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马克思具有博大精深的人文关怀思想。他对异化劳动和人的异化的批判 ,显示了他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强烈关注 ;他对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追求 ,显示了他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他对抽象人性论和人道主义思想体系的批判 ,并不是要否定人性的内容和人道的精神 ,而是要将其纳入唯物史观的范畴。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哲学,就是关于“人的解放何以可能”的学说。在马克思看来,在以资本为标志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交往扩大所造成的物化和中介化、资本的同一性逻辑的强制以及原有虚幻共产主义严重的制约着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因此,要实现人的解放,就必须在世界历史的发展中破解交往的物化和中介化,瓦解资本的同一性逻辑,摆脱虚幻共产主义的诱惑,在共产主义的现实运动中实现人的解放。  相似文献   

3.
在所谓语言的转向中,哲学成了语言的批判,成了文化的批判,而不再是对逻辑、自然与自我的文化探源。在古典时代,每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都表现为对于古典(传统与文化)的回归,但是,在传统与文化成为担负、语词世界已经能够遭遇怀疑的现代,思想解放运动只能通过对于传统与文化的批判、治疗或革命来达成。因为,传统与文化作为语词建构的世界,也已经构成一种自在的力量,它不再为人所能制约,相反,它制约着人的存在。它虽然并非没有解放的潜能,但也同样具有奴役人的巨大力量。  相似文献   

4.
在实践生存论的维度上,"解放的人"与"人的解放"具有内在一致性。"解放的人"是实现"人的解放"的关键要素,本质上构成马克思对关于人的本质的实践生存论的主体核心。"人的解放"是"解放的人"的价值旨归,指引无产阶级完成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这就要求划定"解放的人"的概念边界,厘清何者成为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历史任务,回复无产阶级以人的本质确立无产阶级关于"人的解放"的使命所在和社会目标,阐明"解放的人"和"人的解放"辩证统一的内在机制和现实依据,最终才能彻底实现无产阶级和整个人类的完全解放。  相似文献   

5.
“现代性自反”作为一种反思和建设性的运动,在后现代语境中引发了文化伦理转向,使那些显示人类生命理想的“绝对责任”、“不可解构的正义”、“无为共同体”、“弥塞亚精神”等等在经过了意义消失与神圣隐迹的凄苦之后再度返回到后现代争论的中心,成为思想瞩望的生命境界。后现代文化伦理转向的意义在于它显示了生命理想的不败,以及人类征服命运的悲情与抗争。  相似文献   

6.
个人化:知情意的解放与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化与现代化是相互作用的过程,个人化就是个人主体化。个人主体性的确立在中国发展极其艰难,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常常将个人的发展与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相联系。我们关于人的现代化的研究,对于人的知、情、意的内在统一缺乏足够认识,过多关注人的知识系统的现代化,而忽视了人的情感与意志系统的提升。个人化的过程就是人的知、情、意的解放与异化的过程。确立新的价值体系,全面提升人的知、情、意,才能确立人的主体性,实现人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人类的发展一定意义上表现为一个不断获得解放的过程。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现实,马克思进行了深刻的价值反思与价值批判,揭露出工人阶级的异化情况。从价值哲学维度加以分析,在异化劳动这一"人的解放"的缘起基础之上,他将无产阶级视为"人的解放"的主体,最终主张"人的解放"是要实现人类的自由发展。这可以为处在价值困境中的当代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一种价值关怀。  相似文献   

8.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是马克思将对法的批判纳入到"普遍的人的解放"的发展路径的起点,对法的批判是政治批判的重要表现形式,研究马克思对法的批判需放入法学发展史的脉络中审视.历史法学与黑格尔法哲学关于如何编纂民法典的形式对立是二者对于法律本质分歧的实质对立的表现.马克思通过批判历史法学派得出应从历史回到现实;基于哲学与现实的关系批判黑格尔法哲学.人权的核心即"私有财产"是马克思从政治批判转向市民社会批判的关键纽带,最终升华至"普遍的人的解放",自由优先于法学领域的最高价值正义,由此形成了马克思对法的批判的独特分析范式.  相似文献   

9.
文本、语境与内涵:马克思“完整的人”概念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中,“完整的人”的概念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长期以来,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提出的这一概念,一直被视为“青年马克思”的不成熟观点而被忽视。从文本及历史语境的角度,重新考察马克思“完整的人”的概念及其生成条件、生成过程、生成途径,可以看到,“完整的人”概念作为贯穿于马克思哲学体系中的一条重要线索,对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启示与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启蒙思想家卢梭最先洞悉到历史性形成意味着对个体主权的侵毁,试图采取一种远离社会现实从而使人们重返"自然"之"善"的做法来克服历史进程中的道德堕落,并以此恢复个体主权,实现人的自由。然而,由于卢梭没有找到道德堕落的根源,也没有正确认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因而从根本上说也就无法真正打破缠绕在人们身上的"枷锁"。卢梭的历史性"悖论"表明,他只关注到历史进程中的"消极因素",而没有看到它的"积极成果"。事实上,如果没有"历史性"的充分发展,马克思"人的解放"便无法实现。  相似文献   

11.
郭敏 《江淮论坛》2006,(6):117-120
韩剧对我国的成功输出是全球化背景下“韩式”的儒家文化对中国当代文化的“反哺”,体现了当代中国人对远去的传统文化的缅怀和热爱;传达了儒学作为一种民族文化正统正在回归中国的信号,也给了国产电视剧制作中充斥电视荧屏的庸俗大众文化风尚当头棒喝和文化启示。本文认为,在电视时代,我们要以认真的态度创作电视剧,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以虔诚的态度来守望自己的精神家园,弘扬和培育民族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2.
大学之道在文化殖民?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项贤明 《学术界》2002,(1):34-39
我们的大学教育和大学生活正在经历着深刻的文化殖民化过程。大学这种精英层面文化的殖民化 ,对包括大众文化在内的整个民族文化体系都有着十分深刻的侵蚀作用。大学教育的殖民化有其复杂的社会心理根源 ,泛滥的殖民心态和知识分子对文化增势的寻求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大学教育的去殖民化和社会文化去殖民化是相辅相成的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本土生长”是其根本的出路  相似文献   

13.
邱晓林 《天府新论》2006,(1):109-114
在种种文化现象中辩认权力操作的运行机制,是文化研究最为基本的着眼点.葛兰西的"文化霸权"论在这一崭新的理论空间中具有奠基性的重大意义,而从西马到后现代主义的诸种权力学说则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其致思取向,在对权力支配与反支配之种种策略的深刻透视与辨析中,将现代社会权力问题的复杂性展露无遗,但同时也表现出一种值得我们高度警惕的理论偏颇.  相似文献   

14.
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及其成效离不开教师的作用,这是由教师在高校系统中的主体地位及其影响所决定的,同时又因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内在包含了师德师风建设,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所以,在高校廉政的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方面建设过程中,有必要发挥教师在其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导向作用及示范作用,加强清正廉洁教育,构筑高校预防腐败的精神堤坝,这是廉政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和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5.
政治社会化:农村社会整合的"软性"要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文化作为政治社会化的直接结果,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逻辑地完成了农村社会"契约性"整合的"软性"要件。在中国农村社会转型期,要重新审视并发掘意识形态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创新政治社会化的方法,使农村社会呈现新面貌。  相似文献   

16.
宋代文人"居士"情结的社会文化阐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宋代 ,文人士大夫多用“居士”名其别号 ,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宋人所处的政治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宽松、舒适的 ,但受到的思想束缚和精神压抑又是沉重的。文人士大夫们既不想失去世俗的享乐 ,又要保持个体人格的独立与自由 ,便需要有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而中国传统隐逸文化由“形隐”向“道隐”的精神化转向、儒释道三教义理的统合及禅宗世俗文化倾向的增强 ,正适应了宋人的精神需求。于是 ,宋人将传统的仕隐观念及运行机制加以重新整合 ,形成了一种颇为圆通的仕隐观 :既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与道德义务 ,又游离于现实政治之外 ,求取内心的适意与自足。当日文人士大夫纷纷以别号“居士”相尚 ,即是这种处世心态和行为模式的典型的外在表征。  相似文献   

17.
郑和航海开一世界航海之新纪元,这已是史学界不争的事实。郑和七航同时亦把人类文化交流推至历史发展的极盛,故有文化郑和的提出,且与之域外文化形成积极互动。按理说,郑和每次都肩负着多重使命,但每次都以文化使臣的身份先行。人们看重这一点,正是看重文化郑和所凝结的一种气魄,它不仅具备着作为文化历史现象的自在价值,更有着能为现实所借用,能不断地被开发、不断地被利用、不断地可推动文化事业做强做大的他在价值。这对中国、对世界有着无以估量的开发前景及广阔的推动经济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全球化”对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在“全球化”背景下 ,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呈现出三个新趋势 :一是文化产业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 ;二是跨国文化产业集团将成为影响国际文化版图构成的重要力量 ;三是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趋势正在给文化产业的存在形态和发展趋势带来革命性变化。  相似文献   

19.
王凤霞 《天府新论》2003,(1):116-119
汉代骚体赋运动的文化轨迹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描述 :一是由边缘文化进入主流文化 ,不仅体制在文化中心得到普遍认可 ,而且实现了思想内容方面的转变 ,成为主流意识的载体。二是在其发展过程中 ,因袭与创新两种倾向交织、巨丽与精美两种风格并存 ,从汉初开始 ,骚体赋就由博返约 ,在继续推出长篇作品的同时 ,骚体抒情小赋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20.
春秋战国时期,宁夏境内分布着一种典型的考古文化遗存,即现在考古界和学术界所称的“北方系青铜器”。这种文化的发现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迄今为止,在宁夏南部和中部发现、发掘和清理的各型青铜文化墓葬一百多座,文化分布地点近40处,出土了数以万计的各类质地的器物,其文化内涵既展示了“北方系青铜器”文化的一般特点,又显现出了独具一格的浓郁区域特征,从而使本地区一跃成为该文化分布、发现和研究不可逾越的区域,为中国北方青铜文化增添了新的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