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在研究中一直被认为是空想性的,本文从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出发,对此进行了重新考察。作者认为席勒审美教育思想的意义在于用审美王国扬弃人的自然状态。文中揭示了席勒审美教育思想的实践性及其认识上的抽象性。  相似文献   

2.
人的异化和自由——席勒和青年马克思美学思想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服异化,返回自由,是席勒和青年马克思深刻关怀的问题。但结论不同。席勒认为,经过审美游戏,建立美的王国是出路所在。青年马克思却认为,通过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才是出路所在。青年马克思比席勒的人的理想更全面,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3.
席勒的美学是人性美学,马克思的美学是实践美学。从席勒的人性美学到马克思的实践美学是一个合乎逻辑的发展过程。席勒是从人性的异化问题出发考虑美学问题的,他要用美和艺术及其审美教育来恢复古代希腊的人性的完整。马克思是从劳动的异化问题出发来考虑美学问题的,他要通过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的实践消除劳动的异化,实现私有制的扬弃和共产主义社会。二者实质上都是要从人性和人的改造来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不过,马克思走的是一条现实的可行的道路,而席勒走的是一条乌托邦的道路,二者之间具有明显的继承关系,同时马克思以实践唯物主义改造了席勒的历史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在席勒美学直接影响下产生的一种意识形态美学、人学美学。  相似文献   

4.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和我国的教育目的问题,目前我国学术界正在深入研究探讨。现将自己的一些看法写出来,籍以表示对已离开我们一百年的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的深切怀念。我认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最基本的观点,因而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教育目的论的基本观点,必须把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所揭示的普遍原理和我国实际结合起来,从我国实际出发来考虑我国的教育目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席勒式"并非一个贬义的美学概念,而是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席勒自己的作品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他的诗歌、戏剧等大都具有浓重的主观性,重视中世纪文学传统和追崇自然的浪漫主义色彩.而马克思对"席勒式"的批评是有其特殊历史语境的,从揭露与批判资本主义现实的革命需要出发, 他对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批评,在运用美学批判标准的同时,也使用了历史的观点和阶级分析的观点,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  相似文献   

6.
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的一个重要思想。本文首先剖析了马克思这一思想的深刻内涵 ,接着又论述了马克思在人的发展问题上所提出的三个阶段的观点 ,即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最后联系实际 ,提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意义的标尺。  相似文献   

7.
“席勒式”并非一个贬义的美学概念,而是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席勒自己的作品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他的诗歌,戏剧等大都具有浓重的主观性,重视中世纪文学传统和追崇自然的浪漫主义色彩。而马克思对“席勒式”的批评是有其特殊历史语境的,从揭露与批判资本主义现实的革命需要出发,他对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批评,在运用美学批判标准的同时,也使用了历史的观点和阶级分析的观点,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  相似文献   

8.
席勒的审美政治学和审美人类学都可以称为“和谐美学”。通过审美教育造就和谐人性,进而实现政治文明与社会和谐是席勒美学的逻辑理路和终极理想。席勒美学告诉我们,只有全面提升人的道德素质,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管理成本;只有通过人内在的心理和谐,才能实现人外在的社会关系和谐。研究席勒的和谐美学,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审美化生存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9.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追求,在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过程中,异化劳动和私有制是重要障碍,消灭私有制成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我们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全面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  相似文献   

10.
席勒认为,美和艺术既是通向道德、崇高的手段,更是道德人所应追求的最高目标,这就是著名的“审美至善论”。一方面,席勒的关于审美能使人得到精神解放和自我实现的观点,在当前这个重视物质的时代,是一个长期的重要话题;另一方面,席勒的理论建立在唯心主义哲学基础上,对审美至善的实践途径缺乏具体阐述。重新审视席勒的美育思想,对当代青少年教育、文学艺术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席勒的美学思想中,“自由”是一个贯穿始终的概念。这一概念是从康德的自然与自由的二律背反思想中衍生出来的,经过了席勒美学思想的改造,成为席勒美学中一个居于核心地位的要点。从康德到席勒,“自由”这一概念经过了何种变化,有哪些重要的发展,这些问题对于理解席勒美学乃至理解其后的美学发展历程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席勒的美学体系是一个人性美学体系。席勒的人性美学体系是以人性为中心的美学体系。这个人性美学体系的出发点是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性分裂的事实,它的最终目的是恢复古希腊时代的人性完整,恢复人性完整的必要途径就是美和艺术的审美教育,它的理论根据就是对人性分析所得出的人性的三种形态:感性的人(自然的人)、审美的人(自由的人)、理性的人(道德的人或政治的人)。席勒的人性美学体系是西方人道主义美学思想的早期形态,是一种抽象人性论,虽充满着内在的矛盾,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美学体系,反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反人性本质,倡导人的解放,是黑格尔、马克思以及现代和后现代反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美学思想的直接来源。  相似文献   

13.
自由的人如何实现?——席勒与马克思的回答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席勒认为现实的人的异化是人性的分裂和堕落造成的,通过审美和艺术教育可以恢复其自由、完整的本性。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是有意识的存在者,并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改造自然的劳动,对象化和异化构成劳动的两面,劳动创造了美,也使劳动者异化,异化的现实是现代人的基本生存处境。异化的消除必须依靠劳动实践,因为异化的产生和扬弃走着同一条路,共产主义作为美的肯定正是对异化劳动的扬弃,是人的本性的全部复归和自由的完全实现。与席勒的抽象的理论思考不同,马克思从人的有意识的实践出发,彻底告别了机械唯物主义和一切唯心主义,认为实践是消除人的异化,通达人类完全自由的共产主义的唯一出路;实践的对象(自然界)、主体(人)以及活动本身,都是感性的。这使马克思美学蕴涵着现代性的气息,从而与席勒形成极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基于人作为自由存在者的哲学人类学前提建构了一个从人的本质到人的异化再到人的解放的政治理论。美学的维度在这一理论中被突显了出来,因为在马克思的论述中,人的自由只有在其依据美的规律所进行的艺术创作活动和审美体验之中才能得到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人能够在自由的创造性活动之中全面充分地发展其本质能力的理想的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15.
《审美教育书简》是席勒最重要的美学论文。它从席勒的时代现状入手,把美学问题与改变人性分裂的现实联系起来进行探讨,确定美是拯救人性的唯一手段。它从人性的分析开始论美,得出人的三种冲动:感性)中动、理性冲动、游戏冲动;这三种人性冲动决定了三种人:感性的人(自然的人)、理性的人(道德的人)、审美的人(自由的人)。游戏冲动结合了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使人成为审美的人,最终成为了道德的人。因为美是游戏冲动的对象,即活的形象,所以美可以使人性完整,使人成为真正的人。这种美论是一种伦理美学的思想,是针对法国大革命的暴力手段而形成的美的人性改革手段。它虽然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但是具有伦理的理想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16.
寻找生态美学观的存在论根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代中国美学寻求突破的最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超越认识论,走向存在论。生态美学应当也不例外。生态美学(不是作为学科,而是作为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在面对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是以追求两者的和谐、协调为最高最终目标的。所以,生态美学观寻找存在论的哲学基础,是必然的。这方面,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特别是后期的存在论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应当看到,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唯物史观本身就包含着存在论维度。在马克思那里,实践与存在不是对立的,而是完全统一的。我们以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或唯物史观为基础,批判地借鉴吸收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的一些有价值的因素,阐发马克思没有来得及充分展开的存在论思想的内涵,使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实践观得到充分的展开和丰富,作为一种探索和尝试,这不但不会导致离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或者把马克思主义海德格尔化,相反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固有的存在论维度的恢复和展开。  相似文献   

17.
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之间是对象性的关系。但是异化劳动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分离,也使其关系发生了异化,"自然"对于人来说成了异己的对象。这种人与自然的异化关系的出现,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随着生产力发展与人的交往关系的调整,人与自然的异化也会被共产主义积极扬弃。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基于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强调自然对人的主体作用和人对自然的能动性及主客体统一,反对无限制攫取自然资源的资本主义形式的人类中心论,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工人劳动天性的压迫,揭示了资本逻辑使自然全面资本化、异化的事实,表达了对无产阶级生存状况的同情,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人民立场,并对“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理想社会形态进行了合理预设。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对新时代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从理论角度出发,通过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了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自然先在理论”;通过促进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相统一,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了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辩证统一理论”;从实践角度出发,通过发展“资源节约型”的循环经济,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了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物质变换理论”;通过创新绿色生产的新发展模式,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了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劳动中介理论”;通过倡导低碳、绿色的新生活方式,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了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价值矛盾理论”;从价值角度出发,通过彰显绿色发展的人民价值旨归,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了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人民主体理论”。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审美理论的主要来源是德国古典美学,其中康德和席勒最为重要.关于美,康德提出了"美的理想"说,认为理想的美是合主观规律(审美的规范观念)与合他律目的(理性观念即道德)的统一;席勒的观点正好相反,他认为美是"技巧中的自然",即美的对象是合客观规律(技巧或技艺性)与合自律目的(自然或称本性)的统一.二者的观点都良莠互现,马克思汲取了前二者理论的有价值部分,认为美是合种的尺度(客观规律)与合内在的尺度(自律与他律目的)的统一.这样,马克思就科学地解决了德国古典美学所遗留下来的"审美与自由"之历史谜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