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英国对日本政策的主基调是绥靖,其根本目的是试图以牺牲中国等远东国家的利益来避免英日武装冲突。这一政策是英国长期与日本在远东相互勾结的延续,也受到美国对日本妥协政策的影响。它助长了日本法西斯的嚣张气焰,也使英国自食苦果。但它并未导致第二个“慕尼黑阴谋”,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  相似文献   

2.
中国抗日战争与美国远东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在日本侵略中国初期阶段奉行对日绥靖妥协政策,而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启和坚持,促使了美国远东政策向积极方面转化,最后确立了对日抗衡政策.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前期美国对华政策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前期(1937—1941年)美国的对华政策,经历了一个由以绥靖日本为主到以支持中国抗战为主的变化过程。本文将这一变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进行评述,并从美国外交战略全局的角度分析了美国对华政策逐段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抗战期间美国对华政策及其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基于其和日本争夺远东霸权的需要,历经了牺牲中国的绥靖政策、与中国结盟的现实主义政策和与中国人民为敌的政策三个阶段,暴露出美国企图称霸世界,控制中国的反动本质  相似文献   

5.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到1941年美国政府为了自身的利益,奉行绥靖日本的政策,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民众经过一段时间的转变,在国内掀起了广泛的援助中国的民众运动,这些运动得到社会许多方面的支持,并随着日本侵华的加剧而不断加强。这些运动虽然没有改变日本侵略者的侵略步伐,但给予他们施加了相当大的压力,并逐步让世界人民认识到日本侵略者的真正面目,对于打击法西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1931~1941年美国的对日本的侵华政策,无论是绥靖还是遏制,其核心都是避免承担义务和卷入战争,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以“七.七事变”为界,之前绥靖的一面占主导,之后遏制的一面逐渐占主导。美国始终守护着不卷入战争、尤其是不卷入太平洋战争这条外交底线,其目的是为了谋取美国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最大利益。  相似文献   

7.
过去长期流行的一种观点认为,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在远东推行的是绥靖政策,牺牲中国以纵容日本达到反苏反共的目的。近年来,一些学者对此提出了许多新的看法,但对中国战争之初美国的态度基本上仍认为是绥靖政策。美国没有对日本采取有力行动是不是就意味着绥靖?美国没有中断美日贸易是不是就意味着纵容日本反苏反共?看来这些问题仍有继续讨论的必要。一、美国对日本全面侵华的态度与决策动机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挑起芦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而且也严重损害了美英等国的在华利益,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当然不可能完全置身局外。围绕日本全面侵华,美国作出了一系列的反应,美国的态度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一再重申各国在国际关系间应遵守的原则,强调战后条约体系的神圣性。七七事变不久,7月16日,美国国务卿赫尔发表《关于国际政策基本原则的声明》,列举了维护和平;国际间不得使用武力;不得干涉他国内政等十六条原则。美国政府后来又多次发表类似的声明,以表明美国政府的一贯立场。我们并  相似文献   

8.
1941年的美日谈判主要围绕三国同盟、经济合作及中国问题进行,而纠葛的焦点则在中国问题。美国政府在第二阶段的谈判中,重申“赫尔四原则”,要求日本从中国及法属印度支那撤军。较之第一阶段,美国政府的对日绥靖色彩趋于暗淡,强硬、遏制的一面逐渐占了上风。在谈判的最后阶段,美国政府的对日绥靖倾向又死灰复燃,提出了严重绥靖日本、牺牲中国的《美日协定基础案》,只不过没有付诸行动。美国政府的对日政策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反复,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一、时至1941年8月,日本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南部是美国政府对日强硬的重要因素;二、美国政府的对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英国对日强硬态度的影响;三、世界形势与美国的国内形势均趋于好转。但这种强硬是以不导致太平洋战争为基点的,正因如此,到了谈判的最后阶段,为了赢得备战的时间,美国政府不惜抛出《美日协定基础案》。而在亚洲,中国正在支持着美国的先欧后亚的大战略。正是由于中国人民的浴血抗战,才便美国在暂时绥靖日本还是继续支持中国之间选择了后者。  相似文献   

9.
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37年的七·七事变到1941年12月的珍珠港事件,这一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是美国与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既争夺又妥协的产物。它突出地表现在美国处理它与中国沦陷区和国统区的关系上,美国不但向沦陷区源源不断地输出重要战略物资和日用必需品,其数量甚至超过对国统区的输出,而且,美国不惜牲牺它在华的部分利益以缓和美日之间的矛盾。美国虽然对中国的抗战表示“同情”,但实际上,没有给予中国有效的军事援助和经济援助。因而,从1937年到1941年的美国的中立政策事实上是对日本侵略中国表示妥协的政策。珍珠港事件爆发,日本直接与美国发生了军事冲突,迫使美国参加了反法西斯战争。美国参战后,为了迅速阻止日本的侵略扩张,迫切需要利用中国战场牵制日军南下,因此,美国对华政策才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由此爆发了太平洋战争。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期间的美国对华政策,是中国抗日战争以来,美国对华政策的继续。研究这一阶段的美国对华政策,是中美关系史和中国现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日本帝国主义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侵华政策和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日战争成为整个远东战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此一时期,日本的侵华政策和战略,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太平洋战局演变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若不把中日战争与太平洋和欧洲战局结合起来予以观察,对日本侵华政略与战略的制定和演变就无法得到科学的认识与说明。本文拟把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的中日战争置于二次大战与远东战局的发展中予以观察。对日本在亡华无期与国力大大下降局面中确立对美战争政策的立足点问题,特别是对此一时期日本侵华政战两略及其演变问题作一概要的学术探讨。国内学术界通常认为,此一时期在中国抗日战争中仍属战略相持阶段,并认为,相持阶段至1945年8月上旬始告结束。笔者认为,战略相持阶段的确是中日战争历史上最长的一个阶段,整个相持阶段应以太平洋战争爆发为分界,划分为前后两期,本文所涉及的领域主要为相持阶段后期。笔者还认为,从中日战争、特别是从太平洋战争的全局着眼,观察日本侵华  相似文献   

12.
论1941年中国政府及舆论对美日谈判的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政府于1941年曾与日本进行8个月的秘密谈判,试图对日本作出局部让步,以缓和太平洋局势,避免美日战争发生。此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美日妥协一旦形成,将对中国抗日战争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在美日谈判开始不久,中国政府获悉这一消息后,立即表示反对,中国报界也迅速予以严厉批评和谴责。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美国曾已决定对日妥协,中国政府和报界予以强烈反对和严正警告,成功阻止美国与日本妥协计划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自20世纪30年代英法对德绥靖政策失败后,"慕尼黑类比"随之盛行并流毒至今。这种盲目排斥一切妥协、鼓吹遏制和预防性战争的论调,多次影响了美国外交决策和对外关系。"慕尼黑类比"的依据是所有绥靖政策都必将失败,然而近年来很多西方学者对此提出批驳质疑,强调绥靖政策在历史上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本文指出,尽管慕尼黑事件证明了错误运用绥靖政策会带来严重的危害,但绥靖也不乏成功的先例。成功的绥靖政策不仅能够化解短期冲突、保留权力并转嫁威胁,还能从长远角度塑造一种非对抗性的国家关系。因此,对绥靖政策应做具体分析,"慕尼黑类比"根据一个失败案例否定所有绥靖政策,这种以偏盖全的错误做法损害了当代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最后本文认为恰当的国际体系安排、长远的战略眼光是绥靖政策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4.
中美“桐油贷款”外交始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中美外交档案,详细研究了中国抗日战争初期中美“桐油贷款”的缘起、交涉、决策及影响,强调此项借款名为商业性贷款,实为政治性援助。它是中国对西方外交的一个突破,同时也表明美国的东亚政策在原有的绥靖日本这一基本内容之外,出现了援华制日的新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的外交史,是从抗日战争时期与美国关系开始的,作为中共的最高领袖毛泽东是对美外交战略和决策的制定者实施者。 一 从1936年至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前,为毛泽东对美外交的第一阶段。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华战争,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国内的社会矛盾,也打破了帝国主义势力在远东的平衡。面对新的政治格局,毛泽东把中日战争置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之中,  相似文献   

16.
美国和日本的争斗由来已久,两国的关系也随着时代的风云变幻而时好时坏。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十年间,正是两国关系不断调整以至于最后关系破裂而爆发太平洋战争。从1931年到1941年是美日关系急剧发展的十年,两国之间的摩擦最终以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而结束。这一时期的美日关系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的七七事变,这时美国对日政策基本上还是处于绥靖姑息的范畴之内;从七七事变以后是美日关系发展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中美国逐渐从姑息纵容的立场中走出,也冲破了国内传统的孤立主义的势头,开始了对日禁运和援华制日的阶段,这一阶段美国与日本之间的矛盾慢慢变得不可调和,从而最后引发了太平洋战争。  相似文献   

17.
《苦干》(KuKan)对中国抗战前期的真实状况进行了影像展现和舆论传播,使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美国主流社会、广大民众了解到日本在中国犯下的罪行和中国的巨大牺牲;中国人民坚强不屈、顽强抵抗的形象和精神感染了美国人民;引发了美国主流社会对中国及其抗日战争的新认识。这种巨大的震撼和影响力,促使美国社会逐渐趋于认同与支持中国,进而促使美国政府调整其援华政策,为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与中国结盟,共同对日作战,逐渐扭转中国独自苦撑抗战的局面,作了最为成功的舆论准备。《苦干》展现了海外华人运用舆论援华的新史实和新作为。这对于进一步研究战时中美关系、海外华人华侨舆论宣传的援华历史,以及推动影像史学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太平洋战争爆发已四十余年,多年来史学界围绕战争爆发原因,对1933—1941年美国对日政策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美国对日长期执行绥靖政策,养痈成患,终于铸成珍珠港大败。另种意见认为不能排除罗斯福政府通过牺牲珍珠港,借以从孤立主义的毒雾中唤醒美国人民的可能性。即罗斯福为摆脱孤立主义者的重重包围,制造参战借口,不惜设下珍珠港作为“陷井”。本文试就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对日政策及其与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关系进行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中日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发表了国际政策基本原则声明,以“公正”的姿态。空谈“维护和平”。实质上是纵容侵略,使交战双方互相消耗,坐收渔人之利。1941年,日、美经过秘密会谈,拟定了《日美两国谅解方案》,企图以牺牲中国,换取日本的谅解,策动“远东慕尼黑”阴谋。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美结盟,美国成了中国抗战的主要援助国,但是,美国援助中国的目的,是为战后控制中国,称霸世界的战略目标服务的。  相似文献   

20.
德国在调停中日战争失败后必须加以抉择时,认为中国的利用价值下降,而日本的政治军事同盟作用上升,从而择日而弃华;同时中国也在美国的援助下坚定地加入反法西斯阵营一边,对德宣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