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现代文学史作为一门学科,已有颇为可观的规模,光是文学史著作就已写出了二百多种,现代文学史研究还有需要开拓新领域。即使以往多有涉猎的领域,也仍然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曹聚仁于1995年来香港后不久,分别出版了《文坛五十年》正、续编.这可能是香港文学评论家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进行历史考查的最初尝试.不过在五十年代,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寥寥无几,把它作为一门学科看待的人更是没有.在香港各所大学,均没有人专门从事现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即使有研究成果,也大多散见于作家作品评论,或附属于回忆录中.这就是说在大陆开始建设“中国现代文学史”这门学科的时候,香港限于历史条件和研究力量,未能作出相对的回应.  相似文献   

3.
重建"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科意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现代中国文学史"与"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两个不同学科概念,前者的观照视角、文学意识、价值观念、研究范围较之后者发生了变异.本文试图建构一个多元并存共生的"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科体系,以适应对世纪文学史研究与教学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从萌芽阶段开始,就有许多根本问题困扰学术界。德国汉学家顾彬所著《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中译本2008年9月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为进一步思考、研究、解决相关问题提供了一个十分难得的参照系。他的这部文学史还不能真正全面科学地展示中国现代文学的全貌,对一些重要的文学现象和作家的论述也缺乏应有的深度。但他对中国文学的深厚感情,他独特的文风和学术个性,对未来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发展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5.
吕赫若是目前被海峡两岸文学界共同重新发掘和发现出来的一位特殊的台湾作家。今天我们应该将他还原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和台湾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左翼作家,并将其作品定位为海峡两岸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重要代表之一。吕赫若作品的全面翻译介绍,改变了台湾现代文学史的最高成就状态,也改变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作家序列。特别是在同属中国左翼作家范畴中,吕赫若的文学史地位应当是相当重要的,他与当时的大陆作家蒋光慈一起,可以分别堪称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  相似文献   

6.
师专中国现代文学课的性质是什么?我认为它既是文学史课又是作品选课。文学史不是搞文学史的科学研究,而是讲述现代文学史的一般知识;作品选也不是搞作家作品的专题研究,而是分析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的名笛。特别是选入中学悟文课本的作品。任务是什么,是使学生掌握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本知识和分析、讲授现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根据这个理解,下页分别谈谈教材、教法和双基三个方预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每一门成熟的学科均应有自己的哲学 ,具有百年实践历程的文学史也不例外 ,它需要建构一门系统的文学史学来帮助人们认识它的定义、性质、目的、对象、任务、方法、意义及研究主体等问题 ,总结传统的文学史实践 ,藉以指导其未来运行。它具体包括文学史元理论、文学史理论、文学史操作理论三个层次。它既属于文学理论的范畴 ,又兼有历史科学的性质 ,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中介理论 ,可谓是一门综合的学科。鉴于文学史实践及理论研究中所存在的众多困难 ,我认为建构一门科学而成熟的文学史学的条件尚未具备 ,但进行初步的探索与研究却是极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旧学商量加速密,新知培养转深沉”,朱子赠陆象山的这一联名句,在当时虽是有感于陆氏过于追求“简易工夫”的治学风格而发,但他确实道出了学术和思想发展的一个公理,故而论学者每喜传诵。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这一门学问,我觉得借用朱熹的这两句诗,最能揭示它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发展的历史事实。从20世纪初开始引进西方的文学史研究方法及相应的研究、教学制度至今,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现代学术格局中的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这一学科,终于逐步地确立起来了。可见我们的研究对象虽是古代的文学,但研究本身却无疑是现代的学术,也应…  相似文献   

9.
三十年代民主主义作家与自由主义作家比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三十年代民主主义作家与自由主义作家比较论刘川鄂把民主主义作家与自由主义作家并称,既是对延续多年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这两个提法的沿袭,亦是对文学史事实的尊重。如果拘泥于民主、自由这些字眼的字面上的意思,也许可能获得对这两个文学史概念的初步印象。在自由...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写作正面临着两个问题 ,一个问题是通俗文学能否入史 ,另一个问题是对拟入史的通俗文学作品应采取一种怎样的批评标准。显然 ,这两个问题是否能妥当解决 ,不仅仅关系到通俗文学价值本身的认识 ,还关乎治史者的史学观的逐渐完善 ,关乎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作的理性客观。正是在这样的意义层面上 ,汤哲声先生的这部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研究专著《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流变史》(重庆出版社 1999年 1月版 )也就具有了特有的时代意义与学术价值。这几年新出版的几部现代文学史著作已经将部分通俗小说作家及其作品收入 ,这是对文学史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研究中的模式化、内在焦虑的问题亟待解决。现实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作是片面的写作。文学修史要借鉴历史的研究思路加以观照。“全球史观”的思维特点和研究方法对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有较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2泄纪二三十年代,钱基博在写作系列文学史论著时.首先思考的问题是,"文学史"书写关注的核心是什么:文学史、文学、文之间的关系如何.钱氏指出,近现代学科体系中的"文学史"与中国学术传统中的"文苑传"存在根本区别:传统的"文苑传"以生产文学作品的"人"为中心,"文学史"则以知识本身为核心,关注的是"文"这一类知识.钱基博还从理论上探讨了文学的本体、"文学史"的书写范式等问题.钱基博结合中国学术传统中的相关概念,将现代"文学"学科分为三个层面:文--零散的知识,"文学"--"文"这一类知识的谱系归属."文学史"--"文"及"文学"等构建起来的知识统系.由此,钱基博清楚地厘定了"文学"学科的研究本体及"文学史"关注的主体.对现代"文学"学科的生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科的四个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科"不同于"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和"20世纪中国文学史学科",它以现代民族国家观念为思想基础;起讫时间上限为晚清变法维新,下限则随国家的现代化而延伸,这是个"上可封顶,下不封底"的学科架构.其主要特征是:整体性,即展示现代中国文学的总体面貌;贯通性,它既能打通近代、现代和当代的文学,又能联通古今中外的文学;兼容性,即它可以将现代中国生成的所有文学兼容并包之;异同性,它能理出各种形态文学的差异性又能从差异互见中摸清其联系性和趋同性,使书写的现代中国文学史呈现出多元性与严整性相统一的格局.  相似文献   

14.
一年多来,我国文学界正就重写中国现代文学史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很多同志比较一致的意见是,新时期以来,现代文学研究是思想活跃、成果丰硕、新人辈出的领域。原来的禁区被打破了,许多被歧视、被排斥的作家作品,得到了重新评价,原来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已经不能满足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的新时期的要求,必须重写,而且应当快些重写。重写中国现代文学史,首先面临的是  相似文献   

15.
当代对中国现代文学史著研究的3部专著都涵盖了台港澳地区的现代文学史论著,表现了中华文学大一统的气概,但3部专著都撇开了美籍华人学者夏志清先生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这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一个症结。作为第一部中国现代小说史,夏氏专著奠定了新的、更完备、更科学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小说史的基础。正因如此,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绝不能闭口不谈夏氏《小说史》。只有将夏著纳入自己的版图,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才真正称得上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6.
作者主张文学史研究应注意作家群体及文学流派的研究.基于对形成文学流派五个重要因素的认识,作者衡量了自初民至现当代文学流派的演变,约分成五个时期:1.萌发期(先秦两汉):尚未形成具体流派,然已有朦胧意识;2.形成期(魏晋至盛唐);虽已形成一些流派,但一切尚显稚嫩之态;3.成熟期(中唐至南宋):五个重要因素,显已成熟;4.繁荣期(明清):已呈争艳斗奇之态;5.新变期(民国以来):结合西方、结合现代意识,五个重要意识,在这个时期内都得到充分的体现.作者认为从作家群体及文学流派的研究视角切入重述中国文学史,可以为文学史研究提供新的文化视野;可以为中国文学史研究提供新的批评构架;还可以为中国文学史研究提供新的实证成果.  相似文献   

17.
丛鑫 《兰州学刊》2012,(5):205-207
曾经的作家、作品、思潮流派及相关文学现象的存在进入后来者的研究视野,对其加以梳理改造以进入某种话语体系、纳入既定的体例框架中便是文学史书写的资源和动力。在"重写文学史"的语境下重新解读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感觉到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某种似曾相识而又似是而非。无论是从中国现代文学史概念的生成还是具体的写作实践,都能看出其依附性特点。而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体例以及对具体作家、作品的选择和评价上看,其中纠缠不休的史实与史识、启蒙话语和革命话语的对话与妥协既是这部文学史写作的困境,也在众多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序列中显示出其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文学史这门学科中,对近代文学的研究是薄弱的一环。近几年一些研究者在发掘近代文学史料上作了大量的工作,对某些在近代文坛上产生过较大影响的作家、作品、社团流派以及对近代文学分期等问题的研究,有所进展,但却缺乏从宏观审视,以史为系统的论著,尤其是在高等学校近代文学的教学中,尚无一部材料翔实、见解深刻、阐述全面的通用教材。陈则光教授致力于研究中国近代文学多年,他的新著《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册)(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填补了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中的空白,刚一问世,便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至20世纪之交,中国文学史学实现了由潜学科向显学科的转化,其内在动因在于文学和历史观念的变革、文学史料范围的拓展以及文学史纂形式的演变,而这些条件的形成又离不开中西文化交流下学术传统更新的大背景。整整一百年间,文学史学科的发展经历了草创期、成长期、演变期和更新期四个阶段,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回顾这整个历程,在肯定其巨大成绩的前提下,就文学史研究的性质、对象、目的、方法等问题提出若干反思,将有助于这门学科在下个世纪更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20.
学科意义上的文学史研究的出现 ,是以现代学院体制和学科专业理念的建立为基础 ,并与纯文学观念的兴起形成双向互动的趋势 ,其深层动力在于世界范围内发生的知识体系的现代分化。在中国 ,由于知识体系现代转型的外发性 ,因而外来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进入并制约着中国文学史研究的现代发生机制 ,使中国文学史这一专属对象在进入现代研究视野之始 ,就接受了西方学术原则的规范 ;但与此同时 ,来自于本土的文化需要和知识传统 ,也推动并修正了学术界对西学规范的接受 ,使中国文学史学科成为普世性规律与地方性要求共同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