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庆州释迦佛舍利塔发现的辽代珍贵文物巴林右旗博物馆庆州释迦佛舍利塔(见封二图片)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索博日嘎苏木的辽代庆陵及奉陵邑庆州城遗址内的西北隅,造型优美,规模宏伟,为八角七级楼阁式砖塔。该塔建于辽重熙十八年(1049年),是辽兴宗生母...  相似文献   

2.
辽祖州考     
以往学术界公认今林东镇西60里石房子村的古城遗址为辽祖州,但笔者经研究认为,在位于今巴林右旗东北庆州白塔北瓦仁乌拉山辽庆陵东北约250里的地方,才有一座古城,蒙语叫查干浩特城,极有可能是辽祖州遗址。  相似文献   

3.
“辽以释废,金以儒亡.”由于帝王后妃、王公大臣的极力提倡和尊崇,有辽一代佛教盛行,不仅宗派众多,塔庙林立,而且僧侣数量猛增,香火鼎盛.可以说,佛教及佛教文化对辽代社会各个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因而,探讨辽代佛教文化就成为辽史研究的重大选题之一.自20世纪初至今,中外学者从不同视角对辽代佛教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较为细致和深入的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研究辽代佛教文化所援引的史料多为有限的传世历史文献以及少量的出土石刻文字,因而,限于史料缺乏,学者们研究辽代佛教文化的范围仍比较窄,存在不少空白之处.  相似文献   

4.
蓟县白塔     
蓟县白塔座落在独乐寺以南的白塔寺内,同为辽代建筑。去年3月开始大修,今年7月完工,恢复了这座千年古塔的原貌。蓟县白塔@许行  相似文献   

5.
一千多年前 ,契丹民族崛起于内蒙古东部草原 ,于 916年建立了雄踞北方二百余载的辽王朝 ,遗留至今的辽代文化遗产的光辉依然璀璨夺目 ,动人心魄。为了让更多的人们能目睹辽代文物的风采 ,了解内蒙古大草原的辉煌历史 ,经中国历史博物馆与内蒙古文化厅协商 ,将于 2 0 0 2年 6月至 9月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辽代文物精华展 (暂定名 )》。这次辽代文物展览 ,调集了内蒙古自治区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博物馆以及赤峰、通辽、呼和浩特地区的 2 0 0余件辽代文物 ,是内蒙古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辽代文物精品“大聚会” ,也是内蒙古辽代文物首次在中国历…  相似文献   

6.
辽代佛教“世俗化”,缘于其受到了唐代佛教世俗化的影响,并有着庞大的基层信奉群体作为支撑。辽代佛教的世俗表象主要体现在僧侣上层趋俗涉政、佛教义理的儒化倾向、信众佛事活动中掺杂世俗内容以及僧侣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具有世俗取向等方面。佛教世俗化对辽代社会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出现了世俗社会“佛教化”的现象,民众世俗人生的某些时段、世俗生活的某些方面都打上了佛教烙印。  相似文献   

7.
辽代佛教"世俗化",缘于其受到了唐代佛教世俗化的影响,并有着庞大的基层信奉群体作为支撑。辽代佛教的世俗表象主要体现在僧侣上层趋俗涉政、佛教义理的儒化倾向、信众佛事活动中掺杂世俗内容以及僧侣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具有世俗取向等方面。佛教世俗化对辽代社会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出现了世俗社会"佛教化"的现象,民众世俗人生的某些时段、世俗生活的某些方面都打上了佛教烙印。  相似文献   

8.
王龙 《阴山学刊》2010,(6):114-116,120
辽代佛教的盛行,使佛教读物大量产生,僧人和信徒空前之众,名刹伽蓝遍布境内,寺院阅读繁荣兴盛。它们不仅形成了辽代文化的显著特点,也成为辽代社会阅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整个辽代的阅读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何天明 《阴山学刊》2012,(6):9-13,31
佛教在契丹族建立政权以前便受到重视,耶律阿保机建国称帝以后至辽朝各位皇帝统治时期呈持续发展状态。佛教是辽代统治阶层和民众普遍信仰的宗教,在北方草原上的发展速度与规模都超越以往。辽代的佛教与城市的发展相伴随是辽代佛教勃兴的特点之一,佛寺和佛塔是标志性建筑。对萨满教和佛教的历史作用要根据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性质予以评价。佛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宇宙观、人生观和社会行为准则。辽代佛教文化是中华多元一体文化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0.
辽代是中国佛教邑社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邑社没有整齐划一的组织体系,其领导职务构建明显是从世俗职官体系、佛教僧官体系中借鉴而来,邑众成分呈现多样性特征,邑众地域构成主要以自然村为单位。邑社与寺院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彼此处于平等地位,不存在隶属关系。邑社增加了邑众之间、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有效推动了辽代佛教的发展,亦促进了辽代的国家认同与地方秩序的重建及维系。  相似文献   

11.
万寿白塔为了辽代佛塔.北元时重修,刻有碑文.碑文证明北元是具有国号、帝号的政权.也否定了关于北元亡于1388年之说.  相似文献   

12.
伪满洲国时期是我国东北地区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因而作为精神鸦片的各种宗教在这一时期都十分盛行。其中社会影响最大、信徒最多的是佛教。佛教大量地传入东北地区并成为东北地区的一种主要的宗教形式是在辽代。在辽代及其后的各个时代,东北地区的佛教曾多次兴盛。不过,其总的发展趋势是同唐末以来佛教在全中国的命运一样,不断地衰落。一  相似文献   

13.
十二世纪初,生女真完颜部以阿什河、拉林河流域为中心,起兵反辽,建立了金朝,与南方宋朝对峙。金朝上京路所辖蒲与、胡里改、速频三路管辖黑龙江流域广大地区。黑龙江省金代遗迹和文物十分丰富。一般说来,辽代文物和唐代的甚多相似,有些金代文物与辽、宋、元代的同类品难以分辨,充分体现了本期我国南北地区汉族和各兄弟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关系日益紧密。  相似文献   

14.
<正> 近年来,陈述先生在辽史研究上多次提出契丹人曾在长城以南建立自己的聚居点“辽城”。他说:“辽代,通过各种方式,把长城以南的人带到北边的草地,在草地上建汉城;同时,也派草地上的人们来长城以南营建聚居点和辽城。”①辽代契丹境内曾经建立过汉城,用以安置流落至草原上的汉人。此事见于《新五代史·四夷附录》记载。四十多年前姚从吾先生又曾在《国学季刊》第五卷第一号上发表《说阿保机时代的汉城》,引证大量史实辨明“汉城在辽初的正解实在是一个类名,即是‘汉人居住的城’而不仅是一个地名”。  相似文献   

15.
这里,我们所谈的辽代寺院经济,是指从公元十世纪初至一一二五年间契丹族耶律王朝统治的中国北方地区,即今内蒙古、河北、山西、辽宁地区的寺院经济情况。耶律王朝初号契丹,于公元九四七年改号辽。我们讨论的辽代的寺院经济包括契丹和辽两个时期。契丹族的佛教契丹族原无佛教信仰。唐末,阿保机统一诸部之前,契丹民族内部出现了明显的阶级对立和私有制,反映在上层建筑中有了“始立制度,置官属,刻木为契,穴地为牢(1)”的普遍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敖汉旗辽代契丹壁画墓抢救工作取得重大成果王大方根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针,内蒙古文化厅于1995年夏秋之际,组织文物考古人员,对敖汉旗境内的一批遭人为或自然破坏的辽代壁画墓进行抢救,共临摹壁画44幅,揭取35幅,发现墓志一盒。对这...  相似文献   

17.
《中文信息》2008,(1):102-102
山西大同市博物馆位于大同市城内西南隅辽代古刹华严寺内。馆藏文物1.3万余件,一级品132件。有从远古时期至清末、民国年间的文物计26000余件,北魏、辽、金三朝文物数量众多,这与在同曾为北魏都城,辽金西京有直接的关系。其中北魏暑期的石雕艺术品以及波斯金银器等,堪称馆藏之精品。  相似文献   

18.
辽代佛教赈灾济贫活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代佛教盛行,以寺庵僧尼和在家居士为核心成员的佛教徒们,当某地出现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之时,经常会以施钱舍财、义仓放粮、“无遮会”饭、铺路修桥、发药疗疾、义冢掩尸、祭龙祈雨等各种形式赈灾济贫,救助饥民,由此,亦形成了这种种配合官方赈灾并带有浓重宗教色彩的民间公益之行动。辽代民间佛教赈灾活动之所以能持续不断地开展下去,与其持有源于佛教教义的“慈悲济世”之指导思想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的文物工作者在对张家口宣化区下八里辽墓群中的五座墓葬进行发掘后,获得重大考古发现。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瓷器和陶器,特别是保存完好的木制家俱和特殊的葬制实属罕见。墓内保存有大面积的人物壁画,线条流畅,色彩艳丽,有出行、散乐、茶道、蕃汉装束的侍吏和不同形象的彩绘天文图象等。宣化辽墓的发现,在辽代考古中是空前的,对辽代的考古和艺术研究是一次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20.
金代泰州、肇州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代的新泰州(以下简称为泰州)即是辽代的长春州,辽帝春猎之地,海陵天德二年降为县,隶肇州,承安三年升为泰州,以旧泰州(泰来县塔子城古城)降为金安县。肇州在辽代为出河店,金以太祖于出河店胜辽兵,肇基王绩于此,遂建为州,名之曰肇州。泰州、肇州二城在东北历史地理与东北史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对于这两个州州地的考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