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刘一友教授     
刘一友,男,中共党员,土家族,1936年8月生,湖南凤凰县人。1957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1979年调入吉首大学,从事文艺理论和美学教学及研究。曾任吉首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法首大学民族文化研究所所长;沈从文研究室主任。是全国民族院校文艺理论研究会理事,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理事。十余年来,刘教授致力于沈从文与湘西区域文化研究,由他组建的沈从文研究室已成为国内外公认的沈研重镇。发表的20余万字论文,已引起海内外同行的关注。他主编了《沈从文别集》(20卷,岳麓书…  相似文献   

2.
<正> 沈从文先先是我国杰出的文学家和物质文化史专家,是一位内涵丰富、深情而又深刻的哲人.他的成就和人格是不朽的.应该让更多的当代人和后代人理解沈从文先生,从他那里受到教益.我们这所地处湘西,曾蒙受沈先生关切的吉首大学,有义务在学习、理解、宣传沈从文先生方面尽力作出更多的有益的工作,为此,特约请海内外深知沈先生的亲友和学者撰文纪念,编辑了这本《长河不尽流——怀念沈从文先生》.全书的组稿、编辑工作由沈从文研究室刘一友和向成国两位同志主持;参加组稿、编辑工作的还有沈从文研究室的孙韬龙、叶德政、张永中同志.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与湘西近现代历史人物湘西这个历来让人陌生的名字。现在越来越受人青睐了。94年5月与一位由北京来吉首的学者聊天,他说北京的专家们都想到湘西一游,有一位专家心情最切,说无论如何要找机会到湘西走一趟,看看张家界。此念不遂,死不瞑目。同月在《光明日报》上看见一篇短文,题叫《迷人的湘西》,这是多么有魅力的字眼啊!?是的,湘西的确是一个美丽迷人的地方。三四十年代,沈从文为了表现湘西的各方面,几乎花去了他二十多年的全部精力。改革开放之后,数以万计的中外游客们克服种种困难,千里迢迢爬涉来到湘西,要一睹它的风…  相似文献   

4.
小岛久代女士1938年3月6日生于中国大连(她父亲当时是大连化工厂的总工程师),以后在大连甘井子日侨学校和大连日侨学校接受了小学、中学教育,1953年11月至1954年11月在南京师范学院附中念过一年书,1954年底返回日本,1961年3月在日本御茶之水女子大学中文系毕业.毕业后,她曾在香港一家日本贸易公司工作.1964年小岛久代女士考入东京大学大学院专攻中文,1973年获得硕士学位,1976年修完博士课程.小岛久代女士对中国文学,特别是对作为文学家的沈从文颇有研究,她先后撰写并发表过的论文有:《关于沈从文》(1973年、硕士论文)、《关于梁实秋和人文主义》(1982年)、《关于在中国研究沈从文文学的情况》(1984年)、《边城试论——沈从文文学的爱和美》(1984年)、《沈从文文学的“常”和“变”——围绕(边城)和(长河)》(1985年)为了了解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小岛久代于1985年春天游历了吉首、凤凰、茶洞.张家界等地,并访问了吉首大学.回到了日本后,写了《湘西旅行记》.《沈从文研究在日本》是小岛久代女士应《吉首大学学报》之约而撰写的,读者可以从文中了解到半个多世纪以来日本学者研究沈从文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5.
<正> 沈从文初离湘西去到北京是他人生旅程的重大转折.理清他初离湘西的时间直接关系到对沈从文早期的思想和创作成就的评价,但是学术界对这个问题一直未弄清楚.许多研究者都认为沈从文是1922年夏天离开湘西到北京的.本人对《从文自传》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并对《从文自传》中的一些史料进行了一系列追踪考察,确信沈从文是1923年夏天离开湘西到北京的.一、沈从文在湘西土著部队服役的时间.据《从文自传》,沈从文第一次离家随靖国联军二军游击第一支队杨再春(字明臣)部过辰州是1917年7月16日.不久沈从文随这支部队奉命到二军司令长官张学济家乡芷江一带清乡剿匪,长达一年零四个月.1918年冬,部队转回辰州后,全部以援川的名义过川东就食.沈从文因年少,留在后方留守处,办后勤杂事.1920年春节以后,靖国联军二军退防到湖北来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所说的"地方重造"指的是大湘西的重新改造.从二十世纪三十到四十年代,"地方重造"思想逐渐生成.湘西地方实际存在的问题是沈从文"地方重造"思想生成的外在客观依据,而他热爱湘西地方的浓烈情感则是内在成因.就湘西地方如何重造,沈从文提出了个人的方案设计.沈从文"地方重造"思想的特点在于地方主义与国家主义的统一,且与其湘西少数民族立场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7.
创作初期,沈从文在湘西题材的创作中,用审美的方式对湘西文化的地方性知识系统进行深度描写,为我们保存了一个异质于现代文明的文化空间,他这种异质的文化空间成为了现代文明的种种堕落的反观之镜,这使得沈从文湘西文学题材选择与创作具有了极高的人类学价值,也使得他的湘西题材创作具有了鲜明的人类学诗学特征。沈从文湘西题材的文学创作本身具有比较鲜明的原始主义倾向,沈从文梦回湘西,营造了一个审美乌托邦世界,把湘西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复兴的文化资源之一,这是沈从文的艺术审美思想在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重要原因。但此时沈从文的人类学诗学创作面临着困境,缘于沈从文对湘西文化的思考缺失历史理性。站在历史理性的高度,从为湘西文化到为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甚至是为人类整体文化而代言,创作思想着眼于关爱人类整体的命运,这种悲天悯人、大仁大爱的思想立足点,是沈从文的人类学诗学创作困境突破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1、富湘西色彩.沈从文是湘西凤凰县人,在他所写的大量小说中,以湘西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占了突出的地位,用作家自己的话说就是:“笔下涉及社会面虽比较广阔,最亲切熟悉的,或许还是我的家乡和一条延长千里的沅水,及各个支流县份乡村人事”.(《沈从文小说选集·题记》,湖南人民出版社)沈从文不仅写了湘西的人,湘西的事,还写出了湘西的地名,加重了作品的湘西气息。  相似文献   

9.
简讯     
<正> 沈从文黄永玉给我校赠送书画前不久,我国著名苗族老作家沈从文将《沈从文小说选》和《沈从文散文选》两种集子赠送给我校图书馆。著名画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黄永玉在最近回湘西配合拍摄电影纪录片《画乡》期间,也为吉首大学作了一幅题为《故乡荷塘》的画。沈从文、黄永玉给我校赠送的书画,受到了师生们的热烈赞赏。龙友鸣副教授来我校义务讲学中央民族学院副教授龙友鸣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人,苗族。出于对少数民族地区、对家乡教育事业的热情关怀  相似文献   

10.
<正> 沈从文一生的前四分之一是在家乡和家边一条沅水上度过的.十四岁,他就开始在沅水上行游,饱览了由沅水两岸人事写成的社会大书,读透了由这条大河贯穿着的民族哀欢史.二十年后,他走出湘西,成了作家,但仍在家乡的梦里生活.他毕生数百万字的创作,绝大多数是写湘西和写给湘西的.湘西,是他一生情感的依托,创作的源泉和土壤.他的作品充满着家乡的泥土气息,也充满着对旧湘西的忧患.他作品中的人物命运的升沉哀欢,紧紧系结着湘西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的命运的升沉哀欢.本文将通过对湘西历史的回溯,从历史的、现实的和未来的比照中,对沈从文乡上优惠试作把握.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凄馨而迷人,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湘西世界"的原型本身也很神奇.沈从文是湘西各族人民共同的伟大儿子,"湘西世界"是他的赤诚奉献,是"湘西文化"形象化的"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12.
湘西地域文化对于沈从文文学创作的影响,不仅源于当地的自然条件、民风民俗,还来自于民国湘西政治、文化等方面共同构成的历史人文环境。他的军人题材作品的创作与民国湘西的筸军文化有着密切联系,民国筸军文化的三个主要特点即尚武传统、游侠传统以及游民色彩在沈从文对边地军人的想象中都有所反映。民国筸军文化使沈从文获得了第一个社会身份--军人,继而获得了审美观照人生的独特视角,最后促他形成了对社会人生独有的个人化思考。  相似文献   

13.
<正> 这是一个独特的作家.当众多中国现代文学作家努力通过自己的艺术把握和追踪新的现实之时,沈从文却沉醉于对过去的诗情追忆和个人的一种朦胧感觉与情绪之中.这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作家,你从他的作品中会感受到,有时,他似乎是在描写单纯,等掩卷沉思却又觉得他是在向你暗示麻木;有时,他似乎是在讴歌湘西的牧歌图景,字里行间却又浸抹了一种忧虑……沈从文独特而充满矛盾的文学创作,不但使人们不易把握他作品的真实面貌.而且更使人们难于真切地理解他的内心追求.本文主旨便在于考察沈从文在描述他的人生内容时的心理态势.  相似文献   

14.
在沈从文的艺术世界中,湘西生命形式与都市生命形式构成对照与互见的关系,但在整体上往湘西生命形式偏移,这种整体性偏移固然显示出沈从文一定程度上的湘西地方主义立场与乡下人的观察视角与眼光,但更为重要的是传达出他独特的生命理想,并通过这种生命理想表现出他独特的创作追求。因此,探讨沈从文创作中的湘西生命形式,对于理解沈从文的全部创作,就成为一个关键性问题,从中可以发现其创作独特性的一些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有根深蒂固的湘西本土情结,同时他的现代知识分子身分又使他在反观湘西世界时具有一种"他者"眼光,他从"本土"和"他者"这两个身分的矛盾统一中孕生出自己富于个性的文化及文学观念,从而构建了他那风格特异的湘西世界.在今天看来,沈从文的美学选择具有反思现代文明及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前瞻性.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在其小说中,塑造了一群善良美丽的湘西少女形象,其原型竟是在中国民间普受崇拜的观音.通过研究和实地调查发现,沈从文家乡湘西地区长期以来盛行着富有地域文化特征的观音信仰.这一信仰对沈从文的美学趣味、思想情怀和人文理想有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并影响到其小说艺术处理.与此同时,作家对观音信仰的理性认知态度,对湘西少女命运那悖离了"大团圆"审美心理文化的真实描写和处置,体现了他对民间观音信仰的超越.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为世人第一次完整生动地塑造了一个神奇、浪漫、多情的湘西世界,从而也为中国的新文学开辟了一个新声部。湘西的文化特征和沈从文的文化秉赋是一种杂糅了当地的多种文化因素而又以楚巫文化为主的文化。沈从文的作品之所以至今仍“缺乏应有的理解”并且“始终与并世同行成就少共同处”,就因为他以现代的美学观念对家乡的独特的人生形式和生命形态作出了苦苦的追寻与思索。  相似文献   

18.
把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与艾芜早期创作的边地小说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两位作家在审美理想、创作目的方面的异同:他们的审美理想基本相近,都是努力发掘与赞颂人性的真善美;就创作目的而言,艾芜是紧跟时代的,他的边地小说比沈从文的湘西小说更具社会意义,而沈从文的湘西小说却另辟蹊径,他把人物置于用“爱”幻化出的湘西来展现、讴歌人性的美,并在乡野文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在创作初期以湘西本土文化代言人的身份,对湘西文化的地方性知识系统进行深度描写,揭示湘西文化的精神特质。这种对湘西文化的本土阐释是把湘西文化作为都市文明的反观之镜,也是作为拯救现代都市文明诸多病态的良方,这是沈从文此期的文学题材选择与创作思想的人类学向度。这种缺失现代历史理性的价值取向必然受挫。沈从文的民族感情和民族自尊同历史理性尺度之间的冲突,正是他文化困境的来源。历史理性是沈从文走出文化困境的必然之途。沈从文从本土文化阐释意识到历史理性的转变高度说明了他的文化理解阐释身份的全面置换,也揭示了他文化阐释的方法的自觉更新。沈从文从苗族、湘西区域意识到中华民族整体意识的逐步归聚,实际上是他跨文化思考、历史理性思考乃至对人"类"意识思考的结晶。这是沈从文对中华民族文化如何走向复兴问题的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20.
《萧萧》是沈从文“湘西”书写的重要作品,其1930年初刊本、1936年再刊本、1957年选集本构成了一个纵向的文本脉络。《萧萧》的两次改写与沈从文的返乡经历存在着时间和逻辑上的关联。三次返乡经历是促成沈从文“湘西”形象建构流变的重要原因之一。沈从文“湘西”的文学想象,也随着他对“乡土地方”和“现代中国”的关系的认知变动而发生变化。《萧萧》的改写和版本变迁,很好地呈现和解释这种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