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之洞在出任两广总督期间,关心和重视海南的文教事业,通过客观分析海南的文教形势,他采取了一些有利于文教事业发展的措施:兴办义学,奏请增设科举名额,访查李德裕遗物及后裔、整修苏东坡遗址,捐资建立祠堂等。虽然这些措施最终未能持续实行,但是它们具有近代开发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自明初中琉宗藩体制建立以来,中国与琉球之间的交往日益增多.本文通过探讨儒学移植琉球的途径,阐述了儒学对琉球影响的具体表现,明确指出,琉球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实为儒家思想极为成功地整合琉球社会秩序所致.深入探究明清时期儒学在琉球的传播和影响,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琉两国在长达500年的交往中,明清两朝的册封使臣、闽人三十六姓及其后裔与琉球的贡使、留学生等穿梭于两国之间,把中国文化传播到琉球,对琉球民族文化的形成以及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这从文化传承来说,琉球应该是属于中华儒家文化,而不是属于日本文化,它是琉球不归属于日本的重要证据之一。  相似文献   

4.
华中师范大学着眼于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在学校"国际化"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制定了"全方位、多层次、跨越式"的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战略,10年间使学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得到了比较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外国留学生来华留学心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国留学生在华的教学和生活管理,是高校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留学生在华的学业进步、人际交往、个性差异、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心理要素和特点在留学生管理中应充分注意。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国际汉语热不断升温、各高校留学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等现状,通过分析我国及世界先进国家的留学生招生工作的模式及特点,阐述了当今中国高校应如何结合国情、校情进行策略性、计划性、长远性的留学生招生工作,以适应国际化需求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8.
戴东红 《学术论坛》2016,(4):171-175
“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是留学生教育发展问题的本质和关键,以此反思梳理我国近年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针对规模发展多靠政府推动而留学生教育自身吸引力不足、结构优化重外部规划控制而轻学科专业内涵建设、质量保证停留在概念层面尚未落到实处、效益问题上政府高校认识有待统一等问题,提出着眼于全局和整体进一步完善优化顶层设计、采取“扬长、抓尖和补短”策略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多方面努力提升留学生教育的整体质量、消除认识偏差以促进留学生教育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发展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9.
为了了解中亚来华学生对汉语的文化需求,发现相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文章对新疆4所高校的中亚留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问卷内容包括了中亚留学生已经掌握和了解的文化内容;想要掌握和了解的文化内容。作者将留学生分为硕士生、本科生、非学历学生以及零起点的留学生四个不同类别,分析统计出不同等级学生对汉语文化的需求以及相应的教学优化设计方案,旨在给相关的院校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0.
以来华长期进修的留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其在阅读课教材方面的需求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结论如下:留学生对课文长度的接受程度为500—1000字,生词量为20%~30%,但不同水平、不同地区的学习者呈现需求的差异;留学生十分关注阅读教材的趣味性、时代性和阅读策略的指导功能,不同地区的学生表现了很大的差异;留学生对话题的选择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向,不同地区的学生需求不同。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河南水陆交通十分便捷,并且地处中原,人口密集,是个巨大的商品市场。开封更是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吸引着各地商人来此经商,其中不乏徽商。他们在经营方式上有坐贾也有行商,主要经营盐业、棉布和典当业。微商对促进开封商品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浙江素有“丝绸之府”美称。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表明,早在四千多年前浙江已经生产丝绸。浙江的丝绸贸易历史悠久,浙江丝绸产品历来畅销海内外,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艺术之花”。本文简要介绍明清时期浙江丝绸业概况,着重论述明清时期浙江丝绸贸易的三大特点。  相似文献   

13.
王培华 《河北学刊》2001,21(4):87-92
元明清时期,江南学者提倡开发西北水利,并有所实践。这里所说的西北,指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他们认为,国家建都北京,却依靠漕运和海运江南粮食,使江南赋重民贫,而北方和西北广大地区地利不尽、水利不修,东南之重困由于西北之坐食。为了缓解对东南的粮食压力,他们提出发展西北水利的思想主张,但由于北方官员的反对而没有实现。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山东出现了众多的以科举起家、延续数代长盛不衰的仕宦家族,这些家族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地方社会均产生了重要影响。仕宦家族兴盛与其重视教育和文化传承是分不开的。明清山东仕宦家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对今天仍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值得人们去总结研究并加以宣传借鉴。  相似文献   

15.
明清之际的历史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生玺 《文史哲》2006,(3):132-137
在三方角逐的明清之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呈现出多种可能性并存的多元化走向,明王朝、李自成和关外的清军,都具备成为胜利者的历史机遇。历史最终以满清定鼎中原而尘埃落定,明朝和李自成多次错误的主动的历史选择,发挥了相当的关键性作用。清军原先是愿意和明朝议和的,但崇祯却错失了这个机会。在李自成向北京进军时,崇祯在调吴三桂援京或者南迁问题上又再失时机。李自成进入北京后若与清方谈判或者固守北京,也很可能取得胜利。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归根到底要通过主观能动性的正确选择方能得以具体体现,这就是明清之际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具有儒者气质的徽商与书画艺术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主要表现在开始研究翰墨、收藏书画、刊刻书画等方面。徽商之所以热衷书画艺术,其原因主要有徽州的文化氛围、徽商“贾而好儒”的文化品格、明清时期愈演愈烈的收藏风尚及其徽商雄厚的财力支持。反过来,书画艺术也对徽商产生了深远影响:书画艺术促进了徽商的文化修养;徽商以书画为媒介,便于其在经商中左右逢源,从中获利;一定程度上保存了一批珍贵的书画作品;为书画家艺术创作制造了良好的条件。徽商与书画艺术存在着积极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7.
钱塘潮观潮文化两宋时期达到高峰,本文旨在分析明清两代钱塘江观潮概况以及在新的时代背景中,钱塘潮文学意象的拓展与深化,观潮所引发的对仙境的遥想,既有本身渴望打破时间的限制追求生命的永恒和打破空间局限追求生命自由的向往,同时也和前代文学联想中的归隐思想联系在一起。潮灾与弄潮活动消亡,但咏潮常驻。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海南地区至少在53个年份中发生过疫灾,疫灾频度约为9.74%,光绪—宣统时期是疫灾多发时段,疫灾主要发生在夏秋时节,有鼠疫、霍乱、天花、疫痢等病症,琼山、澄迈、儋州、临高等地是疫灾多发地区。琼州府北部地区发生疫灾的次数高于南部地区,西线地区高于东线地区,中部山区疫灾较少。医治、施药、避疫与建醮禳灾是救治疫灾的常用措施,该时期整个海南社会的疫灾救疗呈现出一种临事性救治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王国巍  杨经华 《殷都学刊》2007,(2):87-90,127
集句诗是勃兴于宋代的一种杂体诗,是盛行于当时文人士大夫间的一种诗学游戏。然而这种诗学游戏在明清时代,却大量越界进入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戏曲创作。这种现象曾受到人们的广泛质疑。但从整个中国戏曲文学发展的进程来看,集句诗与戏曲的全面融合,提升了戏曲语言的文化内涵和文学品位,标志着民间戏曲迈向雅化、案头化的进程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20.
“抑商”思想一直是封建社会的主流经济思想,它指的并不是抑制商业,而是抑制商人,尤其是抑制中小商人。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一点,那么对于明清时期蔚然成风的官僚经商现象,就会以为是对“抑商”传统的偏离。作者在探讨“抑商”思想本质的基础上,解释明清官僚经商与各种各样抑商措施并存并不是矛盾的,相反倒是一种统一。同时,明清时期抑商政策的继续推行和发展,对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至于社会形态的更替无疑也是一种巨大的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