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东部许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经过二十年的长足发展之后,面临着水、电、原材料、燃料运输以及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价格上涨,经营成本节节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成本的优势正在逐渐消失。而汶川地震灾区处在西部,拥有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农牧业资源、旅游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劳动力价格低的优势,灾区可以利用这些优势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加快重建步伐和自身的发展。灾区还应将恢复重建与产业升级结合起来,尽量恢复重建已有的优势产业,创造条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相似文献   

2.
姚遥 《浙江统计》2011,(2):13-15
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近年来,该开发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取得显著效果,具有经济规模举足轻重、经济增长持续高速、产业集聚优势显著、资源集约高效领先、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五大特点。  相似文献   

3.
欠发达地区积极主动地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已成为其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采用区域产业静态和动态集聚指数测算出东部地区五省一市具有转移趋势的产业和陕西省的区位优势产业,在此基础上确定出陕西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对接行业.结果表明,东部五省一市目前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外转移趋势明显,陕西省的优势产业主要是重工业及资源型工业.陕西省应利用自己的产业基础和优势,找准产业承接的行业对接点.  相似文献   

4.
十年间,我国西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和进展,具备了一定的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与此同时,受土地、能源、劳动力和生态环境成本快速上升的影响,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未来西部如何更好地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5.
汶川大地震的灾难已经过去了三年多,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完成”这一目标基本得以实现,灾后重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在对口援建过程中,将灾区的工业园区建设作为重点,更容易找准灾区的产业优势,并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产业对接,使援建省市与灾区之间的产业合作更加紧密,充分激发灾区的造血功能,最终实现“双赢”甚至“多赢”。  相似文献   

6.
梁灏 《四川统计》2011,(8):30-31
汶川大地震的灾难已经过去了三年多,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完成”这一目标基本得以实现,灾后重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在对口援建过程中,将灾区的工业园区建设作为重点,更容易找准灾区的产业优势,并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产业对接,使援建省市与灾区之间的产业合作更加紧密,充分激发灾区的造血功能,最终实现“双赢”甚至“多赢”。  相似文献   

7.
风险投资与高科技产业有着天然联系,是高科技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作为西部大省,四川具有丰富的人才资源、有利的成本优势以及良好的投  相似文献   

8.
一、内蒙古发展云计算产业的重要意义(一)有利于促进自治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云计算产业的发展对金融产业、电子信息制造业、生物医药业等产业将起到很好的提升和支持作用,同时将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新材料产业、环保新能源产业、动漫创意产业、视频应用产业等提供强大的支持,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包括钢铁工业、机械装备制造业、轻纺服装工业等能提供科研创新的平台.利用云计算平台,围绕自治区优势特色产业,尽快在科研、原料采购、资源调配、生产、销售、仓储、运输等环节实现信息集成,促进产业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应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世界各国竞争日趋激烈,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保证,而政府采购是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随着我国政府采购规模不断扩大,在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应借鉴国外政府采购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尽快完善我国政府采购,促进高新技 术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高效的组织形式,以区域网络为基础,通过强化专业分工,促使每个企业把产品做精,最大限度地发挥产业关联和协作效应,形成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产业集群有利于降低产业的发展成本,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和竞争优势,而且还可以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加速技术、人才等资源的合理流动与配置,有效地破解土地、资源和环埔等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利用1999~200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人力资本对产业聚集的作用.结果显示,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聚集,抑制了传统产业聚集.这主要是因为高新技术产业对人力资本有较高的要求,传统产业的要求则较低,同时.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地区.其工资水平也较高,高成本抑制了具有低附加值特点的传统产业的聚集.  相似文献   

13.
李萍  黄曰爱 《浙江统计》2009,(12):38-40
上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有力拉动经济增长,但也存在产业结构"偏"、企业规模"小"、经济效益"低"、创新能力"弱"等问题;建议集中"官产学研"各方优势,加快上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推-拉”理论、人口流动“成本-收益”理论、三部门模型理论和产业集群相关理论构建理论体系,建立联立方程,搭建起住房成本、人口流动与产业集群之间的路径关系,基于70个大中城市2008—2019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测算,并划分了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分区域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人口流动和产业集群发展相互影响;房价收入比过高对人口有挤出作用;住房租赁市场能有效抑制房价上涨对人口的排挤效应,助力落后地区吸引人口、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03-2016年中国280个地级市的数据,分别测算了产业协同集聚指数、资本错配和劳动力错配指数,采用差分GMM方法考察产业协同集聚对资源错配的影响。结果发现:产业协同集聚的提高,会显著降低资本错配和劳动力错配指数;分地区的回归发现,东部地区产业协同集聚改善了资本错配,对劳动力错配负向作用不显著,中部地区产业协同集聚会改善资本错配,但会恶化劳动力错配,西部地区产业协同集聚则加剧了资本错配,但可以缓解劳动力错配情况。进一步作用机制分析表明,产业协同集聚水平的提高,会显著提高金融业的专业化分工,进而改善资本错配,同时会提高劳动力成本,改善劳动力错配。文章的政策含义是通过产业协同集聚,可以提高金融业的专业化分工和劳动力成本,进而缓解资本和劳动力的错配,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6.
西部地区资源型产业集群化发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伟 《统计与决策》2008,(10):107-109
西部地区拥有自然资源的独特竞争优势,如何高效地利用西部自然资源对西部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发展资源型产业集群,形成西部地区资源型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是有效利用西部地区自然资源的主要途径。文章在对西部地区资源型产业集群化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特征,提出西部地区资源型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实现机理。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研发主要经济指标的分析,运用灰色三角白化权函数聚类模型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及各行业的R&D成本进行针对性研究.  相似文献   

18.
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统计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如何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统计,正确地衡量知识经济对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测算知识经济的几种方法比较测算知识经济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三种方法.1.统计法.从统计的角度对三次产业进行划分,将产业结构中属于知识经济的两个部分,即第二产业工业部门中属于制造业的高新技术产业部门和第三产业中的知识密集部门如教育、通讯、信息等部门分别进行统计,可以得到知识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比较国内外产业竞争力测度方法的基础上,选择因子分析法来测度珠三角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研究发现:珠三角具有竞争优势的制造业产业主要是石油化工、仪器仪表、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医药制造业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饮料、食品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产业仍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纺织服装制造业显示竞争劣势。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部分资源密集型和污染型产业竞争优势丧失。汽车、电子、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形成有效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民族地区企业融资困境从生态位角度分析,存在融资生态位宽度过窄、融资生态位重叠度高、融资生态位强度低等劣势。在竞争性的市场经济中,解决民族地区企业融资困境需要提升企业实力。地区性的产业集群可以整合企业群落内融资资源,增强外部融资资源的竞争能力,提升企业融资生态位。民族地区企业的产业聚集需要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也应积极利用东部产业转移的时机弥补地区产业断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