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 合肥有一条自西北绕旧城墙向东南流淌的白然河道,古称之施水,今名为南肥河。这条河道虽然不宽,但是历史却很悠久。《史记·货殖列传》载:“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这里讲了合肥水运条件便利,但未交代河道线路。《汉书·地理志》传述了这段文字,将“南北潮”改为“南北湖”(可能指南面的巢湖及北面的瓦埠湖),但仍未明确南北湖如何同合肥的河道连成一线。直至《水经》才对其源头及流经线路初步地明确起来:“肥水,出九江(郡)成德(县)广阳乡西,北过其县(台肥县)西,北入芍陂,又北,过寿春县东,北入于淮。”这儿讲的是东肥河。提及南肥河时说:“施水亦从广阳乡,肥水别,东南入于湖(巢湖)。”到南北朝,郦道元经实地考察后才把这个问题真正搞清。他在《水经注》中写道:“施水受肥于广阳乡,东南流,经合肥县。东经合肥县城南,施水又东,分为二水,枝水北出焉。下注阳渊。施水又东,经湖口戎,东注巢湖,谓之施口也。”郦氏所言之枝水,即施水枝津,此水今仍在。古时并  相似文献   

2.
顾炎武《历代宅京记》邺城条云:“齐桓所筑,汉置魏郡,作都始于曹操。”但《辞海·语调分册》“邺”字条,新版《辞海》(一九七九年三卷本)“邺”字条和一九八○年初版《新华词典》“邺都条”却都说:战国时魏文侯曾奠都此地。魏文侯的都城,本已著于史籍。《史记·魏世家》惠王三十一年,以“安邑近秦,于是徙治大梁。”又《汉书·地理志·安邑》:也说魏绛(即昭子)徒治安邑,惠王徙治大梁。魏文侯的世次,在昭子与惠王之间,其都城显然是昭子徙入之后惠王迁出之前的安邑。安邑地处吉之西河。《史记正义》云:“文侯都安邑,孔子卒后,子夏教于西河之上,文侯师事之。”《水经注·汾水》:“安邑……春秋时魏绛自魏徙  相似文献   

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名录》中,带有“喀拉”一词的地名约有410条之多。“喀拉”这个词不仅见于现今的地名,也常见于史籍,如《阙特勤碑》中的“喀拉湖”,《暾欲谷碑》中的“喀拉库木”,以及9世纪末期11世纪初期,我国西域著名的地方政权之一的“喀拉汗王朝”等。 “喀拉”在汉文的史籍中常常写为“哈喇”、“喀喇”、“哈拉”等。“喀拉”的本义为“黑色”。新疆一些地名中的“喀拉”确有此意,如克拉玛依,“玛依”是维语“油”的译音,全名即“黑油”。又如喀拉喀什是墨玉县的维吾尔语的称谓,“墨”当然是黑的,墨玉即黑玉。  相似文献   

4.
继1985年出版《水经注研究》后,凝聚着杭州大学地理系陈桥驿教授毕生治“郦”成果的《水经注研究二集》和《郦道元与<水经注>》两专著又于最近出版。《水经注研究二集》由山西人民出版社于1987年9月出版发行。全书共47万字,收录作者近年发表的有关《水经注》研究论文17篇,其中包括与日本、港、台“郦学”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共讨问题的篇章。此外还有《水经注·地名汇编》说明、《水经注·文献录》、《水经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诗《五律·喜闻捷报·序》:“中秋步运河上,闻西北军野战军收复蟠龙作。”其中“步运河上”一语,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毛泽东诗词集》未释,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6月出版的龙传俊编著的《毛泽东诗词句解》,对此语的解释是:“即中秋节在运河上散步,……步,步行,散步。运河上,运河边。步运河上,即步犤于犦运河上。”此释不妥。因为1947年的中秋节,诗人没有也不可能到运河边去过。运河,有广狭二义,狭义的运河,特指地处华北的京杭大运河:广义的运河,指人工开挖的其他借以通航的河道。1947年的中秋节,是公历9月29日,这一天毛泽东是在陕…  相似文献   

6.
“乌浒”是东汉时越人的别名。民族史学界普遍认为,乌浒人与壮族有渊源关系,但对“乌浒”这一名称的语源却是众论纷云。有说源于酋长之名“无余”的,有的说是“骆越”音转的,也有说得名于楚国方言“于菟”的,各持己见,分歧不一。笔者亦就提出一孔之见,就教于大家。 历代史籍对“乌浒”一称,有过不同的记载。万震《南州异物志》:“乌浒,地名也,在广州之南,交州之北。”《读史方舆纪要·广西五》认为,乌浒人得名于横州之乌浒山。杨孚《异物志》则说:“乌浒,南蛮之别名”。范晔《后汉书·灵帝纪》“玉林乌浒民相率  相似文献   

7.
《汉书》、《水经注》、《晋书》及唐宋以后的地理书多有关于成国渠的记载。各书所说成国渠在什么地方?是一条水还是两条水?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五云:“成国渠在[郿]县东。《三国志》,魏青龙元年司马懿开成国渠,自陈仓至槐里,筑临晋陂,引汧水溉舄卤之地三千余顷。《元和志》,在郿县东北九里,首受渭水溉田,经武功县东北,至上林入蒙茏渠。”据此,渭水南北各有一条成国渠,而顾祖禹已经不分南北,把它们混淆了。赵一清校《水经注》也认为成国渠只有一条。赵氏说:“《汉志》,郿县成国渠北入上林,入蒙茏。盖西京已有是渠,卫公振更修治之。”(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引)杨守敬作《水经注疏》更证成赵说。现在,有些同志也认为成国渠只有一条,同意赵、杨的说法。我认为西汉、魏的成国渠,一在渭南,一在渭北,应该是两条,是否符合史实,不敢自信,提出此问题,仅以献疑。  相似文献   

8.
古晋昌城考     
“晋昌城”,明清以来的一些《水经注》刻本都讹作“晋昌川”;例如明嘉靖年间黄省曾刊本,万历十三年(1585年)的吴琯刊本,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朱谋玮的《水经注笺》等;至于清代沈炳巽撰《水经注集释订讹》及王国维之《水经注校》中于此也未作订正。根据清代一些考据家们如全祖望、赵一清、戴震等人的考订,认为“川”乃是“城”字之讹。王先谦作《合校水经注》,杨守敬、熊会贞作《水经注疏》,二书中都采纳了全、赵,戴三氏的考订结果,这样,  相似文献   

9.
马援与滇越古代交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经注》卷三十七《叶榆河》条说:“建武十九年,伏波将军马援上言:‘从(米尼)冷出贲古击益州,臣所将骆越万佘人,便习战斗者二千兵以上,弦毒矢利,以数发,失注如雨,所中辄死。愚以行军此道最便,盖承藉水利,用为神捷也’。”该书同卷同条又说:“进桑县,牂牁之南部都尉治也。水上有关,故曰进桑关也。故马援言:从(米尼)冷水道出进桑王国,至益州贲古县,转输通利,盖兵车资运所由矣。”《水经注》这两段文字,已被近故方国瑜先生辑入他主编的《云南史料丛刊》,名之曰“马援请通(米尼)冷道上书”。据方先生考证,汉  相似文献   

10.
(一)卷二《河水二》:“河水又东,北会两川,右舍二水,参差夹岸,连壤负险相望。”1929年北平朴社刊行的范文澜《水经注写景文钞》、1933年商务印书馆断句排印《水经注》、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标点出版的王国维《水经注校》,均以“河水又东北会两川”,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有各种忌讳,避讳是其中最普遍和最重的一种.避讳起源于西周,但当时的规定还比较宽松,如不避偏名和嫌名,在诗文中不必避讳,特别是只对死者加以避讳等.从秦汉以后,避讳逐渐严格化,不仅生者也须讳名,二名要偏讳,要避嫌名,无论说话或写字都要避讳,盛行私讳,甚至为避讳而改姓等等.避讳的方法很多,至少有改字、空字、缺笔等七种.避讳虽然使史籍的记载造成了混乱,给史料的运用增加了困难,但是如果人们掌握了它的规律,却可以利用避讳来鉴别史书和史料的真伪.因此,研究避讳学对史学研究和古籍整理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翔实史料论证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不是发生在长江上,而是发生在汉水上.文章通过对在汉川境内的众多有关赤壁之战遗址、遗迹和遗物的考证以及引证大量的历史文献并结合对赤壁之战当时的战况的分析,指出蒲圻、武昌、嘉鱼、黄州、汉阳、钟祥赤壁不是赤壁古战场;论证真正赤壁之战古战场应在汉水下游的汉川赤壁街和垌冢镇(古代乌林镇)一带.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认为,“黄帝”即“皇帝”,也就是上帝,原为上古三代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特别是东夷诸部族共同尊奉的至上神兼宗祖神。是虞、夏、商、周时期能追溯到的最远的祖先,也是神话中地位最高的人物。“黄帝”乃是一尊号,其名在卜辞中曰“爱”(王国维释“爱”,不正确)、曰“靠”,后来典籍中或音变为“喾(倍)”;或形讹为“夋”,音变为《山海经》中的“帝俊”,其他文献则又音变为“帝舜”。故《山海经》中所言的“黄帝”就是帝俊;其他文献中的“黄帝”则为帝喾或帝舜。黄帝名轩辕或为轩辕氏之说,乃战国时代天文学家之首倡,后被史家接受并写入史书,黄帝与轩辕本无直接关系。黄帝的姓、氏均出于黄帝系中不同部族的传说,故种种各异,固不可以为历史真实。黄帝传说本起源东方.而后随民族之迁徙而散播于四方。  相似文献   

14.
华夏之名应该源于华胥国和夏朝,而华胥是伏羲故国。结合古籍文献和考古学的结果,可以初步确定伏羲是约公元前4478年的华胥国的首领,伏羲诞生前后到炎黄出现时存在的华胥古国相当于仰韶文化的中晚期,约为公元前4600年至前2700年,地域主要为黄河中上游地区。中华文明源于伏羲及其故土——华胥国,由此应该重写中华上古史。  相似文献   

15.
古代沅水五溪地区,近世以为广大到整个沅水中、上游,并将今上游之巫水、渠水视为古五溪之中的雄溪、■溪。据《后汉书》、《水经注》及方志等资料考证,古五溪地域恐只限于沅水中游西部一带:雄溪、■溪应是今沅陵境内的大晏溪和明溪。  相似文献   

16.
山东曲阜城内东南隅的古泮池,自春秋时的鲁僖公在公元前643年肇建以来,奇迹般地延绵2600多年,并赓续不辍地见载《诗经》、《史记》、《汉书》和《水经注》等文献,以及诸如《五凤刻石》等自西汉直至明代的众多有关碑刻中;到清代,以古泮池为依托兴建了著名的乾隆行宫。以此而论,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古泮池无疑是一座延续历史最悠久的古代园林实例,具有弥足珍贵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大都认为印度佛教是经西域传入中原,尔后再在国内传播开的。佛教进入我国的时间则持多种说法。本文以长江中上游地区出土的大量早期佛教造像与画像砖上的佛教美术图案,结合历史文献典籍,加以分析考证,得出长江中上游地区是佛教的初始输入地,传入时间应在西汉末年。  相似文献   

18.
文章诠释了学者们未得其确诂的两个古书疑难词句:“民力之普存”(《左传》)就是“民力普遍地保存和保全”;“劳军”(《报任安书》)意为“反击!”。文章同时对三个古书疑难句子的诠释分歧意见作了辨正,结论是:“子元元”(《战国策》)意为“统治天下百姓”;“士无不起,躬自流涕”(《报任安书》)当为“士无不起躬流涕”,意为“士兵们没有谁不站起身来,流下悲愤的眼泪”;“身虽陷败,彼观其意”(《报任安书》)当为“身虽陷败彼,观其意”,意为“他自己虽然陷落在匈奴那里,但我看他的意图”。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巨大的科技成就具有鲜明的黄河特色 ,与之相关的阴阳理论和三才理论也是古代先人们在与黄河长期的交流过程中而形成的独特的思维模式 ,在世界科技文明体系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江西别称为"赣",因赣水纵贯全省而名,而赣水、赣县名称源流在古代文献中复杂歧出。从赣字的形、音、义三方面对其来源进行考察,并辅证于史籍、方志等诸多文献,可以得出赣水之"赣"是假借表"赐予"义之"■"为之。后"■"字形体俗讹成"赣",并非来源于"贑"。从文献学及地名命名规律也可论证赣水名称先于赣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