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乔明 《老年世界》2010,(1):28-29
最早听到香格里拉这个神秘而诱人的名字,是从一位藏族歌手在中央电视台综艺节目演唱的歌曲中知道的。香格里拉,是美籍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在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中描写的一个与世隔绝而又和平、宁静、和谐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罗新 《中外书摘》2010,(10):61-62
自从1933年英国作家西尔顿的小说《失去的地平线》出版以来,对于香格里拉的找寻,一直没有中断过。如今,出于开发旅游资源的现实需求,某些地区的政府也卷了进来。现在最得势的地方,是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1997年9月,云南省政府在迪庆宣布,香格里拉在迪庆。这是由一个专家研究组论证的,专家组的负责人,是迪庆州首县中甸县的县委书记齐扎拉。  相似文献   

3.
19世纪英国作家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与中国现代作家庐隐的《象牙戒指》,皆为爱情与婚姻题材的女性小说。解析两部小说中女主人公的情感经历及其在19世纪的英国和"五四"时期的中国这两种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不同的婚恋选择,进而从两位女主人公的婚恋方式、婚恋目的、婚恋责任等方面探求作品中蕴含的婚恋观。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以“香格里拉”命名的饭店、宾馆相继出现。“香格里拉”,意为空想的世外桃源。它本来指美国陆军航空队的秘密基地。在詹姆斯·尔顿的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中,“香格里拉”指中国西藏的群山之中与世隔绝的地方,居民永远过着和平宁静、悠闲的生活,人人青春长在。可是,一旦离开这块地方,长寿的奥秘随即丧失,人立刻变得衰老。这部幻想小说被搬上银幕后引起了轰动。“香格里拉”因此成为一个很流行的名词。“香格里拉”一词的来历  相似文献   

5.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1888-1923)是20世纪初英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以大量的艺术精品在英国短篇小说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获得"英国短篇小说女王"、"短篇小说大师"、"英国契诃夫"等美称。她改变了英语短篇小说,并对现代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试从其著名的短篇小说《莳萝泡菜》中来探析其小说典型的现代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6.
米晓媛 《现代交际》2013,(11):81-81
《白鲸》是19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赫尔曼·梅尔维尔于1851年所发表的一篇有关捕鲸的海洋题材的小说。小说描述了亚哈船长在海上追杀白鲸,最后与白鲸同归于尽的经历。作者赫尔曼梅尔维尔在作为著名浪漫主义小说的《白鲸》中营造了置身于海洋航行,随时遭遇各类危险的死亡氛围。本文通过对《白鲸》中死亡氛围进行分析,探析、解读赫尔曼·梅尔维尔在作品中所要表现的关于人类"征服与占有"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电影《人到中年》是长春电影制片厂1982年拍摄的影片。小说发表后,几家电影厂纷纷看好这一选题。围绕这部小说的投拍权之争曾起起落落,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曲折,至今令人回味。小说《人到中年》被多家电影厂看好著名女作家谌容创作的小说《人到中年》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轰动,并被多家电影厂看好,纷纷和她谈改编拍片事宜。  相似文献   

8.
《人间失格》发表于1948年,是太宰治生平最后一部作品,也是太宰治最具影响力的小说作品,描写主角从青少年到中年,为了逃避现实而不断沉沦,经历自我放逐、酗酒、自杀、用药物麻痹自己,终于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的悲剧,在自我否定的过程中,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苦闷,并借此提出生而为人的最真切的痛苦问题。对《人间失格》的解读角度很多,本文仅通过"耻"与"罪"的角度对小说进行分析,并窥探一下太宰治的文学特色。  相似文献   

9.
2001年阳光灿烂的7月,雍晓华终于回到了阔别12年的家乡———四川省绵阳市安县。这个曾在国内颇具影响的大型通俗刊物《今古传奇》上发表带有自传体性质的小说《孽缘绝情》的不幸被拐女,面对笔者声泪俱下地讲述了那段不堪回首的人生经历。  相似文献   

10.
小说《芝加哥》是埃及裔著名畅销小说家亚拉·阿斯旺尼继小说《亚库班公寓》之后的又一力作。该小说根据作者早年经历创作,讲述了一群埃及留学生在美国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求学的遭遇。反映了从本土保守的传统文化转移到自由开放的美国文化后,埃及留学生受到的冲击和感受到的身份焦虑。本文在女性主义的视阈下,从波伏瓦主张的女性主义角度出发,解读以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为代表的旅美东方女性,受到西方文化和父权制社会双重压迫后的"他者"境遇,并分析造成这种"他者"境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正>一次也未谋面郭沫若所读的鲁迅第一篇小说是《头发的故事》,那是1920年发表在《学灯》上的一篇文章。这也是他"第一次看见的中国近代小说"。他对这篇小说乃至鲁迅的创作风格,是这样评价的:"我当时很佩服他,觉得他的观察很深刻,笔调很  相似文献   

12.
《在酒楼上》是鲁迅第二部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二篇小说,首次发表于1924年5月。作为"离去—归来—再离去"归乡模式[1]的典型文本,鲁迅的《在酒楼上》可视为启蒙主义知识分子一次深刻的自我剖析。而这向内转的自我解构却最终导向了"无路可走"的虚无和颓唐——启蒙还未开始就已先"自我瓦解"。从叙事学视角和文化研究视角入手,跟踪探析《在酒楼上》中的两个知识分子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的"黑暗"之路。  相似文献   

13.
在路遥的小说中,人生的"选择"是无处不在的,不一样的人物选择不一样的人生。本文以路遥的主要著作《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为例,探究其复杂的文化心理和人生经历对其笔下人物命运的选择的深刻影响,并提出关于"人生选择"的一些现代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旅游业本质上属于"文化产业"。在旅游实体的规划中必须充分考虑旅游主体与客体的文化背景,并将其作为游戏实体宣传规划的重要环节。本文以功能主义目的论为理论视角,探讨旅游宣传材料译前准备工作中的文化因素分析。分析对象以英国詹姆斯·希尔庄园游客手册指南、美国巨湖景区游客地图、《香格里拉》(2011)丽江游区介绍和四川甘孜旅游为例。本文的写作目的在于指导旅游宣传材料的译前分析工作。  相似文献   

15.
英籍日裔作家石黑一雄的长篇小说《长日留痕》以达灵顿勋爵府的男管家史蒂芬斯的旅程为开端,回忆了他本人"二战"前后的人生经历。"二战"后,英国国际地位下降,英国人仍深陷"日不落帝国"的美好愿景。以管家史蒂芬斯这一身份为切入口,通过史蒂芬斯在爱情、事业和亲情方面的抉择,一步步揭露英国贵族"虚伪"的面纱以及帝国没落这一事实,使人们开始正视英国自身的文化处境,并引发人们对自我人生价值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二战后,马华文坛上出现了主张"马华文学独特性"的声音。在此社会背景下,南来作家姚紫在新加坡寄居两年后,陆续发表数篇中篇小说。其中,小说《咖啡的诱惑》中对新加坡本地的书写,在情感上呈现出二元化的趋势,并且小说展现的文化认同和价值取向在本土与母国之间不断摇摆。姚紫借助《咖啡的诱惑》反映了寄居南洋初期、中期的体验,小说中关于本土与母国的话语书写也展现了他作为异乡人的徘徊与迷思。  相似文献   

17.
蒋小寒,2000年毕业于新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2006年开始文学创作。曾用子晗、悲情城市为笔名发表文字。现为新疆都市报编辑。最早热衷于在榕树下、起点等文学网站冒泡泡。散文组诗《从一间屋子到另一间屋子》入选《2009年中国散文诗精选》;小说《两把吉他的故事》获2006年第二届新疆网络大赛优秀奖,2007年新疆"移动杯"网络文学大赛优秀奖;已出版小说《那枪》,即将出版长篇小说《第三朵少女》。  相似文献   

18.
郁达夫,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其在20世纪20年代发表的短篇小说《沉沦》,开启了"自叙传"抒情小说的先河。其作品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风格。但因他略显病态的抒情文笔和毫无保留的自我剖析,曾使学界对其评价褒贬不一。本文就郁达夫抒情性小说的特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张帅奇 《现代妇女》2014,(1):191-191
胡学文小说《逆水而行》展现了乡长吴石与村长霍品围绕鸡心湖开发问题的争斗。同是官员,乡长吴石代表了"官本位"思想,村长霍品代表了"民本位"思想。相较于吴石对"官本位"的一以贯之,霍品经历了艰难的抉择才最终选择了"民本位"思想。小说实质上通过二人在为政思想上的争斗表达了以民本位思想置换官本位思想的主张。  相似文献   

20.
多丽丝·莱辛是著名的英国女作家,也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她的一生创作了将近30部长篇小说,1950年小说处女作《野草在歌唱》的发表,使她受到了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她在创作上一直进行着实验,《金色笔记》是其实验过程中的巅峰之作。从题材、文体和叙事技巧三个方面对莱辛作品中的实验性进行细致研究,从而说明莱辛在创作过程中循序渐进的探索与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