惫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得到暂时性的调节,但其消极影响不容忽视:低欲望助推反向消费心理异化会影响社会的生产消费环节;退缩性弱化了青年的奋斗动力,不利于社会奋斗精神的培育;习得性无助导致了意义感的丧失,会使“躺平”青年否定自我生成性意义。因此,可以运用心理疏导培育“躺平”青年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利用奋斗精神涵养“躺平”青年“三气”,通过意义疗愈使“躺平”青年追寻到生活的意义乃至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而人的行为,从心理学角度讲,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是人的生理、心理因素和环境影响的结果。因此,把握人的行为规律,对促进人的行为文明有重要意义。而行为文明是社会文明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环境是社会文明与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因素。社会文明与社会进步与人、行为及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人是社会文明与社会进步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因素社会的文明、社会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无一不渗透或体现着人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那么做一个什么样的…  相似文献   

18.
一、什么是认识主体性主体性问题是当今认识论研究的中心问题。什么是主体性?主体是实体范畴,它包括生理、社会心理、知识结构及思想体系等几个层次。主体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它不是纯生物学范畴,而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所以,主体性就是主体在社会实践和认识中对客体的能动作用,包括生理的、心理的、实践的、意识的能动作用。主体性主要表现为主体的实践性和意识能动性,如自觉性、自主性、能动性(选择性、创造性)、超越性等。主体是物质和意识  相似文献   

19.
浅析日本青年的生活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价值观是青年在日常生活中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生活准则 ,它一般通过青年在生活中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 ,是青年世界观的核心和驱使其行为的内在动力。就其实质而论 ,青年的生活价值观是其社会存在的反映 ,同时也是由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及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它通过青年后天的社会化过程形成 ,有着相对的稳定性和不易改变性。由于任何社会均存在着一些普遍的价值标准 ,因而青年在生活行为上会形成一定的趋同性。这种趋同性代表一社会青年的行为模式 ,而研究这种行为模式有助于加深…  相似文献   

20.
吸毒成瘾的行为主义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军 《南方论刊》2007,(11):50-51
吸毒成瘾不仅是一个生理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行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耐药作用、身体依赖和心理强化三个方面,涉及到了个人、物质和社会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从行为主义心理学角度出发,运用行为主义的基本理论,系统分析了吸毒成瘾的生理、心理机制,并为预防吸毒成瘾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即净化社会环境、塑造健康人格和延长戒毒时间。这样是为了发挥心理学在当前戒毒工作中的作用,同时也体现了一种新型看待吸毒成瘾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