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黄安年教授一样,王宁教授是今天出席会议的德高望重的长者.明明意识到我们的呼吁不一定起作用.但还在呼吁.这么多年,王宁老师跟王建民教授都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的主任,经常被人评估,也评估别人.两位都对此深有感触.王宁老师还是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的委员、学风建设委会的副主任.王老师是一直在体制里发出不同声音的人.王宁老师提出不要太悲观.但我个人觉得,还真不能太乐观.现在看.尤其是高校系统非学术因素对于学术的干预,特别是权力、金钱这两大因素的影响,不是越来越弱,而是越来越强.这确实是个叫人忧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社会科学论坛》2010,(23):F0002-F0002
王宁,女,1936年7月出生,浙江海宁人。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汉字与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所长、国家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文字训诂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同时兼任全国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八五”至“十一五”规划语言学科专家组成员、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语言文字规范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等学术职务。  相似文献   

3.
宁瑶瑶 《云梦学刊》2011,(1):161-162
值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组编《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北京师范大学伍铁平教授著《语言文字学学术批判和批评文集》和郑奇编著《较量》面世之际,“第二届全国学术批评与学风建设论坛”于2010年11月5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学术报告厅举行。  相似文献   

4.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伍铁平先生于2013年5月26日凌晨3时在北医三院不幸逝世的消息,我是当天下午4时25分自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王宁先生处惊悉的。王宁教授是伍先生和我共同的朋友,当时她正在出差的途中,因为两天后即28日上午将举行伍先生的告别仪式,但包括师大文学院官网在内,均未发布消息,故王老师希望我先在学术批评网上发布伍先生去世的消息。于是,受王老师之托,我于2013年5月26日在学术批评网上写了一则《著名语言学家、批评家伍铁平教授逝世》的消息:  相似文献   

5.
《社会科学论坛》2010,(18):F0002-F0002
童庆炳,1936年生,福建连城人。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中心学术顾问等,长期致力于文艺理论和美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6.
正人物简介项贤明,男,1965年10月出生,安徽人,教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民进北京市委基础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曾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项贤明教授1997年6月在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  相似文献   

7.
谢泳先生是学界知名人士.如果排除各种非学术因素来考量,谢先生的学术水平是远高于某些具有教授、博导称号的人的。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厦门大学。敢于破除唯学历论的羁绊,聘请谢先生为该校教授。这是令人鼓舞的。接下来。将考验这所大学以及其他教育部直属高校.  相似文献   

8.
《社会科学论坛》2011,(11):2-F0002
孙正聿,1946年11月生,吉林省吉林市人。自1982年在吉林大学任教至今,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并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科研基地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吉林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校学位委员会委员、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吉林省高等教育特聘教授。吉林大学第二批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一级教授)。社会兼职有: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相似文献   

9.
2006年1月17日,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章程》,并成立该委员会。按照《章程》规定,学风建设委员会是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下设的专门委员会,是全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学术风气等建设的指导机  相似文献   

10.
学者风采     
《江淮论坛》2012,(4):F0003-F0003
张梓太,法学博士,博士后,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环境资源与能源法研究中心主任。兼职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一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UNEP-TONGJIInstituteofEnvironment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环境与资源法)学术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11.
学术成果的评估及奖励,是中国现代学术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引入西方现代学术奖励制度的同时,亦相应创建起一套现代意义上的学术评估体制.尽管以中国科学社为代表的学术社团及学术机构作过建立全国性学术评估体制的尝试和努力,但占主导地位并真正建立起来的现代学术评估体制,是以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会为代表的集中式学术评估体制,政府在这种学术评估体制中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前.教育部、科技部相继出台有关学术不端行为处罚措施.教育部还专门成立了“学风建设委员会”,专司学术打假。那么.这个“学风建设委员会”真有能耐专司学术打假?不免心生疑窦。  相似文献   

13.
在2004年11月教育部社政司主办的“全国高校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教授提出:教育部将在新的起点上,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五大措施,使学术规范和学风建设达到新的高度。这五大措施分别是: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是教育部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6个综合交叉类研究基地之一,1999年12月由教育部批准正式成立。中心主任为著名传统语言文字学学者王宁教授,副主任为董晓萍教授(民俗学)、李国英教授(汉语言文字学)。研究中心成立时,下设民俗研究室、语言文字研究室、中国典籍文化研究室、中文信息处理研究室、学刊编辑室五个子机构,经过五年的发展,中心除5个子机构外,还整合了四个校级研究所及中心(汉字与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性别与发展研究中心、城市遗产研究中心),两个校级重点实验室(…  相似文献   

15.
日前,全国109名教授联名发表致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及各大学、地方社会科学院诸位领导的公开信--<关于抵制学术腐败与学术不端行为的公开信>,呼吁抵制学术腐败、谴责"本校保护主义"、建议成立学术纪律仲裁委员会.包括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贺卫方、张维迎,吉林大学教授邓正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周国平、徐友渔,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等.  相似文献   

16.
庞晓光 《学术界》2012,(3):92-99,279,282
《学术界》2012年第1期“学术批评”栏目刊登了李涛博士、邬志辉教授的文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风规范议题三论——问学于李醒民教授》.虽然文中诸多钩章棘句增加了阅读理解的难度,但是耐下心来阅读几遍之后还是能够领会作者要传达的主旨.作者提出与李醒民教授截然相反的命题:“学术不可断然拒绝平庸”,“学界务须‘无中心’和‘祛导向’”.我以为,作者并没有理解李醒民教授倡言的“学术断然拒绝平庸”、“学界要以学术为中心和导向”的深意.为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思想混乱,本文拟就这两个话题以及相关问题做进一步的讨论,期望澄清思想,正本清源,与两位作者以及广大读者在思想的砥砺中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学者的精神     
什么是学者?这是一个难以精确界定的概念,从社会科学的角度看,大凡舞文弄墨之人都可归为学者行列。在学界中,有学者、学家、大家和大师之分,这些概念的区别仅在于从业时间、学术成果、学术地位上的些微差异,归根结底都是学者,都是做学问的人或者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学者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学术繁荣需要学术批评,学术批评推动学术繁荣。或者说,真正的学术繁荣离不开健康的学术批评,健康的学术批评有利于学术繁荣,这已为古今中外学术史所一再证明。可是,这样一个常识,在今天还需要有大声疾呼。这不仅是因为时下从总体上说有关部门对于开展学术批评还重视不够、推动不力,而且还因为存在许多非学术因素的干扰以及学界中人对于学术批评的担忧、误解和非难。 最近在学术批评网上拜读了四川大学教授罗厚立(罗志田)先生的《打倒与建立:也说学术打假》以及杨玉圣先生的回应文章《学术打假、学术批评与学术建设-与罗厚立先生商…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对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王震亚著《竹木春秋》一书的批评性评论。文章认为 ,该书存在大面积的抄袭行为 ,特别是大肆抄袭未发表的有关研究生毕业论文 ;该书还缺乏起码的学术规范 ,对引用资料、他人成果不加注释或说明 ,并且粗制滥造、存在大量硬伤。文章指出 :“王震亚教授之作为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个人行为 ,而是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它暗示了在我们人人为之景仰的高等学府内 ,老师抄袭甚至直接掠夺学生学术成果的卑劣行径正在悄悄萌生” ,并呼吁学界同仁与各种不正之风作斗争  相似文献   

20.
《社会科学论坛》2006,(4):157-160
1.“如何用法律规范学术制度”专家座谈会综述 由中国法学会网站举办的“如何用法律规范学术制度”于2006年2月26日在北京举行。《中外法学》主编、北京大学教授贺卫方,《中国社会科学评论》主编、吉林大学教授邓正来,《中国法学》主编陈桂明,学术批评网创办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玉圣,教育部法制办副主任张文,《法学研究》责任编辑谢海定等参加了研讨。座谈会由中国法学会办公室负责人刘剑主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