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6 毫秒
1.
红学界普遍认为,林黛玉的婚姻悲剧是封建礼教叛逆者的悲剧。笔者认为“爱情至上”与“个人主义”的嫁接是导致林黛玉婚姻悲剧的基本原因。她在爱情问题上并未受到贾府上下人等的任何压抑,她本人也未有任何反叛之举,不存在所谓“叛逆”问题。林黛玉的“乖僻”性情与多病之体“恐不长寿”是贾母决心将其舍弃的终极理由。她的婚姻悲剧是她自身造成的。她很早就陷入了“爱情至上观”的泥沼。  相似文献   

2.
素心无奈天上月——《红楼梦》林黛玉形象的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黛玉的前世身份、现世遭遇及地位注定了她是一个典型的性格悲剧人物,一方面具有强烈的诗人气质,以“情”主生,不以俗事为务;另一方面又具有浓厚的自我情结,具体表现为既自尊优越、又自卑焦虑。林黛玉虽然已初具近代的自我人格意识,但因与宝玉以共同叛逆仕途经济之道为基础的爱情梦想、人生定位无法实现,最终被种种无形的关系和氛围挤压而致毁灭。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里的诗词在古典小说中是“名属教坊第一部”的。林黛玉的诗词在书中又是当就魁首。不仅是诗会夺魁所仗,更是她生命所系,灵魂所寄。她欢乐时写诗,痛苦时写诗,在绝望离开世界的前夕,还要挣命似地将诗帕、诗本子投入火中,让她的诗先她而离开恶浊,可见她对这些诗词何等重视。“诗渐凡庸人可想”。诗确是一个人心灵无可遮掩的坦露。因此,从林黛玉的诗词来省识她的春风面目,该是多么饶有兴味。一人的政治理想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在日常言行中的。作为“混世魔王”贾宝玉的知  相似文献   

4.
从林黛玉诗词看其心理流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自振 《南都学坛》2006,26(5):47-50
林黛玉心境的不断变化,无一不体现在书中所咏和她所写所歌的诗词中,从《哭花阴》、《葬花吟》、《题帕三绝》、《秋窗风雨夕》、《桃花行》等诗词中即可窥出林黛玉的心理流程。无论是孤独、凄恻还是无奈,我们都可以从黛玉诗词中感受到她短暂一生的“哀音”。  相似文献   

5.
尔尔 《北京纪事》2010,(9):40-44
《红楼梦》再现银屏,蒋梦婕通过海选或为林黛玉的扮演者,主创者说,选中蒋梦婕,是因为她洗净铅华的眼神和纯净透明的皮扶,而蒋梦婕本人则认为,她跟林黛玉的相似之处在于,她们身上都有“文艺范儿”。  相似文献   

6.
残雪的作品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但她本人并未刻意追求。残雪认为只有彻底的个性写作才能把女性主义文学进行到底,因而,她始终致力于探索人幽暗隐晦的灵魂深处。她早期的短篇小说《天堂里的对话》虽然展现出与其它作品不一样的温暖明亮的色调,但其人物内心也存在着焦虑与不安。小说完全建立在内心世界的剖析上,“我”和“你”可以说是一个人分裂出的两个灵魂,由此产生出“理性与欲望”“屋外与屋内”“等待与追寻”的分裂心理,从中可以折射出现代女性的生存困境,以及自我价值的探寻过程。  相似文献   

7.
在《红楼梦》里,作者曹雪芹以细致入微的笔墨描写了贾母和林黛玉之间的关系。林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当林黛玉死去了母亲之后,贾母多次催促她“必欲其往”,因而林黛玉来到了所谓“花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的荣国府。书中写到,黛玉来时,刚刚入房,就“被外祖母抱着搂入怀中‘心肝肉儿’的叫着大哭起来。”以后,黛玉无论吃的、穿的、  相似文献   

8.
在《红楼梦》的丫头群中,袭人向来是颇具争议的一位,褒扬极少,贬斥居多。以为身处奴隶阶层的袭人自有她的“痴处”,不可仅凭“叛逆与否”这样的暴力符号将其一棒打死,否定她人性的优点与存在的个体价值。应从人性本真的角度出发,客观地看待这一人物,观照她的生存处境,尊重她的爱情,发现她纯良、宽厚的美德,使其形象分析更趋合理化、人性化。  相似文献   

9.
丁玲复出后,留下了大量的文论,其基本特征,如陈明所说“都是有的放矢”,“有所为而为的”。但就是这些文论却遭到责难,有人称她为“极‘左’路线的维护者、辩护士”。本文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与生活的关系以及其它方面,对丁玲的文论进行探讨和阐释.认为:尽管它们存在不足之处,但基本上是正确的,符合客观实际的,对文艺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对当今的文坛所具有指导意义,从而否定了对她的错误论断.  相似文献   

10.
林黛玉病态人格及其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用人格心理学的“人格”概念考察林黛玉 ,会发现在这一人物的身上除了聪慧、率真、清标、纯洁、任情、执着等素质外 ,还确实存在多愁善感、多疑多虑、悲观消极、忧郁感伤、尖酸刻薄、胸襟偏狭等病态人格。这种病态人格源于林黛玉幼年时优越的家境 ,源于她孱弱多病的体质和与生俱来的性格类型 ,也受到客观人生际遇、社会时代环境的影响。病态人格的存在严重损害了林黛玉的身心健康 ,使她自觉地膨胀和扩大了生活中的挫折和不幸 ,整日沉浸于悲观、感伤、孤独、烦恼之中 ,终至“泪尽而亡”的不幸命运。林黛玉的病态人格有其深远的文化历史根源和现实意义 ,加强了人物的真实生动性和永恒的悲剧美 ,增加了宝黛爱情曲折迭宕的艺术魅力 ,更突出了《红楼梦》的悲剧氛围  相似文献   

11.
安娜是一个美丽而善良的女人,在19世纪的俄国社会她追求理想中的爱情,但她所在的社会没有给她提供实现爱情理想的土壤,她所爱的人也没有成为她实现爱情理想的翅膀,她所追求的没有结果的爱情最终使她选择了以死来完成自己对爱的付出,美被毁灭了,悲剧产生了。  相似文献   

12.
《鸿雪楼词》创作于沈善宝三十岁之前,是其前期生活和文学活动的集中体现。《鸿雪楼词》蕴含了以“愁”为核心的四重情感体验:一、经营家计的愁苦:既要售卖书画维持家计、积攒资金归葬亲人,又要劳心兄弟反目的家庭人事,再加上病魔的折磨,以上生活种种构成了《鸿雪楼词》的愁苦体验。二、亲友苦别的离愁:亲友的生离和与妹妹、母亲、业师、弟弟的死别,成了《鸿雪楼词》的离愁体验。三、壮志未酬的愁怨:父仇未报及满怀壮志无法施展的苦闷和憾恨构成了《鸿雪楼词》的愁恨体验。四、异乡飘零的乡愁:三次离乡的经历成就了《鸿雪楼词》的乡愁体验。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的《红楼梦》研究中,对于袭人的研究主要涉及其性格的品质问题,她究竟是奴隶还是奴才,究竟是品质善良的好女孩还是爱打小报告的告密者;在与宝玉的关系上她是否是引诱宝玉的“狐狸精”,是否存在爱宝玉这种感情。尽管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还没有取得一致,但对袭人的认识却是越来越清晰了。  相似文献   

14.
自然、死亡与爱情是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迪金森一生反复吟咏的主题。她是基督教的叛逆者,却构想着自己心目中的上帝;她热爱自然又害怕自然;她追求真爱却一生独身。本文在对女诗人几首具有代表性的诗进行具体分析之后,揭示了其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对自然、死亡与爱情的双面观。  相似文献   

15.
李清照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女作家。她突破桎梏,有远大的志向;喜欢争强好胜,有超群的见识;遇事敢作敢为,光明磊落。这几方面构成了她英雄情结的具体内涵。这种英雄情结使其作品既增加了历史厚重感,又富有强烈的时代色彩。  相似文献   

16.
达吉雅娜作为普希金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女主人公,常常被人们作为俄罗斯妇女美好道德形象的典范而代代加以歌颂。她敢爱敢恨,坚决果断,自始至终都坚持着自己选择的感情,仅仅因为爱着而坚持,但最终却让这份感情变成了一份——悲情。  相似文献   

17.
薇拉·凯瑟是美国人民最喜爱的一位著名女作家.她的理想与追求,她对拓荒者的描写,体现了美国梦的精髓.从她早期的故事、诗歌到标志着她事业高峰的整个小说创作过程中,凯瑟都凭借和运用了希腊-罗马或基督教的神话意象,创造出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其形象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对<啊拓荒者!>中的女性形象与大地母亲、春之女神作以分析比较,可使我们对这部作品有进一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丁玲是一个有着特立独行的思想性格和创作个性的作家。她追随中国革命数十年然而遭遇坎坷 ,195 7年起丁玲从文坛销声匿迹二十余年。晚年的丁玲复出后 ,依然是“飞蛾扑火 ,非死不止”。面对着文革十年后思想观念日益走向多元化和传统的价值观念有所崩坍 ,而新的价值体系又尚未完全确立和健全的新的时代现实 ,丁玲热烈地、执著地捍卫她参加革命之后 ,特别是自延安整风之后接受的无产阶级意识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 ,并试图以此去填补新的社会生活中人们精神的缺失和迷茫 ,为重建新的时代价值体系做出贡献。但是 ,由于文艺思想观点的分歧 ,特别是文艺界宗派主义思想的作祟 ,使得丁玲晚年的政治品质、道德情操受到怀疑 ,她的文学创作被人不理解、误解乃至曲解。为此 ,我们很有必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百家争鸣的精神 ,对她后期的创作思想予以客观、公正地评价  相似文献   

19.
妙玉是一位正值青春韶华的妙龄尼姑,虽被森严的佛门教规和封建道德观念剥夺了爱与被爱的权利,但她敢于打破世俗的常规戒律,去大胆追求正常人的生活和爱情,可她难以超越所处的历史环境,因此,妙玉最后仍是以悲剧结束自己的生命。如此完美的人,也只能注定她的最后结局是悲剧,让人不得不在哀挽中沉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